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過去來過北京幾次,但這是第一次參加北京地壇會議。三天(7/15-17)的北京行,來去匆匆,扣除路程外,只在北京停留一天開會,會議內容並沒我想像中的精彩。空閒時間,沒有參觀名勝古蹟,大多在明星餐館享用在地美食及品嘗不同白酒。白家大院的宮廷宴、湘菜王的雙椒魚及花家怡園的超大海參讓我印象深刻,但中國人對時間的觀念及服務態度,則令人不敢領教,也讓我烙下深刻的印象。
地壇會議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場離2008奧運主會場鳥巢很近,寬闊的會議中心,安檢相當嚴格,會議在三樓進行,中央擺設業界的展示櫃,可惜廠家及人潮並沒有想像得多。此次會議主要是以肝炎病毒為主,再搭配其他主題,邀請多位國際知名人士,會場有多間會議室同時進行,場地具國際規格,包括雙螢幕及主持人面前有大電視,準備相當貼心。
由地檀醫院、全球華人微生物暨感染症學會及國際治療學會(ICC)共同規劃細菌研究會,司徒教授臨危受命主持開幕式。他可能忘記了自己的身分,既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介紹演講者,卻又主導會後的討論,實在尷尬。會場聽眾不多,演講已由英文改為中文,會議安排六人演講,上下午各三個人,每個講者只有20分,但討論時間過長,因此會議超時甚多。會議的演講者到會議前一週才定案,顯示籌備委員會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但對會議公司所安排的接客及送客,我給予高度肯定。
第一天為了等其他兩位教授(柯文謙、劉正義)一起來用晚餐,我們8 pm才離開酒店,驅車前往”白家大院”的宮廷宴。餐廳是早期禮親王的房舍,有50多英畝,目前只開發40英畝,庭院宮燈及燈籠到處都是。大院的內部裝飾特殊,餐桌器具以黃金色系為主,服務人員穿著古代服裝、高底的花盆鞋,逢賓客都說吉祥話,格格的頭頂裝飾可分出不同階級的服務人員。晚上7-8 pm有表演,可惜我們錯過這個儀式時間。餐點中有幾道較為特別的料理,如:妃子笑(三種花瓣菊花、玫瑰花、康艿馨)、青山羊肉炒辣椒、醬驢肉、北香酥鴨包、玉米汁、竹蓀湯及宮廷麵點等。其中宮廷麵點含有六種不同點心,每一種小點心都有吉利話,只是當時我沒聽懂服務生所表達的意義。
第二天中午,特地驅車至湘菜王用餐,餐廳附屬在雲南會館內,離馬可波羅酒店近。我們在包廂內享用特殊餐點如雙椒魚(雄魚)使用紅色泡椒及綠色椒(酸)及佛手(豬腳凍)等,並以北京的二鍋頭(52%)搭配,平時有飲白酒習慣的劉教授,午間的白酒似乎沒有讓他開懷暢飲。
晚餐驅車前往”花家怡園”,位在雍和宮後院,每天從早晨10點開始營業至清晨4點,當晚我們要離去時已近凌晨,但還有許多客人才要準備進入,而隔壁的胡大餐廳,甚至還有人在室外排長龍等待入內。 我們被安排在後院另一處四合院的大廳,室內裝飾具有特色。當晚在默沙東藥廠胡俊經理的做東下,我們品嘗許多特殊餐點如霸王雞、烤大番薯、超大海參(約 45 cm)及烤鴨。此外,品嘗江蘇的夢之藍白酒(52%)口感佳,可以比美四川的五娘液,藍色的酒瓶相當雅緻。但胡俊經理以德國啤酒(4.8%)取代白酒,她一杯一杯的敬、一杯一杯的乾,讓我見識到中國人喝啤酒的品味,我原先以為她是一位千杯不醉的俠女,但最後她還是有點失態。
用餐時,室外下大雨,薛博仁醫師及柯醫師要趕班機至杭州,準備明天的會議。劉教授建議他們明早才走,但兩位執意離開。我們繼續用餐,外頭的閃電及雷雨聲不斷,劉教授說,打雷閃電飛機恐無法成行,沒想到他的預言竟然成真,後來他們兩位是在機場外圍旅館過夜。離開餐廳時,外頭仍下著大雨及閃電,由於此時已近午夜,街上仍擠滿了人,交通癱瘓,胡經理在路上攔車,但並無所獲,默沙東陳宇新先生透過朋友幫忙叫車,原先告知我們10分鐘可以來車,最後竟然等了55分鐘才到,可見大陸人對時間的觀念,實在有點令人受不了。
中國人的服務品質一向是被人詬病的,我也深有同感,以搭飛機及飯店住宿來說明。此次我選擇搭CA 代號的飛機,是我的誤判,我以為是華航班機(CI, Air China) ,沒想到竟然是中國國際航空(CA, China Air)。班機延遲105分才起飛,機場工作人員及空服人員對誤點並沒做任何說明,也沒道歉,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這若發生在台灣的航空公司,可能早已引起公憤。此外,來回兩班不同飛機,機內的單槍投影機品質相當差,無法觀賞影片;機內的餐點也無選擇,品質也較差,這些現象讓我對台灣的航空公司機場及機上服務品質更加肯定,未來若有機會選擇時,我一定選台灣的班機。我們被大會安排在中奧馬可波羅酒店,酒店的外觀及規模是五星級,但房內洗臉台排水系統差,顯然軟體設施及人員管理有待加強。
早晨六點通往機場的公路,一路暢通無塞車,沿路兩排具羽狀複葉的國槐樹黃色小花正值盛開。由於北京機場的動線長,入關或出關都要搭接駁火車,雖然我提早到機場,整個作業流程也無耽擱,但前後仍花掉一小時才抵達登機口。未來,若有機會再到北京,務必注意時間的規劃。
總之,此次地壇會議,雖然會場中並沒有學到太多的科學新知,但一趟北京行,除嚐到不同的美食外,更對中國人的做事態度有進一步的認識。這些知識經驗的累積,相信對我未來在處理事務上有所助益。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二十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