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從網路得知上海崇明島東灘濕地的信息後,利用至上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專程抽空拜訪。對大部分觀光客而言,到上海很少會去崇明島看生態,甚至連當地人也不清楚,計程車司機要一路問路,才能抵達目的地。廣大的濕地有蘆葦和原生水域,騎著單車在步道欣賞自然美景,雖然對設計者許多做法不敢苟同,但我對他們的政府能大手筆結合濕地公園、農業園區及生態造鎮的想法,符合當今綠色環保與綠色經濟的時代趨勢,倒值得我們政府官員學習。
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嶼,2001年4月由上海實業為東灘開發整座生態城市,包括濕地公園(24平方公里)、生態農業園區(27平方公里)及生態城鎮。生態城鎮據稱是以再生能源為主,交通、汙水、建築、土地、綠化設計都要符合當今生態要求,並成為以生態觀來造鎮的典範。當汽車進入崇明島後,見到的是寬闊的馬路、高級別墅豪宅及農業生態園區,此外也有雙語學校,讓我彷彿來到歐洲小城,與一小時前的上海街景截然不同。我相信居住在此地的市民,一定有著一股理想,希望居住環境能與大自然契合。
東灘濕地公園在2011年3月12日開園,遊客中心是一棟兩層的三角型鋼架結構建築,外觀氣派,以綠建築為主。整體風格簡潔,斜坡屋頂綠化、太陽能發電、汙水循環再利用。入口處兩旁有一大片荷花池,遠處有風力發電機環繞,相當壯觀。
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濃縮濕地景觀廣場”,廣場以濱海及陸生植物為主,搭配觀花、賞葉、觀果、誘鳥及淨水植物,展現人與濕地共生的景觀。濕地裡有大片的蘆葦、原生水域及草原,而木屋、庭廊及木椅,融合在這自然的美景中。保護區內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三個部分。其中,核心區是稀有瀕危動物的主要活動區;緩衝區以成群的蘆葦為主,具有隔離屏障的作用;實驗區主要功能是保護一般鳥類,同時也是生產性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餘原有自然成陸的濕地,相繼變為池塘、人工溝渠及部分荒地。
我騎著租借的單車,隨著規劃好的步道欣賞濕地。經營者以商業角度出發,步道旁種植著相當多的波斯菊、蛇目菊等外來種植物,缺少本地的原生物種。此外,梨子、梅、柑橘及其他果樹也成排種植,農民也在此工作,可以想像,這些果樹成長過程可能需施肥及噴灑農藥,若是的話,是否違背生態公園的理念? 此地到處可見銀河歡、白色狼尾草及溲疏,植物部分有解說牌,但破舊,有的連字體都無法看清楚。
東灘濕地公園內有水路相通,因此也可以藉由遊船或搭高爾夫球車在步道觀賞濕地,水塘中有許多布袋蓮。此時來此並無候鳥,只看到零星幾隻八哥、棕背伯勞及鶺鴒,據當地人說鳥況最好的月份為12-3月。雖然我沒有看到許多鳥種,但在”濕地生物萬象館”中,鳥類的標本收集相當完整。讓我感覺最不具特色的是禮品店,基本上沒有賣任何東西,想買一些相關的書都無,實在可惜。
司機胡先生,待人和氣,他可能想不通這位台灣人為何對濕地情有獨鐘? 進入東灘濕地後竟然要花好幾小時才出來。但他可能沒有想到這幾小時,根本無法讓我仔細查訪這濕地,而我倒好奇,在等我的這段時間,他做什麼去了?與他閒談中,了解上海還有其它濕地,如九段沙濕地,屬國家自然保護區,及吳淞口炮台灣濕地森林公園。這兩處就留到下次到上海再去造訪了。
總之,短短幾小時,我走馬看花似的逛濕地,雖然許多做法、視野及想像並不是我喜歡的,但對大陸能以大面積開發,將濕地公園、生態農業園區及生態城鎮三者合一規畫,讓我相當佩服。台灣不缺生態設計、管理及營建人才,所缺的是具有魄力的行政官員。希望新的一年,台灣也能有生態造鎮計畫,讓我們的家園變成綠色城鎮。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三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88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