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參觀馬賽馬拉部落

參觀馬賽馬拉部落是了解此地人文及風俗最直接的方式之一,紅色披風及大耳垂是我對馬賽人最深刻的印象。就像在台灣參觀原住民部落一樣,馬賽人的衣著鮮豔、載歌載舞、熱情歡呼及販賣手工藝品,這種迎向觀光客的做法可能是舉世皆然。但在昏暗的室內場所,私下兜售屬違禁品的”獅牙項鍊”,卻是各國少見。

馬賽馬拉人是肯亞42族中,人數最少的一族,但居住面積廣大,主要在肯亞南部及坦尚尼亞北部的交界,以遊牧為生。目前他們仍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生活,雖然有學校,但有些小孩並不接受教育;生病時有些也並不接受醫療照護,一切與自然為伍,尊重各種生命。男男女女及小孩大多數是光頭或短髮,但有少部分的男士,留著過肩的長髮。鮮艷的衣著,加上許多項鍊及裝飾物,每一位腳上都穿著動物皮革做的拖鞋。紅色有格子的披風及披肩是他們族人穿著的特色,紅色代表溝通及具有保護的功能。我對於部分馬賽人的大耳垂感到相當好奇,據說他們有許多男女在小時會穿耳洞,再以樹枝或木棍撐大孔洞,耳廓中間空洞有些如拳頭般大小,耳輪可以軟化,平時可以收捲起來,要展示時,可以放下來。

馬賽人採一夫多妻制,若男人有能力,可以擁有十個太太。第一位受父母指定,第二位開始則由第一位太太來找。我們參訪一處馬賽馬拉部落,位在國家公園的外圍,抵達時由村長的兒子當導覽員。此部落有200位居民,來自20個家庭,有趣的是這些家庭成員都是同一祖父的後代,祖父112歲,六年前往生,共取六個太太。導覽員的父親目前是77歲,有27位小孩(19位男及8位女)。男性15歲割包皮,並要用馬賽人的刀與矛去殺死一頭獅子,才完成成年禮。不知這種成年禮如今是否仍維持?

馬賽馬拉人部落的外圍是由樹枝圍成,以防止動物入侵。中央以木頭、牛糞、泥土塊及茅草搭建成小屋,由女人以三個月時間完成;男性則以三週時間完成儲藏物的建築。每個家庭各有一間小屋及入門口,房子的入門處矮小,內部空間也狹窄,我們有機會進入導覽員的住屋,屋內的中央空間做為燒材火的廚房兼吃飯場所,右為約一坪大的父母房,左為小孩房,席地而睡,父母房有以牛皮製作的床墊。馬賽人不吃綠色蔬菜,只生飲動物血、奶及牛羊肉類為主要食物。此地並無水電,完全以鑽木取火的方式生火。夜晚,所有飼養動物被趕到部落中央廣場,以防止其牠猛禽之攻擊。整個居住的環境品質差,小孩子留著鼻涕,天真無邪的臉,雖然相當可愛,但臉上停了許多蒼蠅,有點噁心,與我兩年前到不丹所看到的小孩截然不同。

部落旁有一座馬賽人的小學,目前有520位學生及12位老師,教授六門課,包括數學、英文、科學、社會及宗教。有些學生每天須走山路一小時才能抵達學校。校內有幾間教室,室內有課桌椅及黑板,並無他物,有趣的是教室內放置許多裝水容器,學生下課後,盛水回家。操場空蕩蕩的,並無遊樂設施及運動器材,這與目前台灣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學簡直無法相比,很難想像在如此克難環境下,到底有多少人能完成學業。在保護區內,我們看到許多馬賽小孩,一有觀光客乘車經過,就伸手要東西,而我們的團員竟然有人由車內拋出糖果給車外的馬賽小孩。我們的司機對此事很不以為然,他認為第一危險,第二會養成這些小孩根本不想上學,只需向觀光客伸手要東西即可過日子。

參觀馬賽馬拉部落給大家的感覺並不是很好,整個行程草率,很多人認為有受騙之感。參觀部落,觀光客每一位須先付入門票美金20元,雖然馬賽人以舞蹈歡迎我們,並邀大家共舞拍照等。之後,分小組並分別由族人帶入各個屋內參觀,我與章智及建宏被帶入導覽員的家,昏暗的室內,一時眼睛並不能適應。屋內中央有柴火在燃燒,雖有小的通風口,但空氣並不是很好。我們坐在父母房的床緣,導覽員主要並不是在講解生活習俗,而是在推銷”獅子牙齒”項鍊,我們並沒有被他們說服而離開。走出屋外至中央廣場,十幾個攤位圍繞成一個圓形圈子,依舊在推銷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每個攤位所賣的物品類似,但價格昂貴,有敲竹槓之嫌。此外,參觀小學,老師的講解不到五分鐘,其最後目的還是在要求觀光客捐款幫助學校充實設備,實在不可思議。我擔心這種對待觀光客的方式,未來若經由媒體宣傳,可能會嚇跑許多人,而肯亞的司機兼導遊難道不知道嗎?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十八日

註:肯亞的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的不同點在於,保護區可以有居民居住及飼養動物,但不允許打獵;而國家公園內就無居民居住及飼養動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