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滿洲里德橋寶安宮--欣賞落鷹的最佳地點

墾丁灰面鷲的起鷹與落鷹是我每年例行的生態活動之一,因此每到十月十日前後,我都會邀濕盟資深義工來帶隊。印象中李榮祥帶領多次、李進榮、王惟加、劉建福及李育維等多位義工也帶過賞鷹活動。過去多年來舉瓣此活動,大都以兩天一夜的方式進行,除賞鷹外,也會安排看植物,夜晚的螃蟹、昆蟲及潮間帶的海洋生態,因此每次辦墾丁賞鷹活動都讓參加者得到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年八八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加上後續的芭瑪颱風雖沒進入台灣,但天候的異常卻使得大量過境鳥會滯留在恆春半島上,我也期待著會有此際遇,因此私底下找幾位朋友共同前往。雖然當日在涵碧亭我們沒看到灰面鷲群起飛翔的畫面,但能在南台山寶安宮前欣賞相當多群灰面鷲降落的景象,也是一種特殊的享受。

十日清晨我與同行者相約三點二十分在二高關廟休息區見面,其中有多位新人第一次參加,憲政與攝影界前輩陳祥賡老師夫婦、巧維帶兩位小孩及侑之苑6人、我與雲月也帶了兩位新朋友--吳迪及小孩乾媽共16人分四台車直駛墾丁社頂公園。往年社頂公園一到賞鷹期,時常人滿為患及沿線一車難停的情形,今年已不見,我在擔心是否今年來晚了,否則怎麼沒有看到遊覽車或小轎車? 五點五十分我們抵社頂公園涵碧亭,也驚訝竟然無人在亭上賞鷹,但看另一座凌霄亭上,有多人在亭內,才讓我對今日的賞鳥活動較具信心。天空的雲層有點厚,站在涵碧亭上可俯瞰整個海岸線,鵝鑾鼻燈塔清晰可見,太平洋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可輕易的指出來。當日風有點大,在一個多小時的觀察中,我們看到多隻灰面鷲翱翔在空中,但並沒有整群起飛的場面,紅隼也看到一隻,讓我有些失望。但這不就是賞鳥者常遭遇的情形嗎? 然在下山的路上,看到許多記錄鳥的攝影家,聚集在轉角開闊處,一台一台大砲的架設,場面相當壯觀,希望他們運氣比我們好。

早餐後,在龍鑾潭南岸停車場賞鳥區觀察,我們並沒有看到太多的水鴨,只有少數的小水鴨、琵嘴鴨及澤鳧,但湖面及草叢聚集許多白鷺鷥,其中有許多大中白鷺,ㄧ隻不知名的鷹飛近白鷺鷥群時,群體驚嚇起飛的鏡頭,很多同行伙伴瞬間拍下了這美麗的畫面。此外,紅尾伯勞,烏頭翁也停在枝頭上讓我們觀察。但過去每次來都會在草澤中看到的紫鷺,今日卻沒出現。由於龍鑾潭自然中心目前正在整修,我們不能入內參觀,只能在賞鳥牆附近觀察湖邊生態,沿著自然中心的小徑,兩旁種植著許多過山香及山枇杷,在中心旁則可以看到許多雞屎藤的花正盛開著。

下午賞落鷹是此行所期待的重點,而滿州鄉里德橋又是最著名賞落鷹的景點。我們沿著恆春經初火抵滿洲里德橋,過去幾年我們都在山腳下找個空曠地停車,每個人抬頭仰望天空來觀察落鷹的降落,一二個小時的站立或仰望,格外辛苦。今年由於車數少,於是我們順著鄉間小路抵寶安宮。南台山寶安宮位在半山上,由鐵皮屋所搭建的廟宇規模不大,但前有寬大的廣場,可以俯瞰整個里德山區,背後的南台山陵線清楚,因此寶安宮的視野瞭闊,可以360度觀察落鷹,因此是賞鷹的最佳地點。宮前種有樹木可以泡茶、乘涼及遮蔭,並設有石板座椅,由於我們一點半抵達,除寺廟工作人員外,並無其它賞鳥團體,因此,巧維及幼稚園老師也能躺在平板的石頭上小舔片刻,其餘人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憲政也架起大砲,準備照幾張漂亮的灰面鷲。更重要的是此地有洗手間提供,可以紓解憋尿的辛苦。在四點離開前,我們看到多群灰面鷲在山頭找尋降落地點,也在空中看到許多鷹柱,並看到多隻灰面鷲俯衝而來的景象,實在讓每個人大呼過癮。事實上,此地點也陸續吸引著許多賞鳥者過來,大砲一台一台的架起,摩托車隊也都來此觀鷹,我認為寶安宮應是里德橋山區最好的賞鷹點。

總之,今年我們只純為賞鷹而來,雖不若往年看多種不同的生態,但今年與往年最大不同的是我們除看到更多的落鷹外,幸運的是不必站著,也不用怕曬到太陽,更不用擔心憋尿的痛苦,因為我們已找到一個最佳的賞鷹點,未來我們還要再來。另外,讓我驚訝的是侑之苑的老師們,今年的確有備而來,每人人手一隻望遠鏡,與去年大大不同。閒聊中他們告知已安排多處濕地之旅的教學活動,讓我相當高興,因為我們辦的活動能得到老師們的認同,進而推廣,這不就是濕盟的宗旨之一嗎?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新的生力軍投入生態保育的行列。

註: 10月11日下午自由時報的即時新聞報導”灰面鷲悲歌!警逮獵39鷹嫌犯”
看到此則新聞,讓我相當感傷,這麼多年的呼籲仍然有人願意冒險,然到這是灰面鷲的宿命嗎?我不以為然。


吳俊忠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月十二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第78期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風雨中的宜蘭行:無尾港知性之旅

原本一次精心規畫的雙連埤生態之旅,在出發前10分鐘突被告知,台9甲道路因奈格颱風外圍環流的大雨而中斷,行程因此被迫更改至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因禍得福,雖然過去我也曾來此賞鳥,但沒能像此次對無尾港的人文、教育及生態有這麼深入的認識。岳明國小成功的營造永續生活教育體驗基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內的花嘴鴨及自然湧泉、社區內的五營兵將及石板屋的文化,都讓我留下印象深刻,也對此地的學子能在優質的自然學習環境中成長,相當羨慕。雨不停的下,並沒有澆熄同行者參與的熱誠,這個意外的深度文化及生態體驗,對每一位參與者都是一次難忘的回憶。

晨七點十分,濕盟邱彩綢小姐與我準時抵達必帝公司門口,三輛中巴早已在門口等待,多位貴賓也已抵達,天空下著小雨,偶而還出個小太陽,大家期待著此次的生態之旅。但沒多久,當我與其他朋友閒聊時,必帝Margaret經理突然走近,告知通往雙連埤的公路中斷,頓時大家也不知所措。我隨即聯絡濕盟宜蘭分會的邱錦和老師,告知路況,並立即更改地點。幾次連繫後,確認此次參訪地點改到無尾港的岳明國小。雖然大部份的人對此地相當陌生,但經由邱老師的全程解說後,獲得相當多寶貴的知識。以下簡述此次在岳明國小、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無尾港社區的所見所聞。

岳明國小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內,國小在民國48年設校,今年慶祝建校52年,由於社區人口外流嚴重,目前學生人數不到60人,但因學校小又具特色,因此也是全國知名的生態小學。校門口懸掛多隻木刻綠頭鴨造型,迎風搖曳,顯然是一所與眾不同的學校。校園佈告欄張貼著如何利用自然淨化水循環系統,將廚房洗菜水、雨水和洗手台的排水集中到生態池,經由生¬態淨化功能,將水再利用。此外,校內也有太陽能光電板、風力發電、環保綠廁所及永續自然建築概念教室,這些都是岳明邁向永續環境教育的做法,透過參與式的學習,讓學生可以深刻認識生態及節能減碳的真正意義。

永續自然建築概念教室位在操場的一角,採在地石材,透過師生、社區及志工的參與共同搭建完成,有廚房、堆肥場、工具間及乾式廁所,利用廚餘堆肥,製作有機肥料,種植蔬果及菜瓜露營棚架,一切是那麼得自然。而由志工堆砌成水鴨造型的烤窯,嘴中還咬著魚,栩栩如生的模樣,令人叫絕。邱老師敘述無尾港有一個「阿甲枝」的故事,來描述人與水鴨的互動及靈性關係。一對老夫妻在田裡撿到一隻受傷的水鴨,阿嬤將其命名為「阿甲枝」,康復後,會在當地玩耍,每當吃飯時,阿嬤會呼叫「阿甲枝」。隔年春天「阿甲枝」與其他雁鴨北返故鄉,當秋冬時分,陣陣雁鴨再度返回無尾港時,阿嬤對著天空呼叫「阿甲枝」,沒想到竟然有一隻鴨子會回到阿嬤身旁,村裡嘖嘖稱奇,以此傳為佳話。

當天的重頭戲是以此烤窯烘培點心,志工以熟練的技巧,燃燒木頭,控制烤窯溫度,烘培出的pizza比外面所賣的味道及脆性更佳,其中我對香蕉及芒果pizza的口感尤為喜愛。雖然此時我們剛用完午餐不久,但多位朋友與我一樣,每出爐一種,就品嘗一種,欲罷不能,又有冰啤酒助興,的確是不同的享受。此外,筊白荀、洋蔥蘑菇、蕃薯等透過烤窯也具其獨特風味。以水社柳做炭筆及蓴菜酵素當養顏美容的飲料,對許多人一定相當新鮮;而走完一趟雨中行,能有一碗熱騰騰的冬瓜湯在手,更具溫馨。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原為新城溪出海口(武荖坑溪),1968年因娜定颱風大水沖積,導致河道水域逐年縮減,出海口淤塞,水流無法排洩,形成一個沒口河,故名「無尾港」。在1980年代中期,台電計劃在無尾港地區興建火力電廠,因當地居民長達10年強力反對高污染的工業進駐,才有機會保留。

無尾港濕地是一處自然沼澤濕地,佔地約102公頃,含有豐富的資源,提供鳥類的棲息及食物來源,因此每年秋冬季,候鳥總是選擇在此停留。宜蘭縣政府於1993年將此地公告為全國第一個水鳥保護區。由於保護區內地形景觀有沙地、林地、草生地、濕生地、河川及湖泊,因此動植物相極為豐富。依據網路資料顯示,保護區內的鳥類超過35科170種、蜻蜓32種以上、蝴蝶60種、螃蟹10幾種,其他水生植物亦相當豐富。

當天我們沿著學校旁的自然步道走訪,規劃完善,走起來輕鬆愉快。步道上有多處由錢鼠掘洞後形成的小土堆,區內有多處湧泉,路經小池也看到冒著泡泡的冷泉,相當特殊。林地是保護區內面積最廣的景觀,但原生闊葉林少見,雜木林及防風林又以木麻黃、黃槿、苦楝、血桐、林投和小葉桑為優勢物種;而草生地因海岸侵蝕,逐漸演化為沙地,林投及馬纓丹為大宗,但月桃、象草、加拿大蓬、濱豇豆、霍香薊、鬼針草、白茅、鼠尾粟等地被植物也都可見。蘆葦是濕生地上主要的植物,顯示此區陸化嚴重;海灘前沙地則以濱刺麥、毛馬齒莧、馬鞍藤、月見草等濱海植物;而河川及湖泊以常見的布袋蓮及大萍為主。

觀景台上鳥瞰整個南北向的保護區,可以清晰的看到出海口被堵塞住,保護區濕地的主要水域又有強勢的蘆葦及布袋蓮,河道縮減,面臨生態惡化的危機,宜蘭縣政府也介入挖深河道,以增加水域面積。也許我們來的季節稍早或因氣候因素,冬候鳥尚未大量出現,當天我們只看到30幾隻花嘴鴨在戲水,而蒼鷺成群的站立於水泥牆上,附近的水田和魚塭則有少許鷸鴴科水鳥,雜木林尚有多隻綠繡眼在跳躍著。我相信隨著東北季風的到來,此地又將會是一處賞鳥者的天堂。

無尾港社區
早期此地區的居民是依賴討海與務農為生,在閒暇之餘,會到海岸邊找石板材料蓋石板屋。當天我們進入村落時,雖然大部分的住屋已改建為現代化房舍,但仍留下幾間殘破的石板屋,可以讓我們緬懷先人的智慧。透過邱老師的解說,我們也了解石板屋完全是憑工匠的經驗堆砌,沒有鋼筋及樑柱的支撐;石板與石板之間可用黏土、黏土拌牛糞或黏土拌糯米當黏著劑。此外,由於村落靠海邊,每逢颱風,巨大的漂流木也成為居民撿拾的對象,因此以漂流木做裝飾藝術,也在許多屋舍呈現。

永安宮是此地居民的信仰中心,據邱老師說,此地大部分房屋的地權屬廟宇所有,因此任何房舍的修復,都要問神明是否同意呢? 由主廟永安宮派駐兵將在村莊不同方位做為守護神,最具地方民俗特色。小小稻草人又稱”兵將”,臉部顏色依東南中西北位置對應五行的青紅黃白黑,是一個有意義的組合。依據習俗每年神明誕辰,廟方派出神轎,會將兵將請回換新裝。這些兵將被置於石頭厝內,很像台灣各地的小小土地公廟,實在有趣。

結語
必帝公司為了慶祝25周年慶,第一次與濕盟合作,在北、中、南各舉辦一場別具風格的生態之旅活動。雖然此次北部的雙連埤生態之旅,因突如其來的道路中斷,被迫更改行程,打亂了原先的規劃,但在公司工作夥伴及濕盟的配合下,讓活動仍然圓滿結束。雖然此行我們無法看到雙連埤國寶級的水生植物及其周遭環境,但有機會在雨中參觀無尾港的生態小學--岳明國小,了解社區的民俗文化及水鳥保護區的生態環境,相信對所有參與的人,都上了一次相當寶貴的環境教育課。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十月三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第86期

PS. 回來後陸續從電視媒體得知宜蘭淹大水造成多處坍方的信息,宜蘭縣政府也因此次大雨宣布停止上班上課。我慶幸我們逃過一劫,若當日早天我們可以順利抵達雙連埤,下午回程時道路中斷,三輛遊覽車及貴賓被困在半山上,進退不得的窘境,恐非主辦或承辦單位所樂見。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為野生動植物營造一個水水的家 (濕地保護15年經驗談序)

台灣是島嶼型的國家,四面環海又有高山,形成得天獨厚的環境,生態體系豐富。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動植物、昆蟲及海洋生物皆有,很多生物特有種也只在這區域發現,這是其他國家少有的景象。然而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快速,破壞島嶼面貌,土石流的危機,造成許多動植物相繼成稀有或絕跡。但最近幾件事,鼓舞了環保人士,如環境教育基本法通過立法、202兵工廠事件、國光石化預定地及田寮鄉濕地,透過媒體宣傳與討論,造成全民反對聲浪的高漲,進而影響政府的決策,也相對維護了許許多多動植物的生存權。

濕地保護聯盟是由反濱南案而成立的環保團體,至今滿15年。這期間濕盟不僅從早期的推動保育議題、爭取濕地的保護,至近年來成功的轉型,參與濕地之經營及認養,成果相當豐碩,得到許多獎項,也在國內豎立民間團體認養棲地的典範。

過去國內並無大規模生態濕地經營的經驗;若有,也只是口語相傳,而且只限於淡水埤塘,對於鹽田濕地更是缺乏。每個濕地的性質不一,要能成功經營,都是集眾人智慧才完成。一群志工在使命感的驅使下,出錢出力;工作人員絞盡腦汁,挑燈夜戰,目的就是要為動植物營造一處水水的家,這種甜蜜的果實也唯有親身參與其中者,才能深刻體會。濕盟經營棲地是從無到有,靠著自我摸索,從失敗中學習經驗,這些寶貴經驗的傳承,是相當有意義的一件事。

濕盟在成立十週年時,曾透過當年秘書長整理,濕盟如何推動保育及爭取濕地保護,發表在台灣濕地雜誌第60期,頗獲好評。藉濕盟成立15週年之際,我們將經營及認養過的棲地再次詳實記錄其前因後果,讓未來者得以在此基礎上學習和成長。

本書能順利出版,要感謝所有曾經幫忙過濕盟的志工、專職、民意代表、共同合作過的環保團體及默默奉獻的濕盟之友。沒有這些人的支持,濕盟是不可能有如此亮麗的成果。而臨危受命的陳薇君小姐,透過訪談、收集資料、抓出濕盟精神,撰寫生動有趣的內容,在短時間內整理成書,更應感謝她的努力。

讀完本書不僅可以了解濕盟這段期間所完成的工作,同時對於不同棲地的經營模式,也提供寶貴的經驗。此外,透過本書可以了解過去十幾年台灣環保團體的轉變,而濕盟在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台灣目前依內政部營建署公告82個不同等級的國家重要濕地,每個濕地都有它的特色,但面對的挑戰及危機可能不盡相同,透過本書記錄濕盟在不同濕地的經驗,將有助於這些濕地的經營。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