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塱壹古道”過去我從未聽過,但媒體一年來不停的報導,古道若開發成公路,不僅古道消失,許許多多的生物特有種也會在此區域消失,讓許多人士紛紛挺身抗議。屏東縣政府也兩次延長古道部分路段列為[暫訂自然地景保留區],但此暫定措施將於明年一月底結束。濕盟原先規劃八月底走訪古道,但因颱風取消,改在聖誕前夕。當日天氣良好,沒有大太陽,古道上雖然沒有椰子蟹、陸蟹、黃裳鳳蝶、遊隼及綠蠵龜的蹤跡,但南田石礫海灘及珊瑚礁植被的美,深深吸引我的注意。此外,古道受潮汐影響、手腳並用攀爬的路段及登頂鳥瞰海岸線的美,這種種特殊的組成,讓這條悠久古道更具有誘人的魅力。
目前台灣環島公路唯一的缺口是台26線屏東安朔到旭海段,此段公路一旦打通,環島公路網將可串連一起。公路開發,帶動地方的繁榮,提供優質的生活品質,絕對是政府應做的事。但去年底台26線屏東安朔到旭海路段的開發案,經環評過關,引起恐慌,保育團體呼籲不要為了環島公路,犧牲珍貴的生態環境! 根據屏科大學者的調查發現區域內植物有126科437屬687種管維束植物,其中30種為稀有植物;動物有89科345種,其中保育類一級有4種,保育類二級27種,其中褐林鴞及麝香貓為極其稀有動物。國立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指出,阿塱壹古道沿途自然風景壯麗,極富自然地景觀光價值,若搭配總量管制與部落文化巡禮,有潛力成為國家級景點,建議可劃設成為地景保護區,再配合海上棲息地的保護。當天,我們走入旭海的街道時,支持開發的布條到處可見,顯然地,保育與開發的對決,已在當地成為很詭異的氣氛,縣政府務必用智慧解決此棘手的問題。
“阿塱壹古道”是指瑯喬卑南道海線由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4公里海岸部分。從網路資訊了解古道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在清朝光緒3年(1877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禎為建立良好的防衛及交通系統,開闢北、中、南三路打通中央山脈。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南路--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其中南路共有四條,分別為:赤山卑南道(崑崙坳古道)、射寮卑南道(南崑崙古道)、楓港卑南道(台九線南迴公路)及瑯喬卑南道。而瑯喬卑南道,起自瑯喬(恒春)經射麻里(永靖)、豬澇束(里德)、大古公(長樂)、九棚,到八瑤灣後沿太平洋北上,再經牡丹灣(旭海)、阿塱壹溪(安朔溪)、巴塱衛溪(大武溪),最後抵達卑南(台東),全程共計203公里。因此,“阿塱壹古道”只是瑯喬卑南道中的一小路段,其自然景觀之美,只有身歷其境才可會意。
晨六時,兩部中巴準時從台南後甲國中出發,經中山高至高雄交流道接幾位聖誠公司的夥伴後直駛目的地。沿途道路順暢,並無塞車,車上播放著有關阿塱壹古道的影片,讓參加者對古道有深層的認識,抵達南田村已近九點半。此次我們規劃由北(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走往南(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預估4-5小時走完古道。當天氣候溫和,沒有東北季風,更無冬日常見的落山風,的確是一趟適合古道巡禮的好日子。沿途由鍾德賜先生負責導覽,經過塔瓦溪(台東與屏東交界處),路旁的植物與台灣海岸植物略同,如林投果、月桃、血桐、黃槿、蔓荊(海埔姜)、台灣赤楠、台灣海棗、大葉山欖及草海桐。
順著岸邊,腳踏著一顆顆大大的南田石,美麗的紋路,堆積在海邊相當吸引人。橢圓的南田石,有些還帶有石英更顯示它的高貴,無怪乎南田石遠近馳名。我好奇為何由海浪拍打上岸的漂亮石頭,只會在此地出現呢? 行走在石頭灘,高高低低的石頭及眾多被沖刷上岸的枯木,若不小心,很容易拐到腳。除石頭灘外,古道也經過一段沙灘型海灘,若時間許可,與好友坐於大石上欣賞海景、野餐及聊天,將是一件很愜意的事。
古道地形,除岸邊的石頭灘及沙灘外,有兩段急上坡路段,坡度甚陡,還好有繩索,四肢並用,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若之前下過雨,此上坡路段可能更具挑戰。從頂上往下,長長的人龍,一個接一個往上攀爬。站立於頂上鳥瞰屏東及台東海岸線的美景,讓大夥兒忘記剛剛的辛苦。順著小徑,礁岩地形地面崎嶇不平,又無遮蔭,若在夏天行走將是相當辛苦。我們在鞍部找到一處可以避風又有遮蔭處用餐。下坡路段,大部分的人使用拐杖支撐,以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靠近旭海路段為岩石山壁,海岸線上大小石頭依舊,時時需注意腳下的步伐,以免滑倒或拐到,直至旭海村落。
總之,這條順著海岸線所建構的古道,雖只有短短幾公里,卻含有豐富的人文、自然及生態景觀,與我過去走過多條崇山峻嶺的古道大不相同;若這條古道被開發成為公路,地貌改變,一些珍貴的生物特有種也會消失。自從媒體報導後,朝聖的觀光人潮接踵而來,屏東縣政府已將此保留區比照墾丁南仁山及龍坑生態保護區的模式納入每日人數總量管制,以確保自然生態環境、民眾參觀者的安全及品質,並嘉惠當地導覽人員及帶動觀光產業。希望透過政府與當地居民溝通,配合在地人的生活需求,讓這條古道在明年一月底後,能正式成為自然地景保留區,那將會是所有台灣人的福氣。
吳俊忠
寫於一百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第84期
PS. 很高興在過農曆年前夕元月十八日屏東縣政府正式通過阿塱壹古道「旭海至觀音鼻為自然保留區」。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2011澎湖燕鷗季
澎湖的燕鷗季活動,每年都吸引相當多的愛鳥人士前往,這是我第二次參加賞鷗活動。今年能如期參加,特別感謝澎湖鳥會范光亮理事長及林長興老師的幫忙才能如願。南海及北海各個群島的燕鷗,雖隨著不同時間前來,會有不同燕鷗的種類及族群量。白眉燕鷗、玄燕鷗、鳳頭燕鷗、紅燕鷗及蒼燕鷗在本次賞鷗之旅中都有見到,其中貓嶼的白眉燕鷗及玄燕鷗、雞善嶼的鳳頭燕鷗、錠鉤嶼的白眉燕鷗,數量之多令我難忘;加上了解花嶼、東嶼坪及鳥嶼的風俗民情,也是賞鷗之旅外的意外收穫。
第一天晨八點所有參加者在南海遊客中心會合,一群人登上賞鳥船,范理事長及資深鳥友一路解說所見所聞整個南海群島。船經過雞籠嶼、桶盤嶼及虎井嶼,從船上看世界級玄武岩自然景觀的感觸特別深刻。船繞著大、小貓嶼,大量的白眉燕鷗及玄燕鷗停棲在無人島上,白色鳥屎遍布全島。玄燕鷗外觀顏色與玄武岩相似,因此當玄燕鷗不動時,並不易被發覺。
南海巡禮中,路經南鐵砧嶼(一大一小)、頭巾嶼、後袋仔嶼、金瓜仔嶼、狗沙仔嶼及東西虎井嶼,這些島嶼,多數為無人島,因此也發現許多白眉燕鷗、玄燕鷗、鳳頭燕鷗及蒼燕鷗,時而俯衝水面抓魚的畫面。船經頭巾嶼,成群的白眉燕鷗聚集該島,我們發現一群遊客在島上遊玩,這種破壞生態活動的行為,未來一定要透過規範來禁止。
花嶼是澎湖縣最西方的島嶼,也是台灣極西的行政區域,最高處海拔53公尺。此次花嶼巡禮,由花嶼國小黃國揚主任擔任導覽,黃主任為泰雅族原住民,在花嶼居住27年,娶花嶼人為妻,育有三子。花嶼戶籍300人,但只有100多人常住。島內生活辛苦,種植木爪及菜豆,蔬果及肉類大都從馬公運來,平常庫存蔬果一周,冬天肉類庫存一個月。由於船班少,加上氣候因素,食物需有更多的庫存量。電力系統並不全天供應,當地的飲用水為井水,但含鹽濃度高(1,000 ppm),此地雖有海水淡化廠,但主要用於洗滌。
花嶼燈塔建於日據時代1939年,為一白色混凝土圓塔,塔高12.5公尺,經改良後沿用3,000 W的電石氣閃光燈,每5秒一閃,光照21浬。花嶼國小位在高點,一整排雙層房舍,可鳥瞰南海群島及花嶼社區,由此遠眺大、小貓嶼,就如其名。從幼稚園至小學六年級,全校共有14位學生及10位老師,可能是全國生師比最高的學校。校內有高大的肯氏南洋杉,當天主辦單位在國小提供小卷麵線為午餐。此外,提供冰礦泉水,在炙熱的天候下,可能是最好的禮物。
從港口至燈塔,沿途山徑小路有大量銀河歡、天仁菊、龍舌蘭及幾株文殊蘭,但也有本島少見的烏面麻及木防己,社區旁有一顆本島目前最高的樹(椰子樹)。花嶼與其它島嶼最大的不同在於此地並沒玄武岩,為斑狀態安山岩;特殊的景觀需富有想像力的沙灘西瓜石及唐山大美女石頭。天湖宮為此地的大廟設有「三塔公」,由三座石塔具有抗煞抗邪,庇佑全村平安;褐鐵子置於廟宇屋簷,較為特殊。此地房屋前有石敢當,一個不夠,再加一個,不同方位設置營頭。黃主任長年在花嶼調查,發現144種鳥類及37種蝶類,包括稀有的玉帶紫斑蝶。
當船緩緩駛入東嶼坪,空蕩蕩的碼頭,只有包船遊客。我們從聚落旁的急陡坡登頂,頂上空曠草原,處處可見山羊屎,鳥瞰澎湖群島,順著羊腸小道繞完全島。社區早期的房屋以水泥為建材,而非傳統咕咾石的房舍,可見當時此地相當富裕,據林老師說早期以走私致富所致。目前島嶼沒落,沿途沒看到商店,港口有攤販賣仙人掌冰。五位義務役在此服役,當日有三位在執勤,就像其他離島的公務員一樣,基本上無事可做,若能在此充實自己,並做規劃,也將有所助益。
第二天北海之旅只有半天行程,當天在文化中心前集合,署立醫院陳聰安主任一家人也第一次前往,遊覽車至北海岐頭遊客中心登船,第一站經圓貝島扺活龍灘,這是離本島業者喜歡稱澎澎灘,一艘艘遊艇幫業者帶進觀光客玩水上活動;若為退潮,其潮間帶可以踏浪至鳥嶼。澎澎灘目前由二家業者使用1/4土地做為海上活動,另外3/4留做保育用地。周老師認為保育與經濟可以並存,但內人聽到業者談到,當他們若檢到海膽時,會當做躲避球來玩,這樣不尊重環境生態的業者實在令人不敢領教。由於我們到時是漲潮,鳥況不多,偶見一群燕鷗在海上吃丁香魚,幾隻蒼燕鷗低空飛行,前一梯次七月份來此,以紅燕鷗居多,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大小雞善嶼有鳳頭燕鷗在空中飛翔,但大部份都停留在峭壁上,雪白的鳥屎遍布玄武岩的峭壁,大小雞善嶼的地形地貌令人驚嘆! 船經錠鉤嶼主要為白眉燕鷗,而小白沙嶼也有許多白眉燕鷗及蒼燕鷗。
鳥嶼為丁香魚的故鄉離歧頭只有20分鐘船程,港口前豎立一隻鳥的大雕像,為主要地標。鳥嶼無鳥,在所參訪的島嶼中,鳥嶼最為富裕,聚落位於港口四周,人來人往相當熱鬧。鳥嶼戶籍人口約3,000人,但實際上只有一千多人常住,為澎湖離島中人數最多的島嶼。在周老師及林老師的鼓吹下,一群人聚集在碼頭,大量採購丁香魚及魷魚絲,而仙人掌冰的小販及刨冰的小店,生意特別興隆。原本規劃在鳥嶼是欣賞村落的風俗民情,但在港口,被攤販吸引住,只有少數幾人與林老師一起前往。
一天半的賞鷗之旅,涵蓋南海及北海群島的巡禮,剛來時大家都不太會區分常見的五種燕鷗,但經由導覽員解說,每個人最後抬頭看到燕鷗的形態及顏色即可分辨,這是本次賞鷗之旅最大的收穫。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並沒看到小燕鷗,還好這種燕鷗是四草及七股的常客,因此我們不覺遺憾。透過澎湖鳥會同仁的幫忙,本梯次賞鷗之旅圓滿成功。較為可惜的是志工透過麥克風口述,常因風速及船上引擎聲的干擾,解說不易聽清楚。由於鳥會每年都舉辦類似活動,未來若能讓所有參加者都有一台接收器聽解說,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能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參加賞鷗之旅,在酷熱的天候下走完整個行程,對每一位參加者都是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體驗。群島巡禮讓我了解不同燕鷗的生態及習性;登島讓我更了解偏遠離島的風俗民情。由於澎湖生態及景觀的多樣性,在短時間並無法一一滿足我個人的許多好奇,因此,未來有機會我會再度來此,擁抱這個大自然所給予的恩賜。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八月二十五日
第一天晨八點所有參加者在南海遊客中心會合,一群人登上賞鳥船,范理事長及資深鳥友一路解說所見所聞整個南海群島。船經過雞籠嶼、桶盤嶼及虎井嶼,從船上看世界級玄武岩自然景觀的感觸特別深刻。船繞著大、小貓嶼,大量的白眉燕鷗及玄燕鷗停棲在無人島上,白色鳥屎遍布全島。玄燕鷗外觀顏色與玄武岩相似,因此當玄燕鷗不動時,並不易被發覺。
南海巡禮中,路經南鐵砧嶼(一大一小)、頭巾嶼、後袋仔嶼、金瓜仔嶼、狗沙仔嶼及東西虎井嶼,這些島嶼,多數為無人島,因此也發現許多白眉燕鷗、玄燕鷗、鳳頭燕鷗及蒼燕鷗,時而俯衝水面抓魚的畫面。船經頭巾嶼,成群的白眉燕鷗聚集該島,我們發現一群遊客在島上遊玩,這種破壞生態活動的行為,未來一定要透過規範來禁止。
花嶼是澎湖縣最西方的島嶼,也是台灣極西的行政區域,最高處海拔53公尺。此次花嶼巡禮,由花嶼國小黃國揚主任擔任導覽,黃主任為泰雅族原住民,在花嶼居住27年,娶花嶼人為妻,育有三子。花嶼戶籍300人,但只有100多人常住。島內生活辛苦,種植木爪及菜豆,蔬果及肉類大都從馬公運來,平常庫存蔬果一周,冬天肉類庫存一個月。由於船班少,加上氣候因素,食物需有更多的庫存量。電力系統並不全天供應,當地的飲用水為井水,但含鹽濃度高(1,000 ppm),此地雖有海水淡化廠,但主要用於洗滌。
花嶼燈塔建於日據時代1939年,為一白色混凝土圓塔,塔高12.5公尺,經改良後沿用3,000 W的電石氣閃光燈,每5秒一閃,光照21浬。花嶼國小位在高點,一整排雙層房舍,可鳥瞰南海群島及花嶼社區,由此遠眺大、小貓嶼,就如其名。從幼稚園至小學六年級,全校共有14位學生及10位老師,可能是全國生師比最高的學校。校內有高大的肯氏南洋杉,當天主辦單位在國小提供小卷麵線為午餐。此外,提供冰礦泉水,在炙熱的天候下,可能是最好的禮物。
從港口至燈塔,沿途山徑小路有大量銀河歡、天仁菊、龍舌蘭及幾株文殊蘭,但也有本島少見的烏面麻及木防己,社區旁有一顆本島目前最高的樹(椰子樹)。花嶼與其它島嶼最大的不同在於此地並沒玄武岩,為斑狀態安山岩;特殊的景觀需富有想像力的沙灘西瓜石及唐山大美女石頭。天湖宮為此地的大廟設有「三塔公」,由三座石塔具有抗煞抗邪,庇佑全村平安;褐鐵子置於廟宇屋簷,較為特殊。此地房屋前有石敢當,一個不夠,再加一個,不同方位設置營頭。黃主任長年在花嶼調查,發現144種鳥類及37種蝶類,包括稀有的玉帶紫斑蝶。
當船緩緩駛入東嶼坪,空蕩蕩的碼頭,只有包船遊客。我們從聚落旁的急陡坡登頂,頂上空曠草原,處處可見山羊屎,鳥瞰澎湖群島,順著羊腸小道繞完全島。社區早期的房屋以水泥為建材,而非傳統咕咾石的房舍,可見當時此地相當富裕,據林老師說早期以走私致富所致。目前島嶼沒落,沿途沒看到商店,港口有攤販賣仙人掌冰。五位義務役在此服役,當日有三位在執勤,就像其他離島的公務員一樣,基本上無事可做,若能在此充實自己,並做規劃,也將有所助益。
第二天北海之旅只有半天行程,當天在文化中心前集合,署立醫院陳聰安主任一家人也第一次前往,遊覽車至北海岐頭遊客中心登船,第一站經圓貝島扺活龍灘,這是離本島業者喜歡稱澎澎灘,一艘艘遊艇幫業者帶進觀光客玩水上活動;若為退潮,其潮間帶可以踏浪至鳥嶼。澎澎灘目前由二家業者使用1/4土地做為海上活動,另外3/4留做保育用地。周老師認為保育與經濟可以並存,但內人聽到業者談到,當他們若檢到海膽時,會當做躲避球來玩,這樣不尊重環境生態的業者實在令人不敢領教。由於我們到時是漲潮,鳥況不多,偶見一群燕鷗在海上吃丁香魚,幾隻蒼燕鷗低空飛行,前一梯次七月份來此,以紅燕鷗居多,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大小雞善嶼有鳳頭燕鷗在空中飛翔,但大部份都停留在峭壁上,雪白的鳥屎遍布玄武岩的峭壁,大小雞善嶼的地形地貌令人驚嘆! 船經錠鉤嶼主要為白眉燕鷗,而小白沙嶼也有許多白眉燕鷗及蒼燕鷗。
鳥嶼為丁香魚的故鄉離歧頭只有20分鐘船程,港口前豎立一隻鳥的大雕像,為主要地標。鳥嶼無鳥,在所參訪的島嶼中,鳥嶼最為富裕,聚落位於港口四周,人來人往相當熱鬧。鳥嶼戶籍人口約3,000人,但實際上只有一千多人常住,為澎湖離島中人數最多的島嶼。在周老師及林老師的鼓吹下,一群人聚集在碼頭,大量採購丁香魚及魷魚絲,而仙人掌冰的小販及刨冰的小店,生意特別興隆。原本規劃在鳥嶼是欣賞村落的風俗民情,但在港口,被攤販吸引住,只有少數幾人與林老師一起前往。
一天半的賞鷗之旅,涵蓋南海及北海群島的巡禮,剛來時大家都不太會區分常見的五種燕鷗,但經由導覽員解說,每個人最後抬頭看到燕鷗的形態及顏色即可分辨,這是本次賞鷗之旅最大的收穫。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並沒看到小燕鷗,還好這種燕鷗是四草及七股的常客,因此我們不覺遺憾。透過澎湖鳥會同仁的幫忙,本梯次賞鷗之旅圓滿成功。較為可惜的是志工透過麥克風口述,常因風速及船上引擎聲的干擾,解說不易聽清楚。由於鳥會每年都舉辦類似活動,未來若能讓所有參加者都有一台接收器聽解說,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能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參加賞鷗之旅,在酷熱的天候下走完整個行程,對每一位參加者都是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體驗。群島巡禮讓我了解不同燕鷗的生態及習性;登島讓我更了解偏遠離島的風俗民情。由於澎湖生態及景觀的多樣性,在短時間並無法一一滿足我個人的許多好奇,因此,未來有機會我會再度來此,擁抱這個大自然所給予的恩賜。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八月二十五日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夏日遊菊島
多年來我常到澎湖,不論是因公或私,總會至澎湖各處走走,今年就來了兩次。四月中氣候宜人,菜園濕地及山水濕地的小雲雀、中杓鷸及小燕鷗,大菓葉的柱狀玄武岩,福安宮潮間帶的海筆及海星,員貝島的自然景觀,讓我印象深刻;八月天氣酷熱,是專為賞燕鷗而來,但能騎著機車穿梭在將軍嶼、望安及七美,認識在地的風俗民情及特有生態景觀,是一種享受。岸邊的奇形怪石,需有豐富的想像力;花宅古厝剝落的痕跡,讓人遙想當年聚落盛況;遠觀雙心石滬的造型及實用價值,也讓我對先人的智慧相當佩服。以下簡述夏日遊菊島的所見所聞,賞燕鷗之旅將另文敘述。
馬公
當日搭第一班由台南飛馬公的班機,短短的25分鐘。抵達時,台北及高雄的夥伴也已到達。很多同伴是第一次來澎湖,相當興奮,一群13人乘坐遊覽車,透過導覽員說明澎湖目前的概況。澎湖有戶籍96,000 人,但常住人口只有5-6萬人;原有64個島嶼,目前已增至90個,許多為無人島。主要島嶼為馬宮(公),涵蓋湖西鄉22村、白沙鄉15村、西嶼鄉11村。澎湖有2,500座廟宇,海菜、花生、小管、丁香魚、澎湖絲瓜及仙人掌是此地重要的特產,因此各地都有販售。縣鳥:小雲雀(山鳥);縣樹:榕樹;縣花:天仁菊。
車沿著縣道203號”高速公路”,成排高聳的小葉南洋杉及銀河歡(可做燃料)為其特色。由湖西經中正橋(1,107公尺)往中屯風力園區,白色的風車遠觀相當漂亮,目前有14座風車,生產的電力只能提供少許的用電。未來將花費80.9億元增建至200座,供應更多電力。第一站抵白沙鄉通梁古榕,一棵300多年的古榕,在惡劣土壤及天候下長成巨林,古榕由97條氣根插入土中,樹蔭覆蓋面積達660坪。有趣的是,這97條氣根剛好與澎湖的村里數吻合,因此,朝拜樹頭的香火旺盛。白色的跨海大橋永遠是觀光客的駐足點,橋長2,494公尺,橫跨白沙與西嶼,第一次在民國54年興建,59年完工,可以想像當年開通時全島居民瘋狂慶祝的盛況。目前的大橋在民國74年原橋旁重建,81年完工。好友吳憲政主任自行前往,運氣好,在橋墩間拍到蒼燕鷗育雛景象。
西嶼鄉小門嶼鯨魚洞,四月時曾沿著海邊走一圈,海浪沖刷所形成的天然鯨魚洞、奇形怪石及不同岩層的組成,格外吸引我的注意。因此,此次特地專注在地質館內參觀,有圖文並茂說明澎湖的地質結構及玄武岩,讓我學到不少新知。最特別的是全世界目前只有三處玄武石柱,除澎湖外,英國北愛爾蘭巨人堤,於1986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它由4萬根五六角形玄武石柱所組成;另外,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也有100多萬根玄武岩,兩年前我曾拜訪過,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澎湖玄武石柱壯觀。鯨魚洞旁的聚落有密密麻麻的“菜宅”,由高處俯視,仿如蜂巢般的巢田,頗有特色。
二嵌陳姓聚落經由社區總體營造,規劃完善。全村主要姓陳,閩南式咕咾石的建築聚落是觀光客必到之處。目前已修復多間古厝,聚落的橫巷通往二興宮,民宅座東北朝西南,冬天可擋東北季風,夏季可讓涼爽的西南風灌入。東北季風讓植物難以存活,居民以咕咾石與玄武岩堆砌擋風牆來種菜又稱“菜宅”。民宅面向巷道,各民宅間有一米寬的縱巷間隔,由空中鳥瞰呈現梳式布局,格外顯眼。聚落有私塾,褒歌、風茹茶及香濃的杏仁茶,具有地方風味。四月第一次來時,由林長興老師介紹二嵌村聚落協進會理事長陳榮一先生,他導覽整個聚落,並帶我們至他親戚的古厝,欣賞珍貴收藏品,古厝宛如一座小型的民俗博物館。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Basalt)的出土,是在日據時代為了聯絡馬公與西嶼鄉之間的交通,需採石填海造港才意外發現,此地已成為西嶼鄉特殊景觀之一。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的柱狀節理及板狀節理相當壯觀,高八公尺,長一百公尺。柱狀玄武岩是熔岩因冷卻收縮後,岩體產生五、六角形的岩柱破裂面所致。此地的柱狀玄武岩(偏黃色)與澎湖其他地方的岩石(燻黑色)有所不同,主要因土質及出土時間較晚有關。玄武岩前有一凹地草原,雨後積水,若有陽光照射,玄武岩形成的倒影,加上藍天會是一個夢泛組合。四月來時,農民在大菓葉潮間帶撈紫菜,岩鷺在旁專注水底下之食糧,烘托出的美景,讓我難以忘懷。
夜釣小管是澎湖夏日熱門的夜間活動。從七美回到馬公後,當晚我們乘坐大益公司的船。船緩緩駛出,並沒看到太多的夜釣船在附近作業。工作人員忙著對顧客做示範操作,我們也按照SOP進行,但大部分人並無所獲,只有蕙菁及文珍兩位朋友的女兒,幸運釣到小管。船上工作人員也釣到一隻大於30公分的小管,令人稱奇。由於大部分人都未能釣到小管,工作人員解釋可能因月圓(農曆14號)容易讓小管看到假的誘餌,而白帶魚也會吃小管,因此影響垂釣,經他如此一說,大家也就釋懷。夜釣船停在港外,遠觀馬公本島觀音亭的拱橋,霓虹燈的亮光襯托出西瀛虹橋的美,格外吸引目光。船上一整排白色螢光燈相當明亮,工作人員煮小管麵線給客人食用,雖然我已用過晚餐,但還是小嚐。總之,兩小時的夜釣,雖然沒成果,但吹著海風,看者馬公夜色、體會討海人的心境,也就值得了。
將軍澳嶼及望安
能登上將軍澳嶼完全因林老師的幫忙,臨時安插此行程,一般觀光客多數過門而不入,而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將軍澳嶼。我們在本島遊客中心前搭船,船緩慢行駛,遠觀風櫃斗,沿岸種植許多龍舌蘭、銀河歡及仙人掌。一小時後抵將軍澳嶼,港口漁船林立,現代化的房舍,不太像是偏遠小島的港口,此島也是望安鄉中建設最好之村落。將軍澳嶼離望安島不遠,原先規劃以橋將兩島相連,但建橋會改變水流,最後只好放棄。騎著機車於濱海環島公路,林老師在潮間帶解釋火山後所形成的岩脈及火山繩岩,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景觀。
船帆嶼在將軍澳嶼的東方岸邊,退潮時與將軍澳嶼相連。漲潮時像一座海石柱,高約34公尺,由微輝長斑岩所構成。結理多呈片狀,海蝕平台上有多組節理相互截切,形成豆腐岩的特殊地質景觀。當日因退潮,我們有機會至潮間帶,觸摸岩石,多位好友撿拾岩石留做紀念。船繞行島嶼時,看到許多燕鷗在無人島上,船長企圖靠岸,但因接駁平台仍有其他遊艇在使用,只好作罷!
第一天抵望安潭明港已18:10,騎機車至中台山觀賞日落,停車場停滿遊覽車及機車,快步登頂,欣賞最後落日餘暉。晨昏的中台山顯然有所不同,第二天早晨我們再度前往,中台山高度雖只有53公尺,但登臨頂上有呂洞賓仙人所留下之足跡稱”仙跡岩”,遠眺澎湖島嶼歷歷在目。路經鴛鴦窟谷地尋腳,目前正在整修,據說日據時代此地屬於海軍魚雷快艇基地,海蝕平台上佈滿各種不同形態的融蝕盤。與蘭嶼曬飛魚的風俗一樣,望安村落的屋頂上,處處可見曬象魚(臭肚)的景觀。
當晚前往綠蠵龜保育中心聆聽解說,海洋大學的研究生講述綠蠵龜的生活史,由於他口才佳,應答自如,相信每一個人都學到了一些新知。但對我們而言,是希望參加說明會後,能有資格為午夜綠蠵龜上岸產卵時,至海邊實地觀察,可惜我們無此運氣。第二天,只能在保育中心館內看到明星級的綠蠵龜。從環境保育的觀點,我很高興看到,望安因綠蠵龜保育,整個島比七美嶼及將軍澳嶼相對比較沒有開發。
在林老師夫婦的帶領下,一群人分乘八部機車在望安環島一周。網垵口沙灘屬於細白的沙灘,由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及有孔蟲殘骸組成,此自然沙灘也是綠蠵龜上岸的產卵點。我們試圖找尋綠蠵龜上岸的痕跡,但無所獲。整個望安從天台山至網垵口沙灘有6個區(A1-A6)皆為綠蠵龜上岸的產卵點,這些區域每年五月至十月底,晚上八點至早上五點被列為管制區,任何人不得進入,以免干擾綠蠵龜上岸產卵。網垵口沙灘旁就是一處小村落,仙史宮為村民的信仰中心,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宮中有一古匾”奠安海國”,可惜當時沒入內欣賞。村落有多家小型民宿,主要是為生態愛好者而設,因此,只要有特殊物種就能吸引觀光客前來,帶動地方繁榮。我們這群人不是也為綠蠵龜而來嗎?
花宅古厝(又稱中社)位在望安的中部,從外海遠眺仿如花瓣環拱著花心,因此,先民稱之為”花宅”。社區聚落屬於傳統三合院閩南式的建築風格,目前尚保留有130棟傳統及日治時期建築,2008年行政院文建會通過,成為全國第一個重要聚落。咕咾石的屋舍,從外牆的裝飾,可以觀察早年殷商巨賈返鄉所蓋之豪華屋舍,但多處房舍並無整修。當天我們到時,只有少數老人走動,並無其它觀光客。天上聖母是花宅的信仰中心,大型的廟宇,與聚落的人口似乎不成比例。由於地處偏遠及人口外流之影響,聚落保留完整,未遭大量破壞,屬不幸中之大幸。未來,若經整理,相信可以比美西嶼的二嵌陳姓聚落。
七美嶼
由望安島至七美嶼搭海龍王號約30分鐘抵南滬港,雖然過去我常到澎湖,但這是我第三次到七美嶼,除七美人塚、七美燈塔及雙心石滬外,其餘印象並不深刻。七美常住人口2,000 人,戶籍有3,000人,鄉內有小學及國中。對大部分公務員而言,特別是警察及消防局人員,此地基本上可能無事可做,又有離島加級,真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如此的環境應該會吸引一群生態愛好者來此工作。全島只有一家全家超商(今年7月8日開幕),位在港口邊,貨品種類不多,我們也在此消費,特別是離開馬公本島後,久違的咖啡香更屬難得。而全家超商及中油加油站是全鄉唯一有使用統一發票的店家。吳府宮為全鄉最大的廟宇,主祀神吳必立將軍,旁為七美最大的潮間帶,為七美人退潮時撿螺貝的場所。
七美因物資缺乏,地廣人稀,畜牧相當普遍。島上牛、羊、雞及鴨都採自然放牧啃食野草。土雞蛋及羊肉為其特產,羊肉也外銷至岡山。15公里長的環島公路,草地上偶見小雲雀跳躍,沿途有相當多山羊,也巧遇羊群過馬路,此外,也發現八哥站立在羊背上的情景,因此這條環島公路又有”羊金公路”之稱。村落房舍的界線以咕咾石砌成圍牆,家家戶戶晒乾象魚(臭肚)儲存,與其他小島相同,村村有活動中心。我不知在西濱海岸處為何需有成排的消波塊環繞?當年此地曾設計一座快艇港口,但因沒考慮潮汐問題,建好不能使用,現今改為鄉內游泳池,實在相當諷刺。
銀合歡自日治時代引進後,成為七美嶼分布最廣的植物;瑪纓丹由候鳥帶進,成為本地常見植物,而南洋杉、薊、倒地鈴(燈籠草)、林投也到處可見。七美鄉的水產業由於水質良好,因此養殖業發達,特別是珍珠九孔及翡翠九孔最具代表性。但當日我們騎機車環島至九孔生態園區,整個園區幾乎沒在運作,據說九孔養殖得病所致。農產品以花生、地瓜及玉米為主,火龍果在村落附近有多人種植,且以鋁鐵架支撐。石花凍(像愛玉)及風茹草也是此地的產品,到處有販賣。
七美水庫是此地唯一的水庫,供應全島。當日路過,看見水庫有水,但全島仍靠深水井的水。水庫旁是許多水鳥的棲息地,也是一處賞鳥的好景點。濕盟過去專職文珍帶女兒及親戚一同前來七美,在她的帶領下,我們至望夫石旁的潮間帶做夜間觀察,馬糞海膽、陽隧足、盪海參、海兔、蝦虎及一些不知名的海洋生物到處可見,但文珍說此地的生態與過去她在此工作時,差異很大。杜繼玲小姐與其他夥伴有去浮潛,但她認為此地浮潛的視覺,沒想像的好,海底生物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多。
南嶼城(陳家古堡)位於七美鄉南港村,以澎湖特有的玄武岩及黑石堆砌而成,城門以拱門造型,有羅馬競技場的風格,在此地的建築中頗為特殊。城堡是二百多年前陳氏家族自望安遷居到此,由於風水問題在祖厝四周建起城牆,內有表演場,堡內花木扶疏,可遙想當年盛況。目前堡內整體零亂,若能稍加整理,將更具意義。當日親臨,巧遇陳家後代。未來澎管處將把此處整修為民宿,讓城堡恢復往日光采,值得期待。七美人塚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犯造成七位美人投井自殺,堅貞守節的情操令人動容。墓旁的樹木開著黃色小花,但沒有果實,甚為少見。
石滬在澎湖縣有幾百口,以吉貝島最多,形成石滬群。七美只有一口”雙心石滬”,其造型優美常為報章媒體做為推銷澎湖之廣告。澎湖的石滬是由玄武岩及咕咾石在潮間帶堆砌而成。漲潮時魚蝦隨水流方向進入石滬深處,退潮時魚蝦被困在石滬內,先民可輕易利用此智慧補魚。我們在不同的時辰來此,第一天下午滿潮,駐足在頂上,藍天白雲石滬的輪廓清晰可見;第二天早晨適逢退潮,順著路走進石滬旁,濕滑的玄武岩,寸步難行。小台灣位於雙心石滬附近,為一座天然海蝕平台,由觀景點往下看,輪廓與台灣島嶼的形態相似,因此又有”小台灣”之稱。七美嶼燈塔(南滬燈塔)剛好在環島公路旁,周遭沒有空曠腹地,因此感覺並沒有澎湖其它燈塔的雄偉及壯觀,燈塔建於1937年,高8.3公尺,1989整建後,塔光可達19海浬,對於船隻航行,扮演極重要角色。
雜聞
穿著 八月酷熱的天氣,我第一次戴著頭、頸及臉頰合為一體的帽子,只露出雙眼,類似採茶姑娘。此外,為了怕穿長袖太熱,也備妥防紫外線謢套,只露出手指。因此,五天的澎湖行,我沒因酷熱的天候而變黑。多數同仁的穿著與我類似,唯獨杜繼玲小姐,喜歡曬太陽,不怕黑。回來後,公司同仁認為她變了一個人似的。
住宿 望安:夜宿岩川度假中心,成排的小木屋,規模不小,房內有冷氣,但浴室簡陋隔音差,電視收訊不良,於是我們早早就寢。由於這裡是外島,居住品質早有心理準備,因此也沒聽到太多怨言。夜晚我們無法看清周遭環境,早晨發現民宿附近全是魚塭,而民宿主建築的樑柱也騰空建在濕地上。七美:夜宿德奇海景民宿,位在碼頭附近,房內乾淨但空間不大,302房面海,可遠眺貓嶼。民宿不提供早餐,只能享用”全家”早點。馬公: 夜宿中華電信招待所,位在市中心,房間大,且乾淨,有提供簡易早餐,價格合理。四月及八月我都在此住宿,未來再到澎湖時,也以此招待所為首選。
結語
能與一群好友共遊澎湖確實難得,五天四夜的澎湖行,扣除掉兩天的賞鷗活動,只能利用三天時間走訪眾多景點。雖然此行由我發起,過程中許許多多的協調,皆由吳麗英老師負責。也感謝林老師夫婦及旅行社劉先生的鼎力協助,讓我們有一次不一樣的澎湖之旅。很多好友是第一次到澎湖,若有來過,也僅止於本島,對望安及七美離島更難有深入之旅,我相信對這群人而言,將會是一次難忘的回憶。雖然我來澎湖多次,每次來也都能學到新鮮事,這些世界級的景觀生態及特有的風俗民情,都值得一遊再遊。林老師答應我,未來若有離島行及特殊風俗民情的活動時,會知會我,屆時將再來享受澎湖美景。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八月二十日
馬公
當日搭第一班由台南飛馬公的班機,短短的25分鐘。抵達時,台北及高雄的夥伴也已到達。很多同伴是第一次來澎湖,相當興奮,一群13人乘坐遊覽車,透過導覽員說明澎湖目前的概況。澎湖有戶籍96,000 人,但常住人口只有5-6萬人;原有64個島嶼,目前已增至90個,許多為無人島。主要島嶼為馬宮(公),涵蓋湖西鄉22村、白沙鄉15村、西嶼鄉11村。澎湖有2,500座廟宇,海菜、花生、小管、丁香魚、澎湖絲瓜及仙人掌是此地重要的特產,因此各地都有販售。縣鳥:小雲雀(山鳥);縣樹:榕樹;縣花:天仁菊。
車沿著縣道203號”高速公路”,成排高聳的小葉南洋杉及銀河歡(可做燃料)為其特色。由湖西經中正橋(1,107公尺)往中屯風力園區,白色的風車遠觀相當漂亮,目前有14座風車,生產的電力只能提供少許的用電。未來將花費80.9億元增建至200座,供應更多電力。第一站抵白沙鄉通梁古榕,一棵300多年的古榕,在惡劣土壤及天候下長成巨林,古榕由97條氣根插入土中,樹蔭覆蓋面積達660坪。有趣的是,這97條氣根剛好與澎湖的村里數吻合,因此,朝拜樹頭的香火旺盛。白色的跨海大橋永遠是觀光客的駐足點,橋長2,494公尺,橫跨白沙與西嶼,第一次在民國54年興建,59年完工,可以想像當年開通時全島居民瘋狂慶祝的盛況。目前的大橋在民國74年原橋旁重建,81年完工。好友吳憲政主任自行前往,運氣好,在橋墩間拍到蒼燕鷗育雛景象。
西嶼鄉小門嶼鯨魚洞,四月時曾沿著海邊走一圈,海浪沖刷所形成的天然鯨魚洞、奇形怪石及不同岩層的組成,格外吸引我的注意。因此,此次特地專注在地質館內參觀,有圖文並茂說明澎湖的地質結構及玄武岩,讓我學到不少新知。最特別的是全世界目前只有三處玄武石柱,除澎湖外,英國北愛爾蘭巨人堤,於1986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它由4萬根五六角形玄武石柱所組成;另外,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也有100多萬根玄武岩,兩年前我曾拜訪過,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澎湖玄武石柱壯觀。鯨魚洞旁的聚落有密密麻麻的“菜宅”,由高處俯視,仿如蜂巢般的巢田,頗有特色。
二嵌陳姓聚落經由社區總體營造,規劃完善。全村主要姓陳,閩南式咕咾石的建築聚落是觀光客必到之處。目前已修復多間古厝,聚落的橫巷通往二興宮,民宅座東北朝西南,冬天可擋東北季風,夏季可讓涼爽的西南風灌入。東北季風讓植物難以存活,居民以咕咾石與玄武岩堆砌擋風牆來種菜又稱“菜宅”。民宅面向巷道,各民宅間有一米寬的縱巷間隔,由空中鳥瞰呈現梳式布局,格外顯眼。聚落有私塾,褒歌、風茹茶及香濃的杏仁茶,具有地方風味。四月第一次來時,由林長興老師介紹二嵌村聚落協進會理事長陳榮一先生,他導覽整個聚落,並帶我們至他親戚的古厝,欣賞珍貴收藏品,古厝宛如一座小型的民俗博物館。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Basalt)的出土,是在日據時代為了聯絡馬公與西嶼鄉之間的交通,需採石填海造港才意外發現,此地已成為西嶼鄉特殊景觀之一。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的柱狀節理及板狀節理相當壯觀,高八公尺,長一百公尺。柱狀玄武岩是熔岩因冷卻收縮後,岩體產生五、六角形的岩柱破裂面所致。此地的柱狀玄武岩(偏黃色)與澎湖其他地方的岩石(燻黑色)有所不同,主要因土質及出土時間較晚有關。玄武岩前有一凹地草原,雨後積水,若有陽光照射,玄武岩形成的倒影,加上藍天會是一個夢泛組合。四月來時,農民在大菓葉潮間帶撈紫菜,岩鷺在旁專注水底下之食糧,烘托出的美景,讓我難以忘懷。
夜釣小管是澎湖夏日熱門的夜間活動。從七美回到馬公後,當晚我們乘坐大益公司的船。船緩緩駛出,並沒看到太多的夜釣船在附近作業。工作人員忙著對顧客做示範操作,我們也按照SOP進行,但大部分人並無所獲,只有蕙菁及文珍兩位朋友的女兒,幸運釣到小管。船上工作人員也釣到一隻大於30公分的小管,令人稱奇。由於大部分人都未能釣到小管,工作人員解釋可能因月圓(農曆14號)容易讓小管看到假的誘餌,而白帶魚也會吃小管,因此影響垂釣,經他如此一說,大家也就釋懷。夜釣船停在港外,遠觀馬公本島觀音亭的拱橋,霓虹燈的亮光襯托出西瀛虹橋的美,格外吸引目光。船上一整排白色螢光燈相當明亮,工作人員煮小管麵線給客人食用,雖然我已用過晚餐,但還是小嚐。總之,兩小時的夜釣,雖然沒成果,但吹著海風,看者馬公夜色、體會討海人的心境,也就值得了。
將軍澳嶼及望安
能登上將軍澳嶼完全因林老師的幫忙,臨時安插此行程,一般觀光客多數過門而不入,而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將軍澳嶼。我們在本島遊客中心前搭船,船緩慢行駛,遠觀風櫃斗,沿岸種植許多龍舌蘭、銀河歡及仙人掌。一小時後抵將軍澳嶼,港口漁船林立,現代化的房舍,不太像是偏遠小島的港口,此島也是望安鄉中建設最好之村落。將軍澳嶼離望安島不遠,原先規劃以橋將兩島相連,但建橋會改變水流,最後只好放棄。騎著機車於濱海環島公路,林老師在潮間帶解釋火山後所形成的岩脈及火山繩岩,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景觀。
船帆嶼在將軍澳嶼的東方岸邊,退潮時與將軍澳嶼相連。漲潮時像一座海石柱,高約34公尺,由微輝長斑岩所構成。結理多呈片狀,海蝕平台上有多組節理相互截切,形成豆腐岩的特殊地質景觀。當日因退潮,我們有機會至潮間帶,觸摸岩石,多位好友撿拾岩石留做紀念。船繞行島嶼時,看到許多燕鷗在無人島上,船長企圖靠岸,但因接駁平台仍有其他遊艇在使用,只好作罷!
第一天抵望安潭明港已18:10,騎機車至中台山觀賞日落,停車場停滿遊覽車及機車,快步登頂,欣賞最後落日餘暉。晨昏的中台山顯然有所不同,第二天早晨我們再度前往,中台山高度雖只有53公尺,但登臨頂上有呂洞賓仙人所留下之足跡稱”仙跡岩”,遠眺澎湖島嶼歷歷在目。路經鴛鴦窟谷地尋腳,目前正在整修,據說日據時代此地屬於海軍魚雷快艇基地,海蝕平台上佈滿各種不同形態的融蝕盤。與蘭嶼曬飛魚的風俗一樣,望安村落的屋頂上,處處可見曬象魚(臭肚)的景觀。
當晚前往綠蠵龜保育中心聆聽解說,海洋大學的研究生講述綠蠵龜的生活史,由於他口才佳,應答自如,相信每一個人都學到了一些新知。但對我們而言,是希望參加說明會後,能有資格為午夜綠蠵龜上岸產卵時,至海邊實地觀察,可惜我們無此運氣。第二天,只能在保育中心館內看到明星級的綠蠵龜。從環境保育的觀點,我很高興看到,望安因綠蠵龜保育,整個島比七美嶼及將軍澳嶼相對比較沒有開發。
在林老師夫婦的帶領下,一群人分乘八部機車在望安環島一周。網垵口沙灘屬於細白的沙灘,由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及有孔蟲殘骸組成,此自然沙灘也是綠蠵龜上岸的產卵點。我們試圖找尋綠蠵龜上岸的痕跡,但無所獲。整個望安從天台山至網垵口沙灘有6個區(A1-A6)皆為綠蠵龜上岸的產卵點,這些區域每年五月至十月底,晚上八點至早上五點被列為管制區,任何人不得進入,以免干擾綠蠵龜上岸產卵。網垵口沙灘旁就是一處小村落,仙史宮為村民的信仰中心,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宮中有一古匾”奠安海國”,可惜當時沒入內欣賞。村落有多家小型民宿,主要是為生態愛好者而設,因此,只要有特殊物種就能吸引觀光客前來,帶動地方繁榮。我們這群人不是也為綠蠵龜而來嗎?
花宅古厝(又稱中社)位在望安的中部,從外海遠眺仿如花瓣環拱著花心,因此,先民稱之為”花宅”。社區聚落屬於傳統三合院閩南式的建築風格,目前尚保留有130棟傳統及日治時期建築,2008年行政院文建會通過,成為全國第一個重要聚落。咕咾石的屋舍,從外牆的裝飾,可以觀察早年殷商巨賈返鄉所蓋之豪華屋舍,但多處房舍並無整修。當天我們到時,只有少數老人走動,並無其它觀光客。天上聖母是花宅的信仰中心,大型的廟宇,與聚落的人口似乎不成比例。由於地處偏遠及人口外流之影響,聚落保留完整,未遭大量破壞,屬不幸中之大幸。未來,若經整理,相信可以比美西嶼的二嵌陳姓聚落。
七美嶼
由望安島至七美嶼搭海龍王號約30分鐘抵南滬港,雖然過去我常到澎湖,但這是我第三次到七美嶼,除七美人塚、七美燈塔及雙心石滬外,其餘印象並不深刻。七美常住人口2,000 人,戶籍有3,000人,鄉內有小學及國中。對大部分公務員而言,特別是警察及消防局人員,此地基本上可能無事可做,又有離島加級,真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如此的環境應該會吸引一群生態愛好者來此工作。全島只有一家全家超商(今年7月8日開幕),位在港口邊,貨品種類不多,我們也在此消費,特別是離開馬公本島後,久違的咖啡香更屬難得。而全家超商及中油加油站是全鄉唯一有使用統一發票的店家。吳府宮為全鄉最大的廟宇,主祀神吳必立將軍,旁為七美最大的潮間帶,為七美人退潮時撿螺貝的場所。
七美因物資缺乏,地廣人稀,畜牧相當普遍。島上牛、羊、雞及鴨都採自然放牧啃食野草。土雞蛋及羊肉為其特產,羊肉也外銷至岡山。15公里長的環島公路,草地上偶見小雲雀跳躍,沿途有相當多山羊,也巧遇羊群過馬路,此外,也發現八哥站立在羊背上的情景,因此這條環島公路又有”羊金公路”之稱。村落房舍的界線以咕咾石砌成圍牆,家家戶戶晒乾象魚(臭肚)儲存,與其他小島相同,村村有活動中心。我不知在西濱海岸處為何需有成排的消波塊環繞?當年此地曾設計一座快艇港口,但因沒考慮潮汐問題,建好不能使用,現今改為鄉內游泳池,實在相當諷刺。
銀合歡自日治時代引進後,成為七美嶼分布最廣的植物;瑪纓丹由候鳥帶進,成為本地常見植物,而南洋杉、薊、倒地鈴(燈籠草)、林投也到處可見。七美鄉的水產業由於水質良好,因此養殖業發達,特別是珍珠九孔及翡翠九孔最具代表性。但當日我們騎機車環島至九孔生態園區,整個園區幾乎沒在運作,據說九孔養殖得病所致。農產品以花生、地瓜及玉米為主,火龍果在村落附近有多人種植,且以鋁鐵架支撐。石花凍(像愛玉)及風茹草也是此地的產品,到處有販賣。
七美水庫是此地唯一的水庫,供應全島。當日路過,看見水庫有水,但全島仍靠深水井的水。水庫旁是許多水鳥的棲息地,也是一處賞鳥的好景點。濕盟過去專職文珍帶女兒及親戚一同前來七美,在她的帶領下,我們至望夫石旁的潮間帶做夜間觀察,馬糞海膽、陽隧足、盪海參、海兔、蝦虎及一些不知名的海洋生物到處可見,但文珍說此地的生態與過去她在此工作時,差異很大。杜繼玲小姐與其他夥伴有去浮潛,但她認為此地浮潛的視覺,沒想像的好,海底生物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多。
南嶼城(陳家古堡)位於七美鄉南港村,以澎湖特有的玄武岩及黑石堆砌而成,城門以拱門造型,有羅馬競技場的風格,在此地的建築中頗為特殊。城堡是二百多年前陳氏家族自望安遷居到此,由於風水問題在祖厝四周建起城牆,內有表演場,堡內花木扶疏,可遙想當年盛況。目前堡內整體零亂,若能稍加整理,將更具意義。當日親臨,巧遇陳家後代。未來澎管處將把此處整修為民宿,讓城堡恢復往日光采,值得期待。七美人塚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犯造成七位美人投井自殺,堅貞守節的情操令人動容。墓旁的樹木開著黃色小花,但沒有果實,甚為少見。
石滬在澎湖縣有幾百口,以吉貝島最多,形成石滬群。七美只有一口”雙心石滬”,其造型優美常為報章媒體做為推銷澎湖之廣告。澎湖的石滬是由玄武岩及咕咾石在潮間帶堆砌而成。漲潮時魚蝦隨水流方向進入石滬深處,退潮時魚蝦被困在石滬內,先民可輕易利用此智慧補魚。我們在不同的時辰來此,第一天下午滿潮,駐足在頂上,藍天白雲石滬的輪廓清晰可見;第二天早晨適逢退潮,順著路走進石滬旁,濕滑的玄武岩,寸步難行。小台灣位於雙心石滬附近,為一座天然海蝕平台,由觀景點往下看,輪廓與台灣島嶼的形態相似,因此又有”小台灣”之稱。七美嶼燈塔(南滬燈塔)剛好在環島公路旁,周遭沒有空曠腹地,因此感覺並沒有澎湖其它燈塔的雄偉及壯觀,燈塔建於1937年,高8.3公尺,1989整建後,塔光可達19海浬,對於船隻航行,扮演極重要角色。
雜聞
穿著 八月酷熱的天氣,我第一次戴著頭、頸及臉頰合為一體的帽子,只露出雙眼,類似採茶姑娘。此外,為了怕穿長袖太熱,也備妥防紫外線謢套,只露出手指。因此,五天的澎湖行,我沒因酷熱的天候而變黑。多數同仁的穿著與我類似,唯獨杜繼玲小姐,喜歡曬太陽,不怕黑。回來後,公司同仁認為她變了一個人似的。
住宿 望安:夜宿岩川度假中心,成排的小木屋,規模不小,房內有冷氣,但浴室簡陋隔音差,電視收訊不良,於是我們早早就寢。由於這裡是外島,居住品質早有心理準備,因此也沒聽到太多怨言。夜晚我們無法看清周遭環境,早晨發現民宿附近全是魚塭,而民宿主建築的樑柱也騰空建在濕地上。七美:夜宿德奇海景民宿,位在碼頭附近,房內乾淨但空間不大,302房面海,可遠眺貓嶼。民宿不提供早餐,只能享用”全家”早點。馬公: 夜宿中華電信招待所,位在市中心,房間大,且乾淨,有提供簡易早餐,價格合理。四月及八月我都在此住宿,未來再到澎湖時,也以此招待所為首選。
結語
能與一群好友共遊澎湖確實難得,五天四夜的澎湖行,扣除掉兩天的賞鷗活動,只能利用三天時間走訪眾多景點。雖然此行由我發起,過程中許許多多的協調,皆由吳麗英老師負責。也感謝林老師夫婦及旅行社劉先生的鼎力協助,讓我們有一次不一樣的澎湖之旅。很多好友是第一次到澎湖,若有來過,也僅止於本島,對望安及七美離島更難有深入之旅,我相信對這群人而言,將會是一次難忘的回憶。雖然我來澎湖多次,每次來也都能學到新鮮事,這些世界級的景觀生態及特有的風俗民情,都值得一遊再遊。林老師答應我,未來若有離島行及特殊風俗民情的活動時,會知會我,屆時將再來享受澎湖美景。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八月二十日
拜訪上海東灘濕地有感
當我從網路得知上海崇明島東灘濕地的信息後,利用至上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專程抽空拜訪。對大部分觀光客而言,到上海很少會去崇明島看生態,甚至連當地人也不清楚,計程車司機要一路問路,才能抵達目的地。廣大的濕地有蘆葦和原生水域,騎著單車在步道欣賞自然美景,雖然對設計者許多做法不敢苟同,但我對他們的政府能大手筆結合濕地公園、農業園區及生態造鎮的想法,符合當今綠色環保與綠色經濟的時代趨勢,倒值得我們政府官員學習。
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嶼,2001年4月由上海實業為東灘開發整座生態城市,包括濕地公園(24平方公里)、生態農業園區(27平方公里)及生態城鎮。生態城鎮據稱是以再生能源為主,交通、汙水、建築、土地、綠化設計都要符合當今生態要求,並成為以生態觀來造鎮的典範。當汽車進入崇明島後,見到的是寬闊的馬路、高級別墅豪宅及農業生態園區,此外也有雙語學校,讓我彷彿來到歐洲小城,與一小時前的上海街景截然不同。我相信居住在此地的市民,一定有著一股理想,希望居住環境能與大自然契合。
東灘濕地公園在2011年3月12日開園,遊客中心是一棟兩層的三角型鋼架結構建築,外觀氣派,以綠建築為主。整體風格簡潔,斜坡屋頂綠化、太陽能發電、汙水循環再利用。入口處兩旁有一大片荷花池,遠處有風力發電機環繞,相當壯觀。
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濃縮濕地景觀廣場”,廣場以濱海及陸生植物為主,搭配觀花、賞葉、觀果、誘鳥及淨水植物,展現人與濕地共生的景觀。濕地裡有大片的蘆葦、原生水域及草原,而木屋、庭廊及木椅,融合在這自然的美景中。保護區內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三個部分。其中,核心區是稀有瀕危動物的主要活動區;緩衝區以成群的蘆葦為主,具有隔離屏障的作用;實驗區主要功能是保護一般鳥類,同時也是生產性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餘原有自然成陸的濕地,相繼變為池塘、人工溝渠及部分荒地。
我騎著租借的單車,隨著規劃好的步道欣賞濕地。經營者以商業角度出發,步道旁種植著相當多的波斯菊、蛇目菊等外來種植物,缺少本地的原生物種。此外,梨子、梅、柑橘及其他果樹也成排種植,農民也在此工作,可以想像,這些果樹成長過程可能需施肥及噴灑農藥,若是的話,是否違背生態公園的理念? 此地到處可見銀河歡、白色狼尾草及溲疏,植物部分有解說牌,但破舊,有的連字體都無法看清楚。
東灘濕地公園內有水路相通,因此也可以藉由遊船或搭高爾夫球車在步道觀賞濕地,水塘中有許多布袋蓮。此時來此並無候鳥,只看到零星幾隻八哥、棕背伯勞及鶺鴒,據當地人說鳥況最好的月份為12-3月。雖然我沒有看到許多鳥種,但在”濕地生物萬象館”中,鳥類的標本收集相當完整。讓我感覺最不具特色的是禮品店,基本上沒有賣任何東西,想買一些相關的書都無,實在可惜。
司機胡先生,待人和氣,他可能想不通這位台灣人為何對濕地情有獨鐘? 進入東灘濕地後竟然要花好幾小時才出來。但他可能沒有想到這幾小時,根本無法讓我仔細查訪這濕地,而我倒好奇,在等我的這段時間,他做什麼去了?與他閒談中,了解上海還有其它濕地,如九段沙濕地,屬國家自然保護區,及吳淞口炮台灣濕地森林公園。這兩處就留到下次到上海再去造訪了。
總之,短短幾小時,我走馬看花似的逛濕地,雖然許多做法、視野及想像並不是我喜歡的,但對大陸能以大面積開發,將濕地公園、生態農業園區及生態城鎮三者合一規畫,讓我相當佩服。台灣不缺生態設計、管理及營建人才,所缺的是具有魄力的行政官員。希望新的一年,台灣也能有生態造鎮計畫,讓我們的家園變成綠色城鎮。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三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88期
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嶼,2001年4月由上海實業為東灘開發整座生態城市,包括濕地公園(24平方公里)、生態農業園區(27平方公里)及生態城鎮。生態城鎮據稱是以再生能源為主,交通、汙水、建築、土地、綠化設計都要符合當今生態要求,並成為以生態觀來造鎮的典範。當汽車進入崇明島後,見到的是寬闊的馬路、高級別墅豪宅及農業生態園區,此外也有雙語學校,讓我彷彿來到歐洲小城,與一小時前的上海街景截然不同。我相信居住在此地的市民,一定有著一股理想,希望居住環境能與大自然契合。
東灘濕地公園在2011年3月12日開園,遊客中心是一棟兩層的三角型鋼架結構建築,外觀氣派,以綠建築為主。整體風格簡潔,斜坡屋頂綠化、太陽能發電、汙水循環再利用。入口處兩旁有一大片荷花池,遠處有風力發電機環繞,相當壯觀。
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濃縮濕地景觀廣場”,廣場以濱海及陸生植物為主,搭配觀花、賞葉、觀果、誘鳥及淨水植物,展現人與濕地共生的景觀。濕地裡有大片的蘆葦、原生水域及草原,而木屋、庭廊及木椅,融合在這自然的美景中。保護區內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三個部分。其中,核心區是稀有瀕危動物的主要活動區;緩衝區以成群的蘆葦為主,具有隔離屏障的作用;實驗區主要功能是保護一般鳥類,同時也是生產性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餘原有自然成陸的濕地,相繼變為池塘、人工溝渠及部分荒地。
我騎著租借的單車,隨著規劃好的步道欣賞濕地。經營者以商業角度出發,步道旁種植著相當多的波斯菊、蛇目菊等外來種植物,缺少本地的原生物種。此外,梨子、梅、柑橘及其他果樹也成排種植,農民也在此工作,可以想像,這些果樹成長過程可能需施肥及噴灑農藥,若是的話,是否違背生態公園的理念? 此地到處可見銀河歡、白色狼尾草及溲疏,植物部分有解說牌,但破舊,有的連字體都無法看清楚。
東灘濕地公園內有水路相通,因此也可以藉由遊船或搭高爾夫球車在步道觀賞濕地,水塘中有許多布袋蓮。此時來此並無候鳥,只看到零星幾隻八哥、棕背伯勞及鶺鴒,據當地人說鳥況最好的月份為12-3月。雖然我沒有看到許多鳥種,但在”濕地生物萬象館”中,鳥類的標本收集相當完整。讓我感覺最不具特色的是禮品店,基本上沒有賣任何東西,想買一些相關的書都無,實在可惜。
司機胡先生,待人和氣,他可能想不通這位台灣人為何對濕地情有獨鐘? 進入東灘濕地後竟然要花好幾小時才出來。但他可能沒有想到這幾小時,根本無法讓我仔細查訪這濕地,而我倒好奇,在等我的這段時間,他做什麼去了?與他閒談中,了解上海還有其它濕地,如九段沙濕地,屬國家自然保護區,及吳淞口炮台灣濕地森林公園。這兩處就留到下次到上海再去造訪了。
總之,短短幾小時,我走馬看花似的逛濕地,雖然許多做法、視野及想像並不是我喜歡的,但對大陸能以大面積開發,將濕地公園、生態農業園區及生態城鎮三者合一規畫,讓我相當佩服。台灣不缺生態設計、管理及營建人才,所缺的是具有魄力的行政官員。希望新的一年,台灣也能有生態造鎮計畫,讓我們的家園變成綠色城鎮。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三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88期
參訪上海微生物實驗室有感
利用參加第一屆上海國際臨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療學術會議的機會,順道參觀上海兩家著名大學附設醫院(A及B)的微生物實驗室,讓我了解大陸實驗室的現況。A醫院微生物實驗室及B醫院感染科的負責人在大陸微生物界及感染界都相當有名氣,我相信他們醫院的實驗室也應具有一定的規模。百聞不如一見,看完這兩家醫院的實驗室後,雖然他們也有最先進的設備及通過認證,但整個軟硬體的搭配,我認為他們落後台灣同等級的實驗室至少10年以上。以下簡述我的所見所聞:
A醫院是一家三級甲等的醫學中心。微生物科設在門診大樓六樓,實驗室有清潔區與污染區之分,有專門的滅菌室,但室內置放雜物,整體凌亂。血液培養主要靠著BACT ALERT 3D 8個單位(抽屜)及BACTEC FX 2部在運作,顯然此醫院以BACT ALERT為主,BACTEC FX為輔。一天只使用一個抽屜,每個血瓶培養七天。儀器的選擇,依病房所採用的血瓶而定,也沒有使用特殊血液培養瓶(如:去抗生素的血瓶、厭氧瓶及黴菌血瓶等)。我好奇的想問:血液培養系統不一,沒有使用特殊血液培養瓶,如何提升整個實驗室的分離率及作業流程呢?為什麼同一項檢查要使用兩家不同廠商的儀器呢?
細菌的鑑定是使用Vitek 2及ATB (API),但詢問工作人員才知大部分的鑑定仍以試管法來鑑定,而培養基大多買現成的商業產品。A醫院並不做厭氧菌及微需氧菌的培養,因此許多深部傷口、組織及血液培養根本無法分離厭氧菌。黴菌以CHROM Agar做酵母菌的培養,再以API系統做鑑定,並沒有做mold 的培養。耐酸性染色若為陽性,所有陽性的片子都製作影像檔儲存。分枝桿菌做培養,但若為陽性,檢體立即送至肺結核中心做鑑定及藥敏。難以理解的是結核菌室的空間,只做一般性隔間,並無負壓及其他規範要求。
實驗室的角落有一部 Phoenix 100,並沒有在使用。也有一部最新PREVI Isola System及自動革蘭氏染色系統,但也未看到在運作。科內有一間院感室,室內擺放雜物,並沒儀器設備,似乎沒有運作跡象。目前實驗室包括主管共有6位工作人員,短缺的人力,需以學生來填補。這樣的人力,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上班,可想而知,能做的內容可能相當有限。
雖然A醫院的規模等同於台灣的醫學中心,但從現場觀察,他們有許多項目該做沒做,檢體量又少,我認為它比台灣的區域醫院,甚至有些地區醫院都還不如。雖然他們有著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不是擺著不用,就是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這絕對不是一間國家級微生物實驗室應有的作為。
B醫院也是一家三級甲等醫院,走進實驗室,書架上擺著許多不同顏色的文件檔及書籍,蔡文城教授舊版的臨床微生物學教科書也列在其中。整個實驗室包括主任共有五位工作人員,資深技師雖己退休,但經驗豐富,很務實、願意回來帶領年輕人學習,實在難能可貴。
B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設施擺設及動線與我所見過之實驗室有很大不同。常規檢體與TB檢體的接種一併在負壓房處理,檢體接種後,培養基送至負壓房外的培養箱。有趣的是,所有微生物實驗室的儀器都集中在一間獨立有空調的房間,包括BACT ALERT 3D 四個抽屜、BACTEC 9120 兩部、Vitek第一代、Vitek 2、ATB (API)及Phoenix 100等。由於培養及鑑定區域都在不同地方,如此的設計流程及路線,是否能達到工作效率,還是在做樣板呢?我不得而知。
B醫院的鑑定仍以傳統試管法為主,Vitek 2、ATB (API)及Phoenix 100擺設在其他房間,使用上極不方便,我相信可能也很少在使用。與A醫院一樣,所有染色片都有影像系統幫助存檔,血液培養也同時使用兩家廠商的儀器,但血液培養的量可能比A醫院還少。B醫院除血液培養基(Blood agar plate)外,其餘培養基都自行配置,因此也有一間單獨的培養基準備室,他們相信自己的質控比向外採購還好。B醫院比A醫院好,有操作厭氧菌,但無厭氧缸或厭氧箱,只以厭氧袋替代,因此推測此地的檢體量應該不多;沒有做微需氧細菌的培養,因此很多細菌在此醫院恐無法被分離及鑑定。有單獨放置Minipore純水系統的房間,而高壓滅菌在一密閉空間,但無抽風系統。
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兩家實驗室,雖然無法細看實驗室真正的數據,但從我的觀察中我有相當多的感觸。大陸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如此快速,但實驗室的進展與我想像仍有相當大的落差。若在上海,屬於三級甲等醫院只是如此水準,可以想像一般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水平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這兩家醫院雖擁有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但整個醫院的制度及人員素質無法搭配,因此無法提升整體臨床微生物的水準。
反觀,台灣微生物實驗室,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大多數實驗室不是經由TAF認證,就是有CAP的認證。此外,透過醫檢學會所做的能力測試,我有幸能參與其中,也深知目前台灣各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狀況。雖然我們面臨到健保給付的不公,也面臨新科技的挑戰,但我對台灣臨床微生物的水準深具信心,而這也是我們所有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該可以自豪的。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二十六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6(4):1-2
A醫院是一家三級甲等的醫學中心。微生物科設在門診大樓六樓,實驗室有清潔區與污染區之分,有專門的滅菌室,但室內置放雜物,整體凌亂。血液培養主要靠著BACT ALERT 3D 8個單位(抽屜)及BACTEC FX 2部在運作,顯然此醫院以BACT ALERT為主,BACTEC FX為輔。一天只使用一個抽屜,每個血瓶培養七天。儀器的選擇,依病房所採用的血瓶而定,也沒有使用特殊血液培養瓶(如:去抗生素的血瓶、厭氧瓶及黴菌血瓶等)。我好奇的想問:血液培養系統不一,沒有使用特殊血液培養瓶,如何提升整個實驗室的分離率及作業流程呢?為什麼同一項檢查要使用兩家不同廠商的儀器呢?
細菌的鑑定是使用Vitek 2及ATB (API),但詢問工作人員才知大部分的鑑定仍以試管法來鑑定,而培養基大多買現成的商業產品。A醫院並不做厭氧菌及微需氧菌的培養,因此許多深部傷口、組織及血液培養根本無法分離厭氧菌。黴菌以CHROM Agar做酵母菌的培養,再以API系統做鑑定,並沒有做mold 的培養。耐酸性染色若為陽性,所有陽性的片子都製作影像檔儲存。分枝桿菌做培養,但若為陽性,檢體立即送至肺結核中心做鑑定及藥敏。難以理解的是結核菌室的空間,只做一般性隔間,並無負壓及其他規範要求。
實驗室的角落有一部 Phoenix 100,並沒有在使用。也有一部最新PREVI Isola System及自動革蘭氏染色系統,但也未看到在運作。科內有一間院感室,室內擺放雜物,並沒儀器設備,似乎沒有運作跡象。目前實驗室包括主管共有6位工作人員,短缺的人力,需以學生來填補。這樣的人力,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上班,可想而知,能做的內容可能相當有限。
雖然A醫院的規模等同於台灣的醫學中心,但從現場觀察,他們有許多項目該做沒做,檢體量又少,我認為它比台灣的區域醫院,甚至有些地區醫院都還不如。雖然他們有著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不是擺著不用,就是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這絕對不是一間國家級微生物實驗室應有的作為。
B醫院也是一家三級甲等醫院,走進實驗室,書架上擺著許多不同顏色的文件檔及書籍,蔡文城教授舊版的臨床微生物學教科書也列在其中。整個實驗室包括主任共有五位工作人員,資深技師雖己退休,但經驗豐富,很務實、願意回來帶領年輕人學習,實在難能可貴。
B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設施擺設及動線與我所見過之實驗室有很大不同。常規檢體與TB檢體的接種一併在負壓房處理,檢體接種後,培養基送至負壓房外的培養箱。有趣的是,所有微生物實驗室的儀器都集中在一間獨立有空調的房間,包括BACT ALERT 3D 四個抽屜、BACTEC 9120 兩部、Vitek第一代、Vitek 2、ATB (API)及Phoenix 100等。由於培養及鑑定區域都在不同地方,如此的設計流程及路線,是否能達到工作效率,還是在做樣板呢?我不得而知。
B醫院的鑑定仍以傳統試管法為主,Vitek 2、ATB (API)及Phoenix 100擺設在其他房間,使用上極不方便,我相信可能也很少在使用。與A醫院一樣,所有染色片都有影像系統幫助存檔,血液培養也同時使用兩家廠商的儀器,但血液培養的量可能比A醫院還少。B醫院除血液培養基(Blood agar plate)外,其餘培養基都自行配置,因此也有一間單獨的培養基準備室,他們相信自己的質控比向外採購還好。B醫院比A醫院好,有操作厭氧菌,但無厭氧缸或厭氧箱,只以厭氧袋替代,因此推測此地的檢體量應該不多;沒有做微需氧細菌的培養,因此很多細菌在此醫院恐無法被分離及鑑定。有單獨放置Minipore純水系統的房間,而高壓滅菌在一密閉空間,但無抽風系統。
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兩家實驗室,雖然無法細看實驗室真正的數據,但從我的觀察中我有相當多的感觸。大陸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如此快速,但實驗室的進展與我想像仍有相當大的落差。若在上海,屬於三級甲等醫院只是如此水準,可以想像一般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水平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這兩家醫院雖擁有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但整個醫院的制度及人員素質無法搭配,因此無法提升整體臨床微生物的水準。
反觀,台灣微生物實驗室,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大多數實驗室不是經由TAF認證,就是有CAP的認證。此外,透過醫檢學會所做的能力測試,我有幸能參與其中,也深知目前台灣各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狀況。雖然我們面臨到健保給付的不公,也面臨新科技的挑戰,但我對台灣臨床微生物的水準深具信心,而這也是我們所有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該可以自豪的。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二十六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6(4):1-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