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溼地深情十年序

在日漸惡化的台灣生態環境中,能與幾位環保前輩一起工作,一起為台灣這塊土地做點事,我個人深感榮幸。這些前輩秉持對鄉土、對生態環境的理想,聯合其他環保團體一齊遊說官員及民代,與財團對抗,過程中遭受到恐嚇、威脅,甚至傷害。而這些年來,台灣人民環保意識逐漸提升,國內已有許多環保團體隨時在監督政府及財團的不當做為。濕盟也認知到,將來生態棲地的經營管理將日趨重要,因此理監事會及會員大會決議,將此納入濕盟重要的執行項目之一。這些過程轉折、點滴與壯烈事蹟都是重要的歷史紀錄,若無留下隻字片語,對於晚到的我們,將無從知曉前人走過的足跡。

這本書是由本聯盟秘書長曾祥屏先生負責規劃及撰寫。曾祥屏有多年擔任報社記者的經驗,能以細膩筆法,詳實記載十年來濕盟所經歷的大小事,在短時間內能就濕盟早期的環保抗爭、保護區的劃設、至今日棲地的經營管理,以及未來願景,從受訪人口中掌握重點,記述下來,實在是件不容易卻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這十年來濕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每件案例的背後,不知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這心酸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雖然我加入濕盟已有八年的時間,這期間也參與濕盟許多重要的決策,但對早期的濕盟仍然相當陌生,由於本書的撰寫才了解一二。看著一篇篇精彩的回顧,了解整個濕盟成長的過程,更讓我內心充滿了感動,也讓我更以身為濕盟的一份子為榮。

本書除了讓老一輩從事環保運動的人能勾起一絲絲的回憶外,新加入團體的會員及義工,也可因此了解濕盟過去在環保議題上的努力。這本書也會是學者專家研究台灣環保運動的一份重要資料。

透過本書的出版,我要感謝作者的用心,也要向一群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表達最高敬意。他們愛鄉愛土的理念與行動實踐,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也希望,當您看完此書後,認同濕盟理念,加入保育的行列,將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創造為美樂地(melody)。

第三屆及第五屆理事長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月十六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60期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外傘頂洲之我見

記得10年前剛來台南不久,在內人好友的邀約下至馬沙溝乘坐膠筏至外海沙洲找文蛤抓螃蟹的記憶猶新,而在漁民家中吃海鮮大餐的情景至今仍難以忘懷。第一次聽到外傘頂洲還是多年前剛加入溼盟義工時聽到有此地方,之後有幾次至鰲鼓農場,在天候允許的情況下登上廢棄的空屋頂賞鳥時,資深鳥友總是會用手指著遠處說那裡就是〝外傘頂洲〞。屢次聽此沙洲以及過去沙洲給於我深刻的印象,我真希望有天也能親自造訪此神秘之地。

當義工林青錦老師要舉辦外傘頂洲之旅時,我絲毫無所悉,直到有天在溼盟網站發現時名額已滿,藉由一封電子郵件詢問青錦是否仍有空位能提供我們一家人的參與,在她的首肯下,我就像拿到糖果的小孩高興的趕緊變更當日原先規劃的行程。內人原先也答應一同前往,但根據過去的經驗,她很害怕日正當中坐在膠筏上曬太陽,就算有很好的誘因也很難說服她一併前往,因此,此次外傘頂洲之旅只有二位小孩與我同行。

在專職清榮的告知下,六月九日一早我們至三股台糖加油站與其他義工會合。首站至雙春遊憩區觀賞紅樹林,此地我們全家已來過多次,而且我們都喜歡於下午三、四點在木頭步道上漫步,兩旁有木麻黃及各類濱海植物,很詩情畫意,雖然此遊憩區屬台南縣政府管轄,但由於管理並不妥,因此區內設備已有多處已被破壞,木頭涼亭下有多處被烤肉燒焦的痕跡。而此次我們卻發現到有紅樹林解說告示牌的設置,對於一般民眾及學童而言,解說告示牌絕對有正面教育的功能,然而錯誤的解說牌,凸顯出承辦單位的疏忽與專業能力的不足。濕盟義工不僅用相機留下記錄同時也在告示牌上用細簽字筆做些修正,希望承辦解說牌之權責單位能迅速做修正以免誤導大眾。此地除四草地區常見的三種紅樹林外,發現有很多水筆仔正在開花呢﹗

在木頭步道旁,除觀察不同的植物樹種外,眼尖的江美玲老師在木麻黃旁的沙質地形中發現到有〝蟻獅〞的蹤跡。之後,每位義工皆直視著地面上的孔洞,以期能找到蟻獅,最後在大伙兒的努力下抓到幾隻蟻獅,拍照的拍照,觀察的觀察,有幾隻也被青錦帶回飼養,真不知這幾隻蟻獅現今是否安在?離開雙春後一行人至好美寮,期待此地潮間帶的美景仍能一如往昔,好美寮也是我們全家常來此觀賞成千上萬的和尚蟹,扒文蛤及灑鹽巴抓竹蟶的老地方。然而事實與過去的情景已完全不同,好美寮的潮間帶經由堤防的設立及消波塊的堆積已完全沒有潮間帶的存在,有很多小生命也隨著潮間帶的消失而死亡。眾人站立於堤防旁議論紛紛,很多義工是第一次來此並無太大的感覺,但此情此景對啟聞及啟綺二位小孩的感觸是相當深刻,這是他們每年夏日必來玩耍的地方如今已不再存在,只能從過往的照片中去找尋回憶,也讓他們體會到台灣的生態環境是如此快速的變化。

離開好美寮,直駛布袋漁港用餐,在青錦親家的安排下我們品嚐了經濟又實惠的海鮮餐。午後與彩綢會合,一行15人穿上救生衣在方清安先生的幫忙下共乘膠筏至外傘頂洲,太陽依舊火辣辣,天氣相當悶熱,平常就怕熱的我一旦穿上救生衣實在不舒服,但二位小朋友對此次旅遊興緻高昂。方先生相當體貼在膠筏上以保力龍做支撐,上面平舖著木板讓我們好坐立於膠筏上。鄭秋花老師全身均由衣物所保護只露出雙眼,而我們一家三人仍著短褲及T恤成對比。啟聞與育維坐立於船頭直視全方,啟綺與雅芳坐立於一側,李進榮老師夫婦專注於船兩邊之景色,青錦、美玲、彩綢與我一直閒聊,而辛美月老師則在船上用相機捕捉鏡頭。據方先生說最近午後外海風浪較大若駛出外海後風浪太大可能會被迫折返,此外,在通過檢查哨時也同時被告知若風浪大時應不要前往為宜,大家秉持著此種默契,有準備折還的打算。膠筏一直行駛至外海,但風浪且出奇的平靜,在方先生高超的駕駛技術下並沒有任何暈船的伙伴,偶而有小浪花濺到我的衣褲。行駛中沿途所看到皆為牡蠣蓬架,橫式立式的養殖場與七股瀉湖類似。約一個多小時之後才抵外傘頂洲,從船上往沙灘一望第一次看到有非常多隻的角眼沙蟹到處跑頗為壯觀,此外,沿岸有許多不知名的水母在近水的沙石上,有些水母有藍色斑點,有些則為透明,小孩與我甚為好奇這些不知名的水母。方先生的手腳靈活,他發現到有50年的牡蠣且輕易的抓到一隻鋸緣青蟳用尼龍繩固定後讓大家觀察。

啟聞與啟綺在沙灘也撿拾多種貝殼,在整個沙洲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對70歲以上的老夫妻蘇秀愛老太太與陳樹杉老先生(阿樹伯39歲斷肢)獨居在此沙洲上,在只有風聲、雨聲,海浪聲的相陪下,在此居住30多年。由竹子所搭建的海上小屋,一日二次完全浸泡於海水中,屋內有種蔬菜,有收集雨水的器具及簡陋的廁所,令人驚訝的是此竹屋竟然有戶籍門牌,門牌上寫著〝口湖鄉蚶寮126之201號〞,我不知此門牌是否為真,若屬實,戶籍人員或管區警察如何查訪令人好奇。二位老夫妻常年居住於此,與世無爭,甘之如飴的生活方式是如此的自然,退潮時兩夫妻以撿拾蛤粒及其他海上動植物為生,氣候好時,搭膠筏拿回本島賣並帶回日常用品。蘇老太太在得知我們的拜訪後放下手邊的工作回屋內與大家見面,雖然我個人並沒有與蘇老太太閒聊,但從其屋內簡單的擺設與老伴相依為命的精神實在令人驚訝。大家都擔心這種竹屋是否能禁得起颱風天或大風浪的侵襲,但若他們已在此居住30年以上,顯然我們的顧慮是多餘的?此外,也擔心若任何一位老伴臨時有病痛時要如何解決,想到此也只有祝福他們永保安康。在回程中同行的伙伴叫大家注意觀賞一群群的小魚在船的兩邊跳躍飛舞著,而當時我腦海裡仍驚訝於這一對老夫妻怎能在這種環境下生活30多年呢?很顯然的他們的生活體驗絕對異於常人。回到青錦親家的住處,在他們熱情的招待下劃下完美的句點,回家前我們每人皆帶了一包禮物”新鮮牡蠣”回台南。

對於本次一日遊由雙春至好美寮再至外傘頂洲的三處景點,對我而言有許多感觸。雙春:一處為不守法且缺乏公德心的遊客所破壞,真令人嘆息我們國民的公德心何在?此外,錯誤的解說牌,不知將誤導多少民眾,浪費多少公帑;好美寮:一處已消失的潮間帶不知傷了多少人的心;外傘頂洲:一處屬於與世無爭的沙洲,它一切是那麼自然那麼的美,我與青錦相約希望明年二、三月能再度重遊,享受這自然美景。以後我若再到鰲鼓濕地時會指著遠處忽隱忽現的地方,對同行者說那就是外傘頂洲,而我已造訪過。

最後對於此次旅遊能順利圓滿,首先應感謝青錦及其親家在外傘頂洲所做的各項安排,若沒有他們的幫忙,此趟出遊根本不可能成行,特別是青錦的壓力大,她擔心大家玩得不盡興,更擔心若天候不佳要折返時的掃興。在此,再度感謝她所做的安排,我們每一位參與者皆盡興而歸。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十五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37期

在湖本村與八色鳥相遇

當冬候鳥三月底前逐漸離開台灣,四月開始,過境鳥、夏候鳥也逐漸進駐本島,而留在台灣的冬候鳥也隨著天氣的改變,逐漸改成夏裝,出現在魚塭或鹽田。每當看到這種美景,我的一天心情就很快樂。

雲林縣林內鄉湖本村是夏候鳥---八色鳥重要的棲息地。由於常在報章媒體出現,這兒早已是環保人士、賞鳥人士愛來的地方。對於八色鳥,我們全家大小總是期盼,有一天能親自在湖本村的草叢或溪流旁一睹其盧山真面目,而非只在南元農場的鳥園中觀賞。

由於唐默詩老師的造訪,告知辛美月及江美玲二位老師週日(五月五日)要去湖本村賞八色鳥,我毫不猶豫的與江老師聯繫,計畫一家四人一同前往。週六夜,內人吩咐大家早點睡,但我們並未因此提早就寢,夜裡我仍查了相關書籍,想多了解八色鳥的種種。

週日清晨四點半,叫醒小孩、穿好衣服,五點正抵達濕盟會館時,義工文凱、政旭及江老師夫婦已到。我們至辛老師家接她後,一路行走南二高,直奔湖本村,抵達天聖宮時已六點四十五分。台北鳥會一群人早已在各小徑觀察鳥況,也巧遇大愛電視台節目製作人胡道明先生在此製作專輯。問鳥友,他們告知,一早有看到二隻八色鳥在山澗溪谷中漫步。另外也看到朱鸝、番鵑、藍腹鷴等稀有鳥種,讓我們更充滿期待之情。

七點過後人稍多,眾人聚集在置高點上觀察山澗溪谷的動靜,期望能一睹八色鳥的盧山真面目。但大伙兒們在此講話,可能嚇走了害羞的八色鳥,因此在等不到後,眾人陸續離開。在當地解說員張景開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九人沿著枕頭山之賞鳥小徑,順著幾近乾涸的溪谷溯溪而上,途中所見之鳥類,總計一個早上,我觀察到有:棕面鶯、黑枕藍鶲、小卷尾、小彎嘴、繡眼畫眉及巢穴裡三顆蛋,樹鵲、竹雞、紅嘴黑鵯、白環鷹嘴鵯及巢穴中三顆蛋,紅山椒鳥(雄、雌)、煤山雀、赤腰燕、五色鳥、翠翼鳩、大冠鷲(亞成鳥)、黑冠麻鷺、夜鷺及白頭翁等,共18種之多。沿途還看到多隻台灣獼猴在樹林內嬉戲攀爬。

能在一個早上的行程中觀賞到這麼多種山鳥,是我們全家第一次的體驗,內人與我格外興奮,頗覺不虛此行。雖然我們至上午觀鳥結束前仍未看到八色鳥,但在張先生的導引下,我們在下午三點三十分,於早上同一地點的溪谷中,卻看到了二隻八色鳥;一隻停留於竹子上,另一隻在山澗溪谷中,若隱若現格外吸引人。當八色鳥從竹幹上飛離的剎那,那鮮豔翠綠與藍色的羽毛格外美麗,也引起在場人的一陣騷動。在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翠翼鳩在溪谷中漫步,讓此次賞鳥行達到高潮,劃下完美的句點。我們在離開湖本村前,至尹伶瑛縣議員家與其夫婿廖榮林先生閒聊致謝。

一整天在湖本村不僅觀察到鳥況相當豐富,在闊葉雜林及小溪谷中,我們不經意的發現莫氏樹蛙及其卵泡、小雨蛙、澤蟹等,由此可見湖本村的生態極為豐富,在如此乾燥的季節仍有眾多之生物多樣性。我們真摯的希望大家能繼續支持,讓湖本村能真正成為一個生態村。當此地周遭環境不再被砂石業者破壞時,那才是我們大家的福氣。

本次活動能如此圓滿成功要感謝辛老師的召集,與尹縣議員的安排,加上張先生詳盡的解說,才得以見到八色鳥的盧山真面目。張先生的賞鳥功力是值得稱讚。他不僅眼力好、耳朵靈,對於各種鳥叫聲知之甚詳,更能與八色鳥的叫聲相互應,這種絕活讓眾人歎為觀止。據尹縣議員說,早年張先生是專門獵八色鳥做標本賣給日本人,後來才加入保護八色鳥的行列。因此他對八色鳥的行徑特別清楚,能用簡單自製的哨子聲吹出不同的聲調,吸引同伴八色鳥的呼應,進而得知牠的位置。政旭與文凱二位攝影班的同仁用鏡頭留下珍貴難忘的回憶。江老師不僅賞鳥也觀察植物生態,雖然忘了帶相機,但成果也必定豐碩。江老師的夫婿朱大哥眼力好得令人佩服,每當解說員說有鳥況出現時,大部份的人還不知鳥在何處,他憑著銳力的眼力有時不靠望遠鏡就能觀察到。不知他是天生賞鳥高手,還是江老師訓練培養出來的,仍待進一步查証。

對我而言,本次旅行除能親自目睹八色鳥外,最深刻的還是能看到繡眼畫眉的巢、巢內三顆蛋,以及白環鷹嘴鵯的巢與蛋。此外,黑枕藍鶲(雄與雌),白環鷹嘴鵯及小彎嘴數量多的令人難忘。正當我與朱大哥留在置高點觀察八色鳥蹤跡時,其餘同伴皆在不遠處觀察黑枕藍鶲在巢穴餵食雛鳥之畫面。啟聞與啟綺也有豐富的收獲。但每當看到精彩之處,這兩位小朋友爭先恐後、迫不及待的搶拿望遠鏡,讓內人與我皆受不了。看來我們家為了賞鳥的和諧,需要各自配副望遠鏡。

總之,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賞鳥之旅,很多的鳥種也是我第一次觀察到。也有很多鳥種解說員在講解時,我錯失良機沒有觀察到,因此前面所述僅列入我個人看到的。雖然整日下來相當辛苦,但收獲多,在回程路上也沒聽到小孩的抱怨聲。內人與我皆同意,趁著六月還是八色鳥的交配季節,再度造訪,期望再來時能有機會看到朱鸝及藍腹鷴。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36期

黃鸝是穎達農場的魅力

這一陣子SARS的風暴襲擊著全島每一個區域,百業蕭條,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進入學校要戴口罩、量體溫,進入不同的建築物又要重新量測體溫,因此一天下來量測體溫的次數,有時會超過五次以上,若能遠離都會區或公共場所將會是件令人愉快之事。我們全家能參加此次穎達之旅也是拜SARS之賜,當濕盟要辦理穎達之旅時,由於出發時間剛好排在我要出發前往美國開會的時間,而內人與二位小孩又不願意自行開車前往,因此只好放棄。當SARS的病毒在全島散開時,WHO也將我國列為旅遊警戒區,同時已有許多國家把我國列為拒絕入境或需檢疫10天之規定後,我和許多朋友便取消此次出國開會的活動。如此陰錯陽差的關係,加上當時報名活動之人數偏低,濕盟領隊原本有意取消行程,在我們一家四人加入後起死回生,穎達之旅便告成行。

說起”穎達農場”,對南台灣的賞鳥人士絕不陌生。它是一座私人生態農場,也是一處賞鳥樂園,面積達50公頃,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黃鸝”與”朱鸝”, 尤其是黃鸝,據說可全年在此觀賞到。此二種鳥在全島皆屬稀有鳥種。因此,穎達農場對我們全家人而言,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一處農場。特別是內人,對於要以露營方式出外遊玩,通常她會排斥,但對於”穎達”,她卻能接受。尤其這是我們全家第二次前往穎達農場,第一次也是濕盟於89年6月24-25日舉辦的。當時是由李榮祥先生帶隊,有26人參與,大夥先至美濃黃蝶翠谷再至艾寮溪及萬安親水公園,夜晚才抵穎達農場露營。我們是在黑夜中架設帳蓬。也因為上次有個愉快的經驗,對於穎達的黃鸝,夜晚的獨角仙,鍬形蟲及蛙類,我們始終難忘。相隔三年,對於能再度前往我們也格外興奮,希望此次不僅能看到黃鸝的飛翔,同時也能看到朱鸝。

五月十七日晨八時半於會館前會合,李育維先生帶隊,我們17人分乘4輛車,由南二高至九如再至高屏溪口與濕盟理事古靜洋先生會合,了解曹公圳的源頭與高屏溪口的濕地現況,參觀農田水利會九曲工作站。在曹公圳的溝渠中,不時聽到貢德氏赤蛙的叫聲。中午,在萬鑾用餐再至潮州品嚐冷熱冰品後便直駛穎達農場。農場露營區在午後陽光照射下草原顯得格外美麗,眼尖的人馬上發現有黃鸝的踪影,育維忙著架單筒,其他人也拿著雙筒望眼鏡觀賞,啟聞與啟綺也與我們搶著拿望眼鏡搜索目標,大家興奮的在觀賞黃鸝的雄姿時,秋玲卻躺在厚厚的地毯般的大草原閉目養神,甚為愜意。在麻六甲銀合歡上,我們看到多隻黃鸝穿梭其中,而且還看到黃鸝的巢於樹梢呈吊立式,以樹葉及雜草為材料,此外,也同時發現有三隻黃鸝在一棵樹上,全身亮麗的黃色,有明顯黑色的過眼線,嘴為粉紅,尾翼黑色,波浪式的飛行曲線,在樹梢上甚為醒目。黃鸝令我著迷,百看不厭,我真不知道在自然界中這種鮮艷的鳥種,除了找尋配偶容易外,是否還有其它好處不得而知。但如此亮麗的外表,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天敵,而我想最大的天敵恐怕是人類;據說台灣早期在東南部有多處地方皆有發現黃鸝之記錄,但由於大量的捕捉導致今日甚為稀有。

在農場上,不知是否因SARS的關係,雖有來此飲酒聊天的當地人,也有單獨的賞鳥人,但夜晚在空曠的露營區中只有我們一組人及其他四位青年朋友,此場景與第一次來穎達狀若菜市場的人潮大大不同。下午有位鳥友告知在果園中有見到朱鸝的身影,這時我們更是迫不急待的要找尋牠的踪跡。育維帶領大伙兒繞農場時也發現小啄木鳥佇立在大葉桃花心木以及雌雄相互追遂的畫面。此外,我們也發現大卷尾的巢,八哥、五色鳥、紅嘴黑鵯及樹鵲等,育維也指著麻六甲銀合歡上有一隻籠中逸鳥(紅色的身軀及龐克頭),甚為少見。在植物方面,雖然此農場有相當多的植物,如紫花藿香薊,大葉桃花心木,長穗木,土肉桂,毛柿,黃脈刺桐,龍船花,繖洋,孤婆芋(紅果實)等,但有很多種植物實在不知其名。我能叫得出的植物相當有限,此時真希望江美玲老師或邱萌萌老師在塲。

傍晚時分育維、默詩、青錦及秘書長周佳蓉從內埔採購豐盛的晚餐回來。我們在野餐桌上一面享用晚餐一面聽白頷樹蛙連環炮般掃射的聲音,一群人在育維的帶領下至水塘邊,手電筒一照,發現有白頷樹蛙及其卵泡、澤蛙、小雨蛙及金線蛙。有相機的人也趁此機會大顯身手。此外,有隻白頜樹蛙也藏匿於竹筒內,在默詩的告知下,啟聞與我也在第九間浴室內的牆壁上發現一隻白頷樹蛙。除蛙類外,我們也觀察到金龜子,鍬形蟲,台灣窗螢及人面蜘蛛。

夜晚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迫使我們將所有帳蓬從草地上搬至鐵皮遮雨蓬,以躲避風雨。只是原本像彈簧床般的草地變成硬梆梆的泥土地,可能有些人會睡得不舒服。當夜我們一家大小睡得很甜,而我一覺醒來竟已五點。清晨仍下著雨,天氣並無轉晴之跡象,我們於10點半前收拾帳蓬,趨車至里港享受美食大餐,結束此次的生態之旅。

在SARS的陰影中,我們遠離都會區,雖然天公並不做美,但我們有乾燥的六個小時在穎達觀賞生態,這已足以讓我們回味無窮了。稀有的黃鸝叫聲和多隻黃鸝在同一棵樹上,以及小啄木鳥相互追逐的畫面已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裏,只是未能親眼目睹朱鸝的身影是有稍許的遺憾!希望未來有機會再來時,能在此地看到朱鸝穿梭於樹林間。

最後感謝育維的帶隊。他滔滔不絕的口才,熱情洋溢,展現出年青人的活力。有他及默詩在總是有話題,因為他們常是同仁們愛消遣的對象。我們也特別感謝社區大學的朋友林德溫、許盟杰和吳佩蓉。他們在我們用晚餐時,主動撿柴火、燒熱水供大伙兒洗澡;在此種環境下能洗熱水澡真是一大享受。很高興能有機會認識這些社區大學的朋友,在夜晚的交談中,雖然彼此並不是那麼熟識,但大家對於環境與生態保護的認同是有共識。期許這群朋友未來也能加入濕盟的行列,成為濕盟的環保尖兵,為我們這塊土地一齊做些事。

能夠看到白頷樹蛙、小雨蛙、黃鸝及小啄木鳥,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獲。而五月十七日也正是女兒啟綺11歲生日,當夜也承蒙採購小組的體貼,從內埔帶回蛋糕,在風雨中,在帳蓬旁唱完生日快樂歌,對啟綺來說也更是一次難忘的回憶。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八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42期

【註】:雖然在穎達未能見到朱鸝,但於6月3日端午節的早晨,我們於中興林場後山第一次看到一對朱鸝,實在漂亮極了。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拜訪蓴菜的故鄉:中嶺池

宜蘭是台灣的一塊淨土,山區的湖泊及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態幾乎是全省之冠。蓴菜在台灣的原棲地只剩宜蘭崙埤池及中嶺池。濕盟宜蘭分會為了挽救瀕臨絕種的蓴菜,過去幾年積極協助農民,並自我購地在雙連埤展開復育工作。為了瞭解蓴菜在原棲地的自然生態,兩年前濕盟台南分會安排了崙埤池之旅,讓大家對原棲地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能再次看到蓴菜在中嶺池的生長情形,特別安排此次的參訪活動。雖然古道沿途坡度陡峭,上山下山跌跌撞撞,但最後每一位還是走完全程,也親睹中嶺池蓴菜的魅力,雖然過程艱辛,但相信對很多人是一次深刻的旅程。

晨七時半,我們從崙埤部落的民宿搭小貨車上山,沿著崙埤溪上行,短暫的柏油路面後,緊接著石頭路,兩旁芒草叢生,無蓬的貨車擠滿20幾人。很多人是第一次搭乘,坐在塑膠椅上搖搖晃晃,隨時要注意閃躲前面及兩旁的樹枝。40分鐘的車程,小貨車以低速檔上行,深怕引擎過熱,中途仍須停車休息幾分鐘。由於路況關係,我們被迫在離登山口仍有十五分鐘的路程時,開始徒步。

中嶺池是「中嶺越嶺古道」中的天然池,海拔約900公尺。古道連接宜蘭縣大同鄉崙埤部落與台北縣烏來鄉哈盆部落,也是烏來山區的四大古道之一(桶後越嶺古道、哈盆古道及巴福古道),因此,這條古道在文史上有其特殊意義。順著登山小徑沿途為原始林,台灣熊蟬的叫聲響亮,有多處山豬挖掘過的土溝。兩旁有相當多的厥類植物,顯示此地的雨水豐沛,深根捲柏、三叉星葉厥(可做中藥)、鑾大秋海棠(花)、野牡丹、水鴨腳秋海棠(花)到處可見。進入中嶺池步道,坡度陡峭至陵線處才稍有平坦小徑,隨後又來一段陡坡,抵達中嶺池前再來一段急下坡。上山下山四肢並用,一手抓藤蔓或樹幹,又需注意黃藤身上長滿尖銳的硬刺。下山的路相當滑,同行中有多位滑倒或割傷手臂,走起來舉步維艱,因此行進過程相當緩慢。由於前幾天山區下雨,濕熱的氣候,令人難受,還好當天沒下雨,否則後果恐更難以想像。抵達中嶺池後,大夥兒在脫鞋中,有多位同行者意外發現腳上有肥胖的螞蝗在爬行,我在襪子上也發現有一隻乾瘦的螞蝗,正準備趁機而入,還好及時發現。

透過邱錦和老師的解說,我們了解中嶺池整個水生植物的分布。池邊的植物由尾葉灰木的水生喬木所圍繞,九芎成排、七星斑囊果薹鋪的草地、像古代兵器的戟葉蓼、像心型的如意草、宜蘭蓼及花序如滿天星斗般的連萼穀精草都在池的外圍。雖然這地方看起來像是一片草地,其實底下是一處大水塘,行走在上面會有搖晃感。往內走,整個區域被狹葉泥苔蘚所圍繞,此苔蘚吸水力極強,可吸入水分約40倍的體積,也為園藝的好材料。大量的綠色蓴菜浮在水面,水底下的食蟲植物南方狸藻到處可見,但部分水毛花已逐步侵入池中,值得警惕。繞著池一圈,我們發現有許多動物到訪的痕跡,如水鹿的糞便、鴛鴦的羽毛、綠色的糞便及白色的塊狀小便(無膀胱所致),此外,池內有豆娘在葉面上飛舞,腹斑蛙在跳躍。

此次我們專程為欣賞蓴菜的原生地而來,能看到池內仍有大量的蓴菜及紅色小花,讓人相當興奮。蓴菜又名水凍或水葵,它在水面上呈橢圓形深綠色的葉子,開著暗紅色小花,其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的物質,可做為養顏美容的好材料,其嫩葉可食用,沒有味道。兩年前來崙埤池,雖然也看到蓴菜,但並沒有開花,此次總算如願。蓴菜目前在台灣的原生地只有在宜蘭的中嶺池及崙埤池發現,濕盟宜蘭分會在雙連埤棲地也復育成功,並製成蓴菜酵素做為健康飲料。為了取得蓴菜給同行者欣賞,我右腳一踩就跌入池內,衣褲浸濕,還好沒有損及左褲袋內的iPhone。之後,吳麗英老師也發生相同情形,顯然,池旁雖為狹葉泥苔蘚所覆蓋,但柔軟的苔蘚處處充滿了陷阱。

住宿在崙埤部落比我想像中的好,我們30人分散在三間民宿(雅韻、牡庫夏、部落)過夜。上次來崙埤池時,我們曾在雅韻住過,留給大家非常好的印象,這次由於人數關係,透過蕭玉蕊老師安排,在雅韻旁邊另訂兩間民宿。這兩間與雅韻相同,皆為合法民宿。有八人安排在牡庫夏過夜,民宿主人也將屋舍整理得很乾淨,房間空間大,不具壓迫感。早餐除稀飯外,另備有咖啡。有四人住部落民宿,主人還把豐收的南瓜送給每位住宿者,令人羨慕。

吃在本次活動有特別意義,除早餐由民宿提供外,頭城的中園海鮮餐廳,物美價廉(2500元一桌)相當豐盛,除有新鮮的魚蝦外,另有宜蘭的名產: 糕渣(國宴名菜)及西魯肉(什錦羹)。此外,邱老師特別自製蓴菜果汁做為飲料,別具意義。在頭城海濱沙灘上,看著海、面對著龜山島,享用宜蘭小吃晚餐: 圓山魚丸米粉、三星葱油餅、頭城小卷、香腸及綜合果汁。於中嶺池,我們坐在厚厚地毯式的草地上,面對著國寶級的蓴菜及特殊的水生植物,享用由山下帶來的便當,也別有一番風味。

參觀烏石港蘭陽博物館也是本次活動的一部分,造形特殊的博物館外觀,採單面山型的斜屋頂設計,以綠色建築方式達節能減碳功效。藉由林淑美小姐的導覽,得知這整體建築的涵義。博物館以特展區、海之層、平原層、山之層和兒童廳的方式呈現蘭陽幾百年來的自然與人文風貌,在短短兩小時的導覽中,讓我對蘭陽文化及自然風光有些許的認識,也對先人的智慧,無比的佩服。由於博物館剛開幕,目前為試營運期並無收費,眾多的參觀人潮,使參觀品質大打折扣。

總之,兩天一夜的活動能欣賞到國寶級的蓴菜濕地、品嘗宜蘭特有的飲食文化以及在清澈的崙埤溪戲水,得感謝邱錦和及蕭玉蕊兩位老師精心的安排,讓活動圓滿結束。本次活動因暑假關係,有些家庭安排三天兩夜,也有家庭安排搭高鐵轉自強號來回,更有家庭安排四天三夜的活動,都是聰明的做法。因為此行有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濕盟活動,在沒預期的心理下,多位同行者跌跌撞撞的回到登山口時,腳已不聽使喚。對司機們而言,此行更是體力的大考驗;第一天從台南經由雪隧至宜蘭,雖沒有大塞車,但經由緊湊的行程安排,如果有人因異地無法入睡,第二天中嶺池的體力透支,回程雪隧的大塞車,開長途車確實會是一件危險的事。麗英因此在回程的路上,提出許多建言。經由此次的經驗,未來濕盟在辦活動上要關照得更細緻些。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三日
本篇發表於成大醫訊22卷第二期

註: 中嶺池水生植物調查參閱網站http://lib2003.myweb.hinet.net/page1/s13.htm
牡庫夏民宿 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崙埤18號 張春治 0911218722
Tel: 03-9801933, Fax: 03-980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