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我對全聯會的期許

去年秋天我因撰寫”一位醫技人的省思”得到許多迴響,全聯會理事長也因此召開多次會議,討論各項議題,不同意見紛湧而上,無論結果如何,至少醫檢界在內部討論醫檢的未來,絕對是正確的一件事。但最近社會上發生一連串與醫檢業務有關之事件後,雖然我們的父母官,也在媒體發表言論,但並沒深入去探討問題根源,尋求解決問題的決心。這些事件對在醫療體系相對弱勢的我們,本來是宣揚理念的大好時機,在人氣可用的時間點,讓社會上知道醫檢師在整個醫療體系所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眼看機會一次又一次的流失,身為醫檢界的一份子,讓我對醫檢的未來發展感到憂心。

目前在醫檢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組織是中華民國醫檢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全聯會),它是所有執業會員的公會,為法定組織;在學術領域中醫檢會員人數最多的是社團法人台灣醫事檢驗學會(簡稱醫檢學會)。全聯會的職責主要在幫執業或開業會員,爭取應有權益,解決所有制度面及法規面的問題;而學會就其名主要著重在專業領域的學術發展,舉辦新知學術研討會、發行學術刊物,與國際學術團體聯繫及合作是其主要任務。因此,全聯會是代表整個醫檢團體對外的窗口,它的一言一行會影響醫檢界的走向,也影響社會對這團體的觀感。然而幾次事件下來,我認為這組織需要再重新做調整的時候。以下僅對全聯會會務運作,在對事不對人的情形下,提出我個人看法。

全聯會的任務
依據組織章程第二章第六條全聯會的任務共有13項,包括會員業務之指導、互助及福利;現代檢驗學之介紹、研究、編譯及編印書報雜誌;檢驗糾紛之調查;協助進行公共衛生及保健、福利事項;維護全民健康及醫療救濟事項;輔導推行醫事檢驗法令;接受機關團體或會員之委託及諮詢;促進會員組織之健全發展;各項社會運動之參加;促進國際醫事檢驗機構或團體之聯繫;醫學制度、醫事檢驗學教育及醫事檢驗行政等建議事項。這些包山包海的任務是否是全聯會都要做,還是有任務的優先次序呢?目前會務只靠單薄的一兩位專職及一群幹部來達成,對於重要議題也常因人力短缺,無法延續而失焦。我認為全聯會的角色應將重心放在制度面及政策面,規劃各種與醫檢相關事宜,幫助醫檢師爭取權益及替醫檢的未來鋪路即可。其它事宜,全聯會可站在制高點與相關學會合作推動,如此不僅可將人力、物力集中在法規及政策面,同時又可與各學會維持良好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幹部的組成
全聯會目前有理監事46人加上3位執行長、3位副執行長、1位秘書長及2位副秘書長共55位幹部,陣容相當龐大。會務由14個委員會來執行全聯會章程中所指定的13項任務。從會務的性質,全聯會與醫檢學會的角色截然不同,因此全聯會與醫檢學會幹部的組成也應有所不同。但有趣的是,現今醫檢學會的理監事中有將近一半的人也是全聯會的理監事,這種一雙腳跨兩條船的作風,顯然影響全聯會及醫檢學會在自我角色上的運作。目前所有的理監事是屬不支薪的幹部,每一位理監事在各自的職場上一定有其社會地位,大家平時已非常忙碌,在公餘時間才能討論問題並落實成效,因此,我更好奇的想問,目前這14個委員會中有多少委員參與實質運作,而各個委員會的成效又是如何呢?這些扮演雙重角色的理監事,是否會有角色錯亂的問題,還是兩會職掌有太多的重疊性? 這些問題應被提出來討論。

領導人的風格
領導人的特質永遠是單位能否經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每一屆全聯會的理事長都很賣力在替醫檢師做事。現任理事長上任一年多來,到處與政府相關單位做政策性溝通,隨時應付各種突發狀況,像救火隊似的在滅火,在協調,其精神可佩。此外,他還需花額外時間至醫檢學會當監事,負責學會中不同委員會的事宜。每日疲於奔命,如此的努力若能得到掌聲絕對值得,但現況醫檢師的地位每下愈況,怨聲載道,眾人皆知,這也是他身為全國性領導人無法迴避的問題。因此,理事長每到之處,總聽到地方幹部提出對政策的質疑。領導者除要有傾聽不同意見的雅量及溝通能力外,更要善用醫檢界的人才。醫檢的圈子相當小,任何風吹草動,信息很快傳開,誰會做事、誰會自我圖利,一清二楚。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一位好的領導者,就是要能挑選出好人才,讓其發揮所長,協助推動會務。三顧茅廬的故事足以借鏡,以目前全聯會的職責,我們應該反思一下,這些幹部是否是最好的夢幻組合呢?

政策延續性
全聯會成立至今已十屆近30年的時間,這段期間每屆理事長都有自己設定的目標在推動,然而可悲的是許多的政策並無延續性,特別是全民健保實施後,整個制度面的改變,很多給付及評鑑對檢驗界格外不合理,透過漫長的協商及談判過程,才能爭取到一點點的進展。在中央部會與各利益團體談判時,除要有豐富的人脈及談判技巧外,就是需要時間來磨合,最後讓法令落實執行才算成功。若新任理事長無法延續前朝的政策,很多前朝的努力將前功盡棄,這是相當諷刺的事,也會被政府部門看笑話。我常在想,今日不論誰當理事長,若大家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照顧一萬九千位醫檢師的權益”,為何運作會有那麼大的落差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法規專職
任何一個企業能經營成功除了領導人及幹部的遠見外,總是有一群能力強的人在企劃、收集及研究資料,提出可行方案供決策者參考。如前所述,若法規及制度面是全聯會的首要任務,我們應該找尋適當的法規人才。全聯會的幹部,平時工作已忙碌,根本無閒暇思考問題,提出可能方案。而目前會務只由少數專職做一般行政,如此的人力,處理一般事務都不夠,何來迎戰各利益團體及政府部門所提出的質疑呢? 過去幾個案子能成功達陣,完全靠著理事長及幹部們不眠不休的努力,但這種效益也常常是短暫,且沒延續性。隨著理事長輪替後,新任的團隊又要重新去了解實情,提出方案,而所提方案若與前任者的認知上有差異,容易造成與政府及利益團體談判上的困擾。因此我希望全聯會能慎重考慮聘請有能力的專職人才,平時專注在醫事法規的研究,適時準備好資料,提出可行方案,才有助於解決問題及政策的延續性。

醫檢的選舉
依據人團法的規範,目前在台灣的選舉制度是民主的,一人一票,票票等值,若能選出對的人來服務,對任何團體是一種福氣。政治上有藍綠之分,很不幸的醫檢界似乎也有藍綠之分,從地方的公會選舉至全聯會及醫檢學會的選舉都有。每到選舉年,大會參與的人潮總是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平時很少在醫檢場合出現的人,此時也現身。能有相當多的醫檢師願意出來選理監事,服務醫檢界,我由衷感佩,這也顯示會務的蓬勃發展,能共同參與,是與有榮焉。

若各會員代表的投票行為,是出自於對候選人的認識,投下他(她)心目中神聖的一票,我相信沒有人會有任何異議,這也是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表現。但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候選人用盡心機,拉票、綁票、換票及搜刮委託票等等。為了說服不同陣營的選票,原先是好友,也常在一夕之間變成仇人似的。如此選舉是否能選賢與能,不無疑問? 一個專業知識份子能在地方被選為會員代表是一種榮譽,但部分代表竟然毫無自我判斷能力,失去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良知,我認為這是可恥的。這些被選上理監事後的幹部,是否能善盡自己的職責,還是被護航成功後,高枕無憂,三年後再來湊熱鬧呢?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事。

結論
今日醫檢師若處在太平盛世,執業者有地位又受人尊敬,開業者各個眉開眼笑,學生畢業後有良好就業機會,就不需我費心來撰寫此文。但現況與理想的境界完全相反,醫檢師的處境岌岌可危,不同利益團體又一直在搶奪醫檢大餅,若全聯會無法抵擋住這股勢力,醫檢勢必崩盤,而歷史會記載一切過程。

最後,我誠懇的希望,所有醫檢界的領導幹部,務必拋去成見,好好用心檢討什麼是醫檢團體的最大利益,結束過去的恩恩怨怨,共同對外,讓醫檢師有尊嚴的在職場上戮力以付,這才是全聯會的首要目標。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十八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6(3):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