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位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孩子,我已忘記第一次到台南是什麼時候,但較清晰的印象是初中畢業旅行時至安平古堡大砲前拍的團體照,除此之外,對台南是所謂的文化古都的理解是一片空白。直到我回國任教,定居台南,才開始認識台南的文化、藝術及生態。多年來我幾乎踏遍大街小巷,認識城市中的文化古蹟,了解它在台灣歷史上之重要意義;投入濕地保護的行列,了解國際級濕地的生態環境;品嚐有名的台南小吃,了解民俗風情;透過對廟宇的認識,了解地方特色的彩繪文化。不論任何季節、白天或晚上、晴天或雨天,在台南都有足以讓觀光客留連忘返的景點。
台南市位於台灣西南沿海地帶,面積為176平方公里,至2010年8月底止人口數約77萬人。舊稱府城、莿桐城、鳳凰城,是漢人在台灣最早拓殖的城市。從鄭成功父子統治台灣時期,台南是全台的行政中心,至清朝統治時期在台南設置了台灣府,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盛名。至19世紀末期,府城一直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之重心,因此古蹟名勝特多,有文化古都之稱,也是全台第四大都市。行政區域劃分為安平區、安南區、東區、北區、中西區、南區等6區域;市花為鳳凰花、市樹為鳳凰木、市鳥為喜鵲。
台南市文化古蹟之多為全國之冠,一級古蹟七處、二級八處、三級38處、市定古蹟45處共98處。其中又以一級古蹟的大天后宮、祀典武廟、赤崁樓、台灣城殘蹟、五妃廟、臺南孔子廟及億載金城,最能代表台南人文風情。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及赤崁樓位在中區,三個古蹟相鄰,不論就歷史、建築及藝術都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值得一遊。台灣城殘蹟亦即安平古堡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城堡,為荷蘭人所建,是當時統治台灣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台灣第一條商業街”延平街”(可惜已拆除)也在安平。安平做為台灣歷史的起源地,當然是觀光必遊之地。
台江國家公園去年才成立,其界線由最北端台南縣的青鯤鯓至台南市鹽水溪南端為界,這區域有兩處國際級的濕地(四草濕地、曾文溪口濕地),許多瀕臨絕種的動植物聚集於此,其中又以曾文溪口為冬天黑面琵鷺的主棲地而聞名於世。國家公園結合了漁業、鹽業、生態及紅樹林景觀,可以讓人看到沿海城市的生活、生態及產業。
然而聞名的台南小吃,是許多老饕特別造訪台南的原因。有名的小吃,分散在許多老街,通常沒有富麗堂皇的裝潢,店小小的,外觀不起眼,但常人滿為患。很多店只賣短短幾小時,因此饕客常會落空。台南有名的小吃,如擔仔麵、棺材板、鱔魚意麵、虱目魚粥、魚皮、肉粽、菜粽、割包、蝦捲、蝦仁米糕、肉圓、當歸鴨、豆花及水果冰,絕對可讓所有饕客飽足一番。雖然其他城市也有類似的餐飲,但口感絕對不同。
總之,到府城老街漫走、欣賞古蹟、吃美食,又透過導覽解說了解古今,是一種浪漫的享受;而在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了解全世界瀕臨絕種的鳥類及生態,又可以豐富我們對於文化及環境的想像視野。台灣其實也很少有一個城市能像台南,既擁有歷史、古蹟、鹽文化,又有豐富的宗教生活,結合生態與科技於一體,她是個值得讓人驕傲的城市。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高雄溼地戶外教學
繼去年鰲鼓濕地之旅後,今年再一次帶學生去做戶外學習。此次選擇高雄濕地,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不同濕地的特色,透過不同濕地的串聯,形成一條生態廊道,進而讓物種能自由遷移達成基因多樣性的觀念。目前在台灣各大都市中,只有高雄有生態廊道的規劃,在十幾處濕地中,當天我們選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所經營的棲地,從援中港的濱海溼地、洲仔的都會型濕地及半屏湖的滯洪池濕地公園,透過志工的解說,讓學生認識不同濕地類型的特質及周遭的生物相,真是一次相當優質的戶外學習之旅。
援中港濕地
援中港地區因今年919凡那比水災造成淹水,而成為頭條新聞。援中港濕地位在典寶溪與後勁溪之間,由於軍方將50公頃土地給高雄市政府,市府將其中20公頃做為污水處理廠,另30公頃分別在汙水處理廠東西兩側做成溼地,藉此淨化汙水後再排放。西區溼地有10公頃,是此次戶外教學的場所。入口處有工作站,旁有一棵掌葉蘋婆,拳頭般的果實(木魚之花)可見。岸邊的水柳綠意昂然,由於退潮,清白招潮蟹、網紋招潮蟹及彈塗魚在泥灘地清晰可見,高灘地上又有多處兇狠圓軸蟹(雷公蟹)的洞穴,而野狗在園區內涉水游泳至泥攤地,竟也進入我的眼簾中。
援中港濕地為鹹水及淡水交界的濕地,因此攤地上有許多紅樹林,主要以海茄苳為主,雖然台灣四種紅樹林在此都可見到,但紅海欖、欖李及水筆仔並不多見。灘地上海茄苳的呼吸根展露出強韌的生命力,紅海欖的葉及胎生苗與水筆仔相似,透過解說了解紅海欖的葉尖明顯、胎生苗的表面粗燥,可輕易與水筆仔做區別。濕地中有少數雁鴨及小白鷺,步道兩旁種植許多的草海桐、土沈香及苦檻藍的紅樹林植物,此外,也種植許多蜜源植物如馬利筋、馬纓丹、蓖麻,因此,園區內有許多蝴蝶在飛翔 (淡小紋青斑蝶、樺斑蝶、孔雀莢蝶)。黃槿(粿葉樹)的葉大及所開的大黃花相當豔麗,此樹具有抗鹽及耐乾旱,因此在南台灣濱海地區常見,其葉可用來「包仔粿」,據說所蒸出的粿,口感極佳。當天,我也檢了一個水黃皮成熟落地的豆莢。站立於觀景台,可以鳥瞰整個園區,天氣好時,可以遠望高雄市的85大樓。
援中港濕地由於位在高雄縣市的交接處,離市區有段距離,園區內環境的美化工作,完全依靠週日志工及學校社團的支援。園區內有條星光大道是由高師大及義守大學社團利用廢棄物鋪設完成。高雄中山附中的師生,每逢周日都可看到黃主任出錢出力,帶高中生來此做勞動服務,清除雜草、種植樹木、整治園區,其精神可佩。園區內淡水池上的水生植物長得相當茂盛,布袋蓮的花雖漂亮,但生長力旺盛,常長滿整池,清除困難,令人頭痛。汙水處理廠原先規劃排放4000噸至濕地,但目前每日排放約15000噸,已超過園區所能承受的淡水量,因此,在部分區域紅樹林有些死亡,河魨也不見,未來應予改善。
洲仔濕地
2003年洲仔濕地是濕盟第一個在高雄認養的濕地,位在左營蓮池洲仔社區內,當時是因要推動”水雉返鄉”計畫,而建議市政府做都會型的濕地公園,以利水雉能重返高雄。洲仔濕地經由大家的努力,不僅營造成功,各種水生植物、昆蟲,兩棲類豐富,而且水雉也重返洲仔,並在此育雛,因此洲仔濕地已成為高雄市各學校及社團戶外教學的場所。過去幾年來,洲仔濕地得到國內許多環保獎項,成果值得肯定。由於此濕地復育成功,濕盟在高雄也陸續接下許多生態復育及經營管理的工作。
當天由援中港至此已近中午,用完簡單午餐後,學生分兩路進行園區導覽,隨著園區步道,欣賞許多園區內的鳥類、昆蟲、植物及果實。紅粉鳳蝶的幼蟲吃馬利筋;檸檬安為尤加利樹之一種是無尾熊喜愛的植物。水柳的根細強,在園區長的相當好,此外,台灣欒樹、四星椿象、樺斑蝶、黃蓮木、櫸樹、毛柿(烏心石)、稜果榕、蘋婆(木魚之花)、月桃、過山香(檳榔味道)滿天星、台灣光臘樹(白雞油),獨角仙、相思樹、台灣萍蓬草、午時花、紅冠水雞、蒼鷺、夜鷺、小白鷺都在園區內可見。雖然我們看到許多昆蟲、植物及鳥類,但讓我憂心的是整個池子已出現許多問題。
洲仔濕地有10公頃,分為一大池及一小池,大池水深30公分,從觀測塔往下看,整個池子被槐葉蘋及布袋蓮滿滿的覆蓋住。靠近教育中心旁的小池,水深有250公分,因此沒有水草能在池內生長。大池內因有許多泰國鱧魚及福壽螺的侵入,池內鳥類的繁殖及水生植物的生長都受到影響,整個生態環境需要做大幅改善,才有可能再度恢復成一個健康濕地。
半屏湖濕地公園
半屏湖濕地是2006年高雄市政府利用建台水泥公司五座滯洪沈砂池而成立之濕地公園。池頂標高約16~18公尺總面積約7.8公頃,若包含周邊陸域所需的生態緩衝區、教育解說系統及維修動線等,合計約為12公頃。原本光禿禿的半屏山,經由多年植栽後,已成為一處動植物豐富的樂園。濕盟於2007 年1月 1日認養半屏湖濕地至今。
當日下午我們沿著步道繞池一小圈,透過志工及企業員工的支援,步道整理的相當乾淨,此地早已成為附近社區居民茶餘飯後散步的最佳去處,而且也是許多釣客光臨的場所。步道兩旁有許多低海拔植物,闊葉五木(擦櫸烏牛樟)、毛西蕃蓮、構樹、相思樹及高大的銀合歡(造紙、永豐餘),具有排他性,連雜草都不生。而雙子葉植物如檸檬安因有微管束的關係,耳貼著樹可以聽到水流過的聲音。雖然是短短的一小時,然而透過解說也了解此濕地的典故及認識部分植物。
此次,三個濕地週六休園,但透過呂芳宜小姐的安排,專程為我們解說。援中港的吳明德及何芳譽志工、洲仔的林竹男及郭進國、半屏湖的歐麗華及郭進國夫妻都參與解說,他們的熱誠及熟練的解說技巧,讓學生學到不少生態知識。特別是郭進國理事,當天早晨在半屏湖辦活動,結束後又至洲仔及半屏湖,幫我們導覽,實在感激不盡。
總之,十一月底的南台灣天氣仍相當炎熱,一天走訪三個不同特色的濕地,對每一個人的體力都是一次考驗。這過程中我觀察到有多位同學對戶外教學的熱誠,相信學生的收穫一定是豐碩的。但對於戶外活動較沒興趣的同學,若能看到,原本的荒地透過志工努力,而變成都市的生態園區及戶外教學場所,也應有所啟發。希望藉由此次戶外學習,年輕人未來也能投入經營鄉土的行列。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援中港濕地
援中港地區因今年919凡那比水災造成淹水,而成為頭條新聞。援中港濕地位在典寶溪與後勁溪之間,由於軍方將50公頃土地給高雄市政府,市府將其中20公頃做為污水處理廠,另30公頃分別在汙水處理廠東西兩側做成溼地,藉此淨化汙水後再排放。西區溼地有10公頃,是此次戶外教學的場所。入口處有工作站,旁有一棵掌葉蘋婆,拳頭般的果實(木魚之花)可見。岸邊的水柳綠意昂然,由於退潮,清白招潮蟹、網紋招潮蟹及彈塗魚在泥灘地清晰可見,高灘地上又有多處兇狠圓軸蟹(雷公蟹)的洞穴,而野狗在園區內涉水游泳至泥攤地,竟也進入我的眼簾中。
援中港濕地為鹹水及淡水交界的濕地,因此攤地上有許多紅樹林,主要以海茄苳為主,雖然台灣四種紅樹林在此都可見到,但紅海欖、欖李及水筆仔並不多見。灘地上海茄苳的呼吸根展露出強韌的生命力,紅海欖的葉及胎生苗與水筆仔相似,透過解說了解紅海欖的葉尖明顯、胎生苗的表面粗燥,可輕易與水筆仔做區別。濕地中有少數雁鴨及小白鷺,步道兩旁種植許多的草海桐、土沈香及苦檻藍的紅樹林植物,此外,也種植許多蜜源植物如馬利筋、馬纓丹、蓖麻,因此,園區內有許多蝴蝶在飛翔 (淡小紋青斑蝶、樺斑蝶、孔雀莢蝶)。黃槿(粿葉樹)的葉大及所開的大黃花相當豔麗,此樹具有抗鹽及耐乾旱,因此在南台灣濱海地區常見,其葉可用來「包仔粿」,據說所蒸出的粿,口感極佳。當天,我也檢了一個水黃皮成熟落地的豆莢。站立於觀景台,可以鳥瞰整個園區,天氣好時,可以遠望高雄市的85大樓。
援中港濕地由於位在高雄縣市的交接處,離市區有段距離,園區內環境的美化工作,完全依靠週日志工及學校社團的支援。園區內有條星光大道是由高師大及義守大學社團利用廢棄物鋪設完成。高雄中山附中的師生,每逢周日都可看到黃主任出錢出力,帶高中生來此做勞動服務,清除雜草、種植樹木、整治園區,其精神可佩。園區內淡水池上的水生植物長得相當茂盛,布袋蓮的花雖漂亮,但生長力旺盛,常長滿整池,清除困難,令人頭痛。汙水處理廠原先規劃排放4000噸至濕地,但目前每日排放約15000噸,已超過園區所能承受的淡水量,因此,在部分區域紅樹林有些死亡,河魨也不見,未來應予改善。
洲仔濕地
2003年洲仔濕地是濕盟第一個在高雄認養的濕地,位在左營蓮池洲仔社區內,當時是因要推動”水雉返鄉”計畫,而建議市政府做都會型的濕地公園,以利水雉能重返高雄。洲仔濕地經由大家的努力,不僅營造成功,各種水生植物、昆蟲,兩棲類豐富,而且水雉也重返洲仔,並在此育雛,因此洲仔濕地已成為高雄市各學校及社團戶外教學的場所。過去幾年來,洲仔濕地得到國內許多環保獎項,成果值得肯定。由於此濕地復育成功,濕盟在高雄也陸續接下許多生態復育及經營管理的工作。
當天由援中港至此已近中午,用完簡單午餐後,學生分兩路進行園區導覽,隨著園區步道,欣賞許多園區內的鳥類、昆蟲、植物及果實。紅粉鳳蝶的幼蟲吃馬利筋;檸檬安為尤加利樹之一種是無尾熊喜愛的植物。水柳的根細強,在園區長的相當好,此外,台灣欒樹、四星椿象、樺斑蝶、黃蓮木、櫸樹、毛柿(烏心石)、稜果榕、蘋婆(木魚之花)、月桃、過山香(檳榔味道)滿天星、台灣光臘樹(白雞油),獨角仙、相思樹、台灣萍蓬草、午時花、紅冠水雞、蒼鷺、夜鷺、小白鷺都在園區內可見。雖然我們看到許多昆蟲、植物及鳥類,但讓我憂心的是整個池子已出現許多問題。
洲仔濕地有10公頃,分為一大池及一小池,大池水深30公分,從觀測塔往下看,整個池子被槐葉蘋及布袋蓮滿滿的覆蓋住。靠近教育中心旁的小池,水深有250公分,因此沒有水草能在池內生長。大池內因有許多泰國鱧魚及福壽螺的侵入,池內鳥類的繁殖及水生植物的生長都受到影響,整個生態環境需要做大幅改善,才有可能再度恢復成一個健康濕地。
半屏湖濕地公園
半屏湖濕地是2006年高雄市政府利用建台水泥公司五座滯洪沈砂池而成立之濕地公園。池頂標高約16~18公尺總面積約7.8公頃,若包含周邊陸域所需的生態緩衝區、教育解說系統及維修動線等,合計約為12公頃。原本光禿禿的半屏山,經由多年植栽後,已成為一處動植物豐富的樂園。濕盟於2007 年1月 1日認養半屏湖濕地至今。
當日下午我們沿著步道繞池一小圈,透過志工及企業員工的支援,步道整理的相當乾淨,此地早已成為附近社區居民茶餘飯後散步的最佳去處,而且也是許多釣客光臨的場所。步道兩旁有許多低海拔植物,闊葉五木(擦櫸烏牛樟)、毛西蕃蓮、構樹、相思樹及高大的銀合歡(造紙、永豐餘),具有排他性,連雜草都不生。而雙子葉植物如檸檬安因有微管束的關係,耳貼著樹可以聽到水流過的聲音。雖然是短短的一小時,然而透過解說也了解此濕地的典故及認識部分植物。
此次,三個濕地週六休園,但透過呂芳宜小姐的安排,專程為我們解說。援中港的吳明德及何芳譽志工、洲仔的林竹男及郭進國、半屏湖的歐麗華及郭進國夫妻都參與解說,他們的熱誠及熟練的解說技巧,讓學生學到不少生態知識。特別是郭進國理事,當天早晨在半屏湖辦活動,結束後又至洲仔及半屏湖,幫我們導覽,實在感激不盡。
總之,十一月底的南台灣天氣仍相當炎熱,一天走訪三個不同特色的濕地,對每一個人的體力都是一次考驗。這過程中我觀察到有多位同學對戶外教學的熱誠,相信學生的收穫一定是豐碩的。但對於戶外活動較沒興趣的同學,若能看到,原本的荒地透過志工努力,而變成都市的生態園區及戶外教學場所,也應有所啟發。希望藉由此次戶外學習,年輕人未來也能投入經營鄉土的行列。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探訪台灣山毛櫸的故鄉
去年七月底從太平山翠峰湖回來後,內人與我就一直想安排十一月初為國寶級的台灣山毛櫸再次探訪,奈何翠峰山屋的熱門,出乎我們的預料之外。今年九月初,我改變策略,以請休假方式專程安排,除可訂到山屋外,還可避開周末雪山隧道的惡夢。在三天兩夜的行程中,親眼目睹國寶級的台灣山毛櫸純林,在陽光照耀下金黃色的樹葉隨風搖曳,真令人感動。此外,在太平山原始林步道巧遇帝雉(母)及順道欣賞北橫風光,讓這次山毛櫸之旅劃上完美的句點。
早晨在小東路接段惠美小姐,在台中中港路接江弘美小姐後,與陳敏榮夫婦於泰安休息站會合,兩車一路北上,由新竹轉北二高接國五經雪山隧道至宜蘭。我們在員山食用當地有名的米粉魚丸豆腐後,沿台七甲經土場直駛太平山莊。一路順暢,一群台灣彌猴在路旁玩耍,午後的林道竟沒濃霧,這與前幾次來此的天候完全不同。由於是平常日,遊客不多,山莊的停車場可輕易的找到車位。
當我們安置後,已錯過末班蹦蹦車的開車時間以及文史館的開放時間,因此就在園區及山莊附近的原始森林公園散步。沿著棧道階梯至最高點鎮安宮(鄭成功為主神),上面掛著”忠肝義胆”匾額,格外引人注目。這裡的步道規劃完整,全為棧道,走起來輕鬆愉快。由於我走在前頭,之後緊跟著敏榮,看到帝雉(母)出現在棧道時,我實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清晨氣溫八度,階梯上有多隻金翼白眉(迎賓鳥)在覓食,並不怕人的靠近。從太平山山莊順著翠峰湖景觀道路至翠峰湖,16.5公里的路程,美不勝收,我們也為拍攝美麗的山景,而臨停數次。
台灣山毛櫸(Taiwan Beech)又稱台灣水青岡,學名為Fagus hayatae,為紀念日本植物學家Bunzo Hayata,屬於北半球溫帶植物,台灣僅此一種殼斗科冰河時期的植物。 900公頃的純林,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由綠轉黃,吸引許多喜歡生態人士前往。台灣山毛櫸國家步道的入口處剛好在翠峰山屋旁,我們於9:10出發,由於此地屬於霧林帶的範圍,東北季風雨量充沛,寬廣的國家步道除有小部分棧道外,有多處泥濘,皆以樹頭做成踏板加鐵圈防滑,頗費心思,這是在其他國家公園少見的。步道沿著先前山地運材軌道而闢,因此有多處軌道痕跡。路兩旁一為紅檜,一為台灣杉,可以預見數百年後此地將會形成神木群,走在其中能避免日曬。沿途標示清楚,每隔一百公尺皆有木頭柱子標記距離。清新的空氣,含有許多負離子的芬多精,深呼吸後肺部相當舒服,中途又有多處休息點,是一條老少皆宜的步道。
緊接著最後一公里的路程,是在稜線上行走;起起伏伏的地形地物,有上有下稍微辛苦,站在稜線的邊緣往下看,萬丈深淵的溪谷相當壯觀。稜線旁的望洋山(2050 M)是大濁水溪流域南澳北溪之發源地。稜線上除偶有幾棵台灣槭樹變色外,其餘皆為山毛櫸。眼前所見的山毛櫸有金黃色及枯黃的葉片;有的整棵已掉完葉子,枯樹挺挺而立;有的還有翠綠葉片,等待變色。這片不同顏色、場景交織著的山林,看起來格外美麗,很慶幸我們選擇此時造訪。
最讓我高興的是,當我們於11:15,六人全部抵達台灣山毛櫸國家步道的終點,全程3.8公里,當時並沒有其他遊客。我們坐在9號山毛櫸旁的平台,停留45分鐘享用午餐,欣賞兩旁的山毛櫸及山嵐,在陽光的襯托下,這個大自然的午宴顯得格外甜美,真是一種享受。夸父綠小灰蝶(Father Kua Gray Butterfly)是此地最特殊的蝴蝶,幼蟲喜愛吃山毛櫸的嫩葉,雖偶而有看到幾隻蝴蝶飛過,但從出沒的時間及季節,我想牠不會是夸父綠小灰蝶。回程順著原路走,也遇見許多遊客專程探訪台灣山毛櫸,但此時雲霧已覆蓋住山毛櫸,我想,當他們踏上終點時,可能沒有我們這麼幸運。
翠峰湖(Cueifong Lake)位在三星山與大元山的交界處,海拔1,850公尺,面積約20-25公頃。雨季時,湖內水深約6公尺,但乾季時,水量減少水深約4公尺,此高山湖泊與各大河系或水域隔離,因此與一般淡水湖不同。由於前些日子宜蘭大雨,湖內的水比去年多。湖畔的燈心草、針藺,綠意昂然。湖的兩邊有紅檜及扁柏原始林,山坡上的白木林頗為突出,此外也有多處紅檜、台灣杉、二葉松、扁柏、香杉及柳杉的人造林。我們因要走訪平元(太平山與大元山)自然步道,因此須經由環山步道東側入口處,進入約1公里後,接平元自然步道,目前只有開放850公尺,未來可延伸至古魯約26公里的自然步道。
整個環山步道及平元步道兩旁有相當多的苔蘚植物、裡白、泥炭苔、小毛氈苔,柔軟綠毯到處可見。高山先趨物種如二葉松、芒草及台灣赤陽在此地也到處可見。而台灣赤陽的根部具有根瘤菌,可以吸收氮素來改良土壤。大量的台灣杜鵑在步道旁,此花一般是在三月開花,但可能最近氣候異常,有些已含苞,我相信未來幾周應該會開花。玉山箭竹林、台灣懸釣子、白花香青、白株樹、虎杖、石松、毛地黃在步道兩旁到處可見,但並未開花。從翠峰湖西側的入口處進入環山步道,雖有爬坡,但有多處景觀台及展示館,館旁的觀景台可以鳥瞰整個翠峰湖,是不錯的觀景點,而東側入口處雖距離景觀台較近,但只能看到部份湖面。清晨五時半,室外氣溫七度,敏榮夫婦與我開車至14 K觀景台賞日出,一處觀景台擠滿了許多從太平山山莊來的遊客,可惜當日雲層太厚,我們於六點六分之後離開。
回程的路上,由於敏榮好友的小孩在明池森林遊樂區工作,我們因此有機會能順道一遊明池及北部橫貫公路。印象中我已多年沒有經過北橫,由棲蘭至明池這段公路格外漂亮,兩旁高大的針葉樹形成一條綠色長廊,若能在此地漫步將是一次賞心悅目的旅程。然而整條北橫的路段窄小,特別是在復興鄉路段,有些路段只容一輛車通過,因此會車時須相當小心,可以預見當周末大量車湧入時塞車的場面。
明池森林遊樂區經由BOT經營,除明池神木依舊外,整個環境煥然一新,與我記憶中的明池完全不同。我們在明池山莊用餐,並有機會在森林遊樂區內做短暫停留,池中央的小島上種植多種植物,此時有黃、有綠、有紅,從遠處看格外漂亮。同行者也因為此地的美景,未來也願意再來。
此次翠峰湖之行,江弘美及段惠美是內人讀書會的好友,他們兩位相當健談。弘美是一位國小退休老師,從外表猜不出她的年齡,她喜歡遊山玩水,樂於當志工,喜歡聽古典樂、看雲及欣賞白木林,是一位相當具有內涵的老師。惠美是一位賢妻良母型的媽媽,對於先生及小孩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僅善於理財,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徒。有她的祈禱,讓此次山毛櫸之旅,一路順暢平安。陳敏榮及張嘉榮夫婦是我們家的舊識,嘉榮喜歡遊山玩水,此次有先生做陪,讓她更盡興,看她專注拍下各種美景,相信她的收穫一定很豐富。
對於我們,此次再度來翠峰湖有著另一種感受。由於翠峰湖四季的變化顯著,各有特色,選擇此時來,主要為欣賞台灣山毛櫸。翠峰湖附近有四條自然步道:翠峰湖環山步道、望洋山步道、台灣山毛櫸步道及平元步道,我們也都走過一次。由於地屬偏遠,住宿有限,因此遊客不多,她的寧靜美是無庸置疑的。雖然從台南至此,路程相當遙遠,但未來若有機會,希望春天能再來欣賞這大自然的恩賜。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本篇發表於成大醫訊24(1):46-49
2010年台閩學術交流會議有感
由於2009年我對漳州市所舉辦的閩台檢驗醫學交流會議的感覺並不是很好,因此從金門飛回高雄的機上,一直與黃文正副局長、蘭光坪理事長及郭明坤總幹事商談如何籌備2010年在台灣舉辦會議的事宜。在多方努力下,今年台閩的交流會議,在成大成杏廳舉行,以”預防保健篩檢與健康管理經驗”為主題,並結合台南縣醫檢師公會的年會及成大醫技20週年慶的活動,展開一天半的會議。除講授課程內容精彩及十年交流的回顧外,以成立”台閩檢驗醫學交流中心備忘錄的簽署”最具深遠意義。由於事前很多人並不看好台灣檢驗醫學發展協會有能力辦好活動,但在台南縣全體理監事及發展協會幹部們在使命感的驅使下,讓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也為大家籌辦此次會議的成功而感到驕傲。
多年來我不知在國內外參加多少場國際會議,深知舉辦任何大型學術會議要成功,除要有好的議題外,還要選擇適當的開會地點、充足的人力支援及足夠的財力;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都會影響會議的品質。雖然這是一次成功的會議,但我針對此次會議提出個人的看法,以做為未來改進的參考。
重要的議題主軸
好的議題及適當的講員是學術會議吸引人氣的指標之一。此次以”預防保健篩檢與健康管理經驗”之論壇作為主題,涵蓋不同層面的預防保健及健康管理議題,符合當今醫檢及護理的重點項目,提供不同專業領域的需求,就議程的設計上是相當成功的。而所邀請的講員,如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台大醫院薛博仁教授、福建省立醫院伍嚴安教授、福建醫科大學林東紅副院長、衛生署醫事處周道君科長等13位講者,各個都是一時之選。因此雖然前一星期台灣醫事檢驗學會在台北才剛舉辦完學術年會,但仍有1600多人 (網路註冊1467人)參加及58篇的壁報,顯示此會議的議題及講員是吸引許多人參加的主因。
然而也許為了讓學員得到足夠的學分(28.8),主辦單位安排的講員過多了些,議程過長,兩天的會議均安排至下午五點半,缺少中間休息時間及緩衝時間,也連帶影響到本次會議的重點:「開幕式現場簽署備忘錄儀式」的進行。因此,為了良好的會議品質,建議未來若再辦,應該將時間控制在下午五點前結束,且早上及下午應各有一次點心時間,開幕式應有充裕的時間,因此,一天半的會議,最多以九位講員為宜。
適當的開會地點
在台灣,開會地點的便利性也常是決定會議是否能成功吸引人氣的主因之一。此次選擇在成大醫學院成杏廳舉辦,我認為是成功的要件之一。成杏廳是一個可以容納600人的大型會議廳,收費低廉又具有國際一流的軟硬體設施,寬廣的室內座椅及具人文藝術”等待維納斯”的室外空間,是本校舉辦國際會議及各類文化藝術表演頗受喜愛的場所。此外,成大醫學院交通便利,不論火車、公路及高鐵都很容易抵達,因此會場的適中性,在南台灣恐無其他學校機關或飯店可以取代。我慶幸早在七個月前已預約成杏廳,否則以成杏廳高人氣的租借率,一時將很難租借到場地。由於成醫不僅有好的會議廳,也提供壁報架,同時又有地下餐廳及四樓簡易餐廳的配合,讓與會者可以就近用餐;貴賓也可利用餐廳的研討室,在無外人打擾的場所用餐聊天,以節省時間。因此未來若要舉辦,可以依此模式找相關學校的環境設施,以利大型會議的進行。
財務規劃及募款
俗語說有錢不一定辦好事,但無錢一定辦不好事。舉辦大型會議要有足夠的經費,這是辦好成功會議最重要的條件。由於協會基本上並無任何經費來辦活動,因此所有會議期間的開銷及大陸參訪團來台的各項費用支出,只有來自學員的報名收入、廠商捐款及政府補助等。因此會議的籌辦及進行,對於經費的使用,嚴格控管有其必要。然若不該省而省,將會使參加者不悅;例如明知已有超過1400名網路報名,但主辦單位卻只準備了一千份的大會手冊及紀念品,明顯不足。第二天早晨從8:20議程開始,至中午12:20竟然無安排點心及休息時間,也實在不近人情。由於整個財務規劃對於活動是否能成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只要與活動有關的費用,不論會前的籌備會議及會後的檢討會都應納入整個活動的財務支出才算合理,不應把所有參與幫忙者視為志工,既要出錢還要出力。由於協會兩年前在台中也舉辦過相同的會議,因此要預估整個會議的費用,應該不難。
舉辦任何活動,各項資訊的透明化是必然的。會前,負責財務規劃的幹部應該將所有經費的籌組情形,與初估費用是否相近告知籌備幹部;若有不足,也才能透過各自的管道,找尋適當的人或廠商捐款以補足差額。會後,更應該將使用情形公告周知,才得以服人。雖然我也是本次會議的籌備幹部,也幫助募款,但此次資金最後取得情形,是否已募到足夠的款項,我完全不知。個人建議,未來應將財務公開,讓所有幹部清楚知曉資金取得及應用情形,讓每位幹部皆有參與感及使命感,這才會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隊。
準備流程及人力支援
對於一群從無舉辦大型會議經驗的團體,突然要接手舉辦,在經費及人力又不足的情況下要辦好會議,著實令人擔心。此次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單憑著一股熱誠,籌備工作完全無標準作業流程,只有口語相傳的經驗,缺這缺那,顯得雜亂無章。開幕式的流程、貴賓致詞及司儀對順序的掌控,顯然是臨時才被安排,沒經過事先的演練及協調。演講者或主持人也無提供茶水,頒發紀念品的程序也應事先備妥並告知。
此次大會會場有台南縣醫檢師公會的理監事、發展協會的幹部及10名大學的工讀生,負責整個會場的秩序及運作,人力的投入應沒問題,只是事先沒演練及協調,因此人力配置不均,未來應該可以改善。特別在第一天,報到人數眾多,許多人不清楚程序,因此手忙腳亂。由於當日核醫的學術年會也在成醫舉辦,還好他們的報到在早上,而我們在下午,若兩單位都在早上,入門口人潮擁擠的報到處,將更形雪上加霜。因此標準作業程序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希望這次會議結束之後,各個負責人能撥空建立標準程序,將此次籌辦的優缺點列出,以利兩年後再辦的參考。
熱鬧的晚會
晚會選在情定飯店,剛好位在仁德高速公路旁,交通方便,備有停車場,但離成大醫學院約20分鐘車程。此次晚會結合所有台南縣醫檢師公會的會員及成大醫技20週年慶的老師加上大陸貴賓及國內的醫檢專家學者,大廳內滿滿的賓客,熱鬧非凡。餐會開始的燈光秀,讓我有點眼花撩亂,用餐中有多位議員候選人入內拜票,並上台發言,讓大陸人士了解台灣的選舉文化,也是一次不錯的民主教育。當晚菜色佳,又有紅酒陪襯,我也喝了幾杯,但敬酒聲不斷,實在讓人不適應,因此我遠離主桌,與系內老師聊天。晚會中,參插摸彩獎品,有人得數位相機,有人得腳踏車,更有人得到高額獎金,氣氛很high。
最辛苦的同仁
此次大會的籌辦有相當多人出錢出力,並有許多人提供意見,大家都希望此次能把活動辦成功。以下幾位好友的貢獻應特別感謝:
吳進興理事長及郭明坤秘書長,是此次會議的掌舵者,他們倆位與大陸阮孟源秘書長不知通過多少電話,才敲定所有會議的議程及細節,並負責規劃整個財務及安排參訪。他們不僅要擔心經費夠不夠,同時還要擔心整個過程是否順暢及參加會議人數的多寡,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當他們看到此次的報名人數及踴躍出席的反應時,他們的付出也等於獲得了回報。
蔡素雲小姐為台南縣公會的總幹事,是此次會議能成功的大功臣。她過去並無辦大型會議的經驗,從報名開始,資料的準備,聯絡事務、現場的安排及所有雜事,大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整個過程的協調,所遭遇的困境,一定點滴在心頭。若非她的積極辦事及任勞任怨,我們恐無法順利完成此次會議。經由本次大會的歷練,我相信未來南縣公會再舉辦任何的會議也將難不倒她。
呂振富主任是發展協會的左右手,雖然他已退休,但對醫檢師的權益,不時呼籲全聯會重視。此次大會,他收集、整理及撰寫十年交流回顧、撰寫台閩檢驗醫學交流中心備忘錄簽署的新聞稿及編撰大會刊物,又陪著大陸團至各地參觀訪問,實在是協會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外,吳憲政主任負責此次大會的募款、海報設計、照片提供及壁報論文審查,出錢出力功不可沒。
陳姿伶小姐是我元培的小學妹,人長得漂亮又具親和力,每次碰到總愛開玩笑,她標準的國語發音及響亮的嗓門是台南縣醫檢師公會的當家司儀。此次,在準備過程中,她與蔡素雲小姐準備所有事務外,也主持開幕式及在晚會當司儀,相當辛苦。
結語
籌辦大型會議過程雖然辛苦,但我很高興看到這是一次三贏的會議。對協會而言,主辦此次會議是成功的,除達到學術交流外,又有十周年回顧及檢驗醫學交流中心備忘錄的簽署;對公會而言是成功的,因為透過承辦此次大會,展現公會內部的凝聚力及執行能力;對成大醫技系而言,透過大會讓許許多多的醫檢前輩,了解過去20年來的成長及未來方向,也是成功的交流與宣傳。
總之,2010年是一次成功的學術交流會議,我有幸參與其中,學到不少經驗,也為人生閱歷增添了一筆。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二日
多年來我不知在國內外參加多少場國際會議,深知舉辦任何大型學術會議要成功,除要有好的議題外,還要選擇適當的開會地點、充足的人力支援及足夠的財力;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都會影響會議的品質。雖然這是一次成功的會議,但我針對此次會議提出個人的看法,以做為未來改進的參考。
重要的議題主軸
好的議題及適當的講員是學術會議吸引人氣的指標之一。此次以”預防保健篩檢與健康管理經驗”之論壇作為主題,涵蓋不同層面的預防保健及健康管理議題,符合當今醫檢及護理的重點項目,提供不同專業領域的需求,就議程的設計上是相當成功的。而所邀請的講員,如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台大醫院薛博仁教授、福建省立醫院伍嚴安教授、福建醫科大學林東紅副院長、衛生署醫事處周道君科長等13位講者,各個都是一時之選。因此雖然前一星期台灣醫事檢驗學會在台北才剛舉辦完學術年會,但仍有1600多人 (網路註冊1467人)參加及58篇的壁報,顯示此會議的議題及講員是吸引許多人參加的主因。
然而也許為了讓學員得到足夠的學分(28.8),主辦單位安排的講員過多了些,議程過長,兩天的會議均安排至下午五點半,缺少中間休息時間及緩衝時間,也連帶影響到本次會議的重點:「開幕式現場簽署備忘錄儀式」的進行。因此,為了良好的會議品質,建議未來若再辦,應該將時間控制在下午五點前結束,且早上及下午應各有一次點心時間,開幕式應有充裕的時間,因此,一天半的會議,最多以九位講員為宜。
適當的開會地點
在台灣,開會地點的便利性也常是決定會議是否能成功吸引人氣的主因之一。此次選擇在成大醫學院成杏廳舉辦,我認為是成功的要件之一。成杏廳是一個可以容納600人的大型會議廳,收費低廉又具有國際一流的軟硬體設施,寬廣的室內座椅及具人文藝術”等待維納斯”的室外空間,是本校舉辦國際會議及各類文化藝術表演頗受喜愛的場所。此外,成大醫學院交通便利,不論火車、公路及高鐵都很容易抵達,因此會場的適中性,在南台灣恐無其他學校機關或飯店可以取代。我慶幸早在七個月前已預約成杏廳,否則以成杏廳高人氣的租借率,一時將很難租借到場地。由於成醫不僅有好的會議廳,也提供壁報架,同時又有地下餐廳及四樓簡易餐廳的配合,讓與會者可以就近用餐;貴賓也可利用餐廳的研討室,在無外人打擾的場所用餐聊天,以節省時間。因此未來若要舉辦,可以依此模式找相關學校的環境設施,以利大型會議的進行。
財務規劃及募款
俗語說有錢不一定辦好事,但無錢一定辦不好事。舉辦大型會議要有足夠的經費,這是辦好成功會議最重要的條件。由於協會基本上並無任何經費來辦活動,因此所有會議期間的開銷及大陸參訪團來台的各項費用支出,只有來自學員的報名收入、廠商捐款及政府補助等。因此會議的籌辦及進行,對於經費的使用,嚴格控管有其必要。然若不該省而省,將會使參加者不悅;例如明知已有超過1400名網路報名,但主辦單位卻只準備了一千份的大會手冊及紀念品,明顯不足。第二天早晨從8:20議程開始,至中午12:20竟然無安排點心及休息時間,也實在不近人情。由於整個財務規劃對於活動是否能成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只要與活動有關的費用,不論會前的籌備會議及會後的檢討會都應納入整個活動的財務支出才算合理,不應把所有參與幫忙者視為志工,既要出錢還要出力。由於協會兩年前在台中也舉辦過相同的會議,因此要預估整個會議的費用,應該不難。
舉辦任何活動,各項資訊的透明化是必然的。會前,負責財務規劃的幹部應該將所有經費的籌組情形,與初估費用是否相近告知籌備幹部;若有不足,也才能透過各自的管道,找尋適當的人或廠商捐款以補足差額。會後,更應該將使用情形公告周知,才得以服人。雖然我也是本次會議的籌備幹部,也幫助募款,但此次資金最後取得情形,是否已募到足夠的款項,我完全不知。個人建議,未來應將財務公開,讓所有幹部清楚知曉資金取得及應用情形,讓每位幹部皆有參與感及使命感,這才會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隊。
準備流程及人力支援
對於一群從無舉辦大型會議經驗的團體,突然要接手舉辦,在經費及人力又不足的情況下要辦好會議,著實令人擔心。此次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單憑著一股熱誠,籌備工作完全無標準作業流程,只有口語相傳的經驗,缺這缺那,顯得雜亂無章。開幕式的流程、貴賓致詞及司儀對順序的掌控,顯然是臨時才被安排,沒經過事先的演練及協調。演講者或主持人也無提供茶水,頒發紀念品的程序也應事先備妥並告知。
此次大會會場有台南縣醫檢師公會的理監事、發展協會的幹部及10名大學的工讀生,負責整個會場的秩序及運作,人力的投入應沒問題,只是事先沒演練及協調,因此人力配置不均,未來應該可以改善。特別在第一天,報到人數眾多,許多人不清楚程序,因此手忙腳亂。由於當日核醫的學術年會也在成醫舉辦,還好他們的報到在早上,而我們在下午,若兩單位都在早上,入門口人潮擁擠的報到處,將更形雪上加霜。因此標準作業程序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希望這次會議結束之後,各個負責人能撥空建立標準程序,將此次籌辦的優缺點列出,以利兩年後再辦的參考。
熱鬧的晚會
晚會選在情定飯店,剛好位在仁德高速公路旁,交通方便,備有停車場,但離成大醫學院約20分鐘車程。此次晚會結合所有台南縣醫檢師公會的會員及成大醫技20週年慶的老師加上大陸貴賓及國內的醫檢專家學者,大廳內滿滿的賓客,熱鬧非凡。餐會開始的燈光秀,讓我有點眼花撩亂,用餐中有多位議員候選人入內拜票,並上台發言,讓大陸人士了解台灣的選舉文化,也是一次不錯的民主教育。當晚菜色佳,又有紅酒陪襯,我也喝了幾杯,但敬酒聲不斷,實在讓人不適應,因此我遠離主桌,與系內老師聊天。晚會中,參插摸彩獎品,有人得數位相機,有人得腳踏車,更有人得到高額獎金,氣氛很high。
最辛苦的同仁
此次大會的籌辦有相當多人出錢出力,並有許多人提供意見,大家都希望此次能把活動辦成功。以下幾位好友的貢獻應特別感謝:
吳進興理事長及郭明坤秘書長,是此次會議的掌舵者,他們倆位與大陸阮孟源秘書長不知通過多少電話,才敲定所有會議的議程及細節,並負責規劃整個財務及安排參訪。他們不僅要擔心經費夠不夠,同時還要擔心整個過程是否順暢及參加會議人數的多寡,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當他們看到此次的報名人數及踴躍出席的反應時,他們的付出也等於獲得了回報。
蔡素雲小姐為台南縣公會的總幹事,是此次會議能成功的大功臣。她過去並無辦大型會議的經驗,從報名開始,資料的準備,聯絡事務、現場的安排及所有雜事,大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整個過程的協調,所遭遇的困境,一定點滴在心頭。若非她的積極辦事及任勞任怨,我們恐無法順利完成此次會議。經由本次大會的歷練,我相信未來南縣公會再舉辦任何的會議也將難不倒她。
呂振富主任是發展協會的左右手,雖然他已退休,但對醫檢師的權益,不時呼籲全聯會重視。此次大會,他收集、整理及撰寫十年交流回顧、撰寫台閩檢驗醫學交流中心備忘錄簽署的新聞稿及編撰大會刊物,又陪著大陸團至各地參觀訪問,實在是協會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外,吳憲政主任負責此次大會的募款、海報設計、照片提供及壁報論文審查,出錢出力功不可沒。
陳姿伶小姐是我元培的小學妹,人長得漂亮又具親和力,每次碰到總愛開玩笑,她標準的國語發音及響亮的嗓門是台南縣醫檢師公會的當家司儀。此次,在準備過程中,她與蔡素雲小姐準備所有事務外,也主持開幕式及在晚會當司儀,相當辛苦。
結語
籌辦大型會議過程雖然辛苦,但我很高興看到這是一次三贏的會議。對協會而言,主辦此次會議是成功的,除達到學術交流外,又有十周年回顧及檢驗醫學交流中心備忘錄的簽署;對公會而言是成功的,因為透過承辦此次大會,展現公會內部的凝聚力及執行能力;對成大醫技系而言,透過大會讓許許多多的醫檢前輩,了解過去20年來的成長及未來方向,也是成功的交流與宣傳。
總之,2010年是一次成功的學術交流會議,我有幸參與其中,學到不少經驗,也為人生閱歷增添了一筆。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二日
初秋遊惠蓀
雖然我每年都會至惠蓀林場幾次,但每次來的目的不同,不論是開會或純粹生態旅遊,都讓我樂此不疲,因為惠蓀的針葉及闊葉林相、鳥種及夜間觀察,都是吸引我到此的主因。今年醫技系研究生的進度報告選擇在惠蓀林場舉辦,在這安靜美麗的地方,研究生用心準備壁報及精采的口頭報告;老師專注聆聽,給予建議,教習互動似乎特別的好。早晨的森林浴、專人導覽下學習新知,以及多位攜家帶眷的老師,增添林場步道上親子和樂的畫面,相信這一趟旅程,對許多人也是個溫馨的回憶。
早晨遊覽車準時離開成大,沿著二高北上轉六號國道,一路順暢,抵惠蓀林場已近午時。午餐後,研究生在竹賢樓張貼壁報,做口頭報告,狹小的空間擠滿了超過50位的學生及老師。碩二生賣力演出,將一年來的成果努力呈現,而碩一新生站著聽學長的報告,學習新知,獵取經驗。老師分為三組,在短短的三個半小時中聆聽每一位研究生的報告,並給建議,相當辛苦。人山旅行社李副總及黃經理,在場內進進出出,準備餅乾、甜點及水果,相當窩心。此外,我們也利用中途休息時間,在樓旁的階梯上,藉由張權發老師的相機,拍出一張非常難得的團體照。
一般來惠蓀的生態人士,白天會賞鳥、看花、賞植物及看風景,但夜晚的林場絕對比白天有趣,除昆蟲及蛙的鳴叫聲外,林中的飛鼠及貓頭鷹也常帶給人許多的驚艷。餐後,幾位學生及多位老師和家人,不約而同的在車道閒逛,雖然當晚雲層厚,無星星,也因季節關係沒有看到螢火蟲在草叢中穿梭,但昆蟲的鳴叫聲及黃嘴角鴞的聲音不絕於耳。由於大部分同仁沒攜帶夜間觀察裝備,我因此也裹足不前。也由於張長泉老師下午在住宿房間的浴室內發現一隻小蛇,加上導遊提醒只能走車道,不要走森林步道,因此在安全的考量下,我沒有進入步道,有些可惜,但終究是為了整個團隊的紀律與安全。
在一千公尺的林場上,天氣仍有點悶熱,林場內遊客不多,研習中心內的禮品店及販賣部早已關門,大家想買瓶礦泉水,還找不到販賣機! 這讓我想到公家單位在經營事業為什麼不賺錢的原因。若這是民營化的林場,相信服務會較完善,更會提供夜間設備,安排解說導覽。目前國內很多景點都有收費做夜間觀察,如光華村頂笨仔的飛鼠、蘭嶼的蘭嶼角鴞、椰子蟹,以及桃米社區的夜間賞蛙等,都讓來此的人能獲得生態饗宴,相當值得。
惠蓀林場面積超過7,000公頃,海拔從450公尺的北港溪至2400公尺的守城大山,又有關刀溪環繞,林相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林場內絕大部分為原始林,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工林。入口處有一處原生樹種園,去年暑假來此時,專程參觀此地,其中以樟科、穀斗科、和桑科為主。次外,珍貴的台灣肖楠、牛樟,烏心石,和台灣櫸等鄉土樹種,在此地都可以看到,實在是一處認識台灣原生植物最佳的場所,可惜此次我們沒有時間繞到此地。園區內有多條步道如松風山步道、湯公碑步道、青蛙石步道、杜鵑嶺步道及山嵐小徑,部分步道陡峭難行。不過當天早晨,我們利用2小時輕鬆的走完山嵐小徑。
全程 2.4公里的山嵐小徑,由李副總負責解說,入口處在服務中心小木屋區旁,出口處在涉水步道。入口處有棵木瓜,公樹長得較高,若針刺幾個孔洞,隔年木瓜可由公轉變母,且會長出果實,我提出這是所謂的”Stress response”引起大家會心一笑。沿途柳杉、台灣杉及巒大杉到處可見;柳杉的枝條往上舉;台灣杉的枝條幼株會下垂,但老株上舉;香杉(巒大杉)為雌雄同體,七八月雨季時會有果實,由於齧齒類動物如松鼠喜愛吃,因此果實會掉落滿地。當二葉松及五葉松擺在一起時,不論樹幹及樹型很容易區分。台灣二葉松的樹幹縱裂深,而台灣五葉松的樹幹縱裂淺。我們意外的看到三葉一束的變種二葉松,也了解松針如何形成沼氣及其豐富油脂是容易引起森林火災的原因之一。
小徑上有各式各樣的蕨類,具有活化石之名的台灣沙欏及筆筒樹到處可見,腎厥、溼地松、金狗毛蕨、山蘇花、台灣特有種的蘇鐵蕨及許多不知名的蕨類植物。秋海棠的莖,若把有毛的皮去除後可食,同行中有多人品嘗,據說多汁,但有點酸,在缺水時可作為解渴的植物;水冬瓜是水資源的指標,往上可找到水源。我們路經百年老樹的上氏櫧樹及最先驅的陽性植物”山黃麻”,樹形高大。香楠有六根分枝,兩根一起,內含精油,據說可做火藥。山芋頭的葉面因有表面張力的關係,水在葉面不擴散,直接流走代表此株樹無毒;反之,姑婆葉的水易留在葉面的,表示此株有毒。
沿途有看到許多窩巢,螞蟻窩通常是包在樹幹上,但蜂巢則掛在樹幹上。此外,鴨掌樹、沿階草、台灣野牡丹、芋麻、水金京、三斗石櫟、三叉虎、木臘樹、光臘樹、野桐、羊齒、白色花的大頭茶、白皰子及台灣紅豆樹等也都在山嵐小徑上可以觀察到。終點前有一處休息區,由高大喬木及針葉樹所圍繞,李副總教我們如何打坐運氣,吸取森林的芬多精。
此次所有人被安排住在楓林山莊,屬於老舊房舍,室內設施簡單,但感覺乾淨。夜晚的屋外燈光並沒有吸引許多昆蟲,蛾類感覺比過去少很多,不知是因季節因素,還是全球暖化所致。渡假中心旁的販賣部正在改建,晨間,在櫻花樹上並無特殊鳥況,也沒台灣藍鵲的蹤影,杜鵑花仍有幾株在開花。林場自營的餐廳是唯一可以進食的場所,飯菜尚佳,早晨自助式的早餐,有饅頭、吐司及稀飯提供,讓遊客有不同選擇。
對許多人而言,也許不是第一次來此,但能藉著研究生的進度報告來惠蓀,暫時拋開校園內煩雜瑣事,享受蟲鳴鳥叫是一種福氣。雖然此次我並沒有看到特殊鳥類及昆蟲,也沒品嘗有名的阿拉比卡咖啡,但聆聽人山旅行社李威賢副總的導覽及生活體驗,也讓我學習,增添未來自己擔任導覽解說時的內容。
這次系上幾位年輕老師帶著小孩來參加活動,讓我想起十幾年前,系上也曾來此辦自強活動。當時多位老師也是攜家帶眷,如今這群小孩早已長大、各奔前程,部分老師也已退休。看著老舊照片的我們,與今日所拍的照片,顯現出一代一代的傳承。這不就是人生嗎?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早晨遊覽車準時離開成大,沿著二高北上轉六號國道,一路順暢,抵惠蓀林場已近午時。午餐後,研究生在竹賢樓張貼壁報,做口頭報告,狹小的空間擠滿了超過50位的學生及老師。碩二生賣力演出,將一年來的成果努力呈現,而碩一新生站著聽學長的報告,學習新知,獵取經驗。老師分為三組,在短短的三個半小時中聆聽每一位研究生的報告,並給建議,相當辛苦。人山旅行社李副總及黃經理,在場內進進出出,準備餅乾、甜點及水果,相當窩心。此外,我們也利用中途休息時間,在樓旁的階梯上,藉由張權發老師的相機,拍出一張非常難得的團體照。
一般來惠蓀的生態人士,白天會賞鳥、看花、賞植物及看風景,但夜晚的林場絕對比白天有趣,除昆蟲及蛙的鳴叫聲外,林中的飛鼠及貓頭鷹也常帶給人許多的驚艷。餐後,幾位學生及多位老師和家人,不約而同的在車道閒逛,雖然當晚雲層厚,無星星,也因季節關係沒有看到螢火蟲在草叢中穿梭,但昆蟲的鳴叫聲及黃嘴角鴞的聲音不絕於耳。由於大部分同仁沒攜帶夜間觀察裝備,我因此也裹足不前。也由於張長泉老師下午在住宿房間的浴室內發現一隻小蛇,加上導遊提醒只能走車道,不要走森林步道,因此在安全的考量下,我沒有進入步道,有些可惜,但終究是為了整個團隊的紀律與安全。
在一千公尺的林場上,天氣仍有點悶熱,林場內遊客不多,研習中心內的禮品店及販賣部早已關門,大家想買瓶礦泉水,還找不到販賣機! 這讓我想到公家單位在經營事業為什麼不賺錢的原因。若這是民營化的林場,相信服務會較完善,更會提供夜間設備,安排解說導覽。目前國內很多景點都有收費做夜間觀察,如光華村頂笨仔的飛鼠、蘭嶼的蘭嶼角鴞、椰子蟹,以及桃米社區的夜間賞蛙等,都讓來此的人能獲得生態饗宴,相當值得。
惠蓀林場面積超過7,000公頃,海拔從450公尺的北港溪至2400公尺的守城大山,又有關刀溪環繞,林相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林場內絕大部分為原始林,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工林。入口處有一處原生樹種園,去年暑假來此時,專程參觀此地,其中以樟科、穀斗科、和桑科為主。次外,珍貴的台灣肖楠、牛樟,烏心石,和台灣櫸等鄉土樹種,在此地都可以看到,實在是一處認識台灣原生植物最佳的場所,可惜此次我們沒有時間繞到此地。園區內有多條步道如松風山步道、湯公碑步道、青蛙石步道、杜鵑嶺步道及山嵐小徑,部分步道陡峭難行。不過當天早晨,我們利用2小時輕鬆的走完山嵐小徑。
全程 2.4公里的山嵐小徑,由李副總負責解說,入口處在服務中心小木屋區旁,出口處在涉水步道。入口處有棵木瓜,公樹長得較高,若針刺幾個孔洞,隔年木瓜可由公轉變母,且會長出果實,我提出這是所謂的”Stress response”引起大家會心一笑。沿途柳杉、台灣杉及巒大杉到處可見;柳杉的枝條往上舉;台灣杉的枝條幼株會下垂,但老株上舉;香杉(巒大杉)為雌雄同體,七八月雨季時會有果實,由於齧齒類動物如松鼠喜愛吃,因此果實會掉落滿地。當二葉松及五葉松擺在一起時,不論樹幹及樹型很容易區分。台灣二葉松的樹幹縱裂深,而台灣五葉松的樹幹縱裂淺。我們意外的看到三葉一束的變種二葉松,也了解松針如何形成沼氣及其豐富油脂是容易引起森林火災的原因之一。
小徑上有各式各樣的蕨類,具有活化石之名的台灣沙欏及筆筒樹到處可見,腎厥、溼地松、金狗毛蕨、山蘇花、台灣特有種的蘇鐵蕨及許多不知名的蕨類植物。秋海棠的莖,若把有毛的皮去除後可食,同行中有多人品嘗,據說多汁,但有點酸,在缺水時可作為解渴的植物;水冬瓜是水資源的指標,往上可找到水源。我們路經百年老樹的上氏櫧樹及最先驅的陽性植物”山黃麻”,樹形高大。香楠有六根分枝,兩根一起,內含精油,據說可做火藥。山芋頭的葉面因有表面張力的關係,水在葉面不擴散,直接流走代表此株樹無毒;反之,姑婆葉的水易留在葉面的,表示此株有毒。
沿途有看到許多窩巢,螞蟻窩通常是包在樹幹上,但蜂巢則掛在樹幹上。此外,鴨掌樹、沿階草、台灣野牡丹、芋麻、水金京、三斗石櫟、三叉虎、木臘樹、光臘樹、野桐、羊齒、白色花的大頭茶、白皰子及台灣紅豆樹等也都在山嵐小徑上可以觀察到。終點前有一處休息區,由高大喬木及針葉樹所圍繞,李副總教我們如何打坐運氣,吸取森林的芬多精。
此次所有人被安排住在楓林山莊,屬於老舊房舍,室內設施簡單,但感覺乾淨。夜晚的屋外燈光並沒有吸引許多昆蟲,蛾類感覺比過去少很多,不知是因季節因素,還是全球暖化所致。渡假中心旁的販賣部正在改建,晨間,在櫻花樹上並無特殊鳥況,也沒台灣藍鵲的蹤影,杜鵑花仍有幾株在開花。林場自營的餐廳是唯一可以進食的場所,飯菜尚佳,早晨自助式的早餐,有饅頭、吐司及稀飯提供,讓遊客有不同選擇。
對許多人而言,也許不是第一次來此,但能藉著研究生的進度報告來惠蓀,暫時拋開校園內煩雜瑣事,享受蟲鳴鳥叫是一種福氣。雖然此次我並沒有看到特殊鳥類及昆蟲,也沒品嘗有名的阿拉比卡咖啡,但聆聽人山旅行社李威賢副總的導覽及生活體驗,也讓我學習,增添未來自己擔任導覽解說時的內容。
這次系上幾位年輕老師帶著小孩來參加活動,讓我想起十幾年前,系上也曾來此辦自強活動。當時多位老師也是攜家帶眷,如今這群小孩早已長大、各奔前程,部分老師也已退休。看著老舊照片的我們,與今日所拍的照片,顯現出一代一代的傳承。這不就是人生嗎?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一位醫技人的省思
每當與醫檢前輩聊天時,看到目前醫檢師的社會地位及待遇每下欲況,讓我們對國內醫檢師的未來憂心忡忡。醫檢教育在台灣早己超過五十年,教學內容從早期傳統的檢驗到今日高科技檢驗,學生讀的書比過去都多,畢業後得先通過考照率偏低的國家考試,取得醫檢師執照。若幸運通過考試,也不易找到工作;若找到工作,在忙碌的職場上,並無升遷管道,而所領到的待遇,也是所有醫事團體中較低者;開業的醫檢師叫苦連天,許多檢驗所幾乎無法生存。雖然醫檢師有通過立法,但現階段的醫檢師法仍無法保障醫檢的各項權益,面對如此的環境,身為醫檢界的一份子,我願意提出個人的看法,期待醫檢師的春天能快快來臨。
以下我從學校教育、醫院及檢驗所的角度,分別探討醫檢師現階段的問題,並提出可能改善的方向。
學校教育與實務脫節
國內醫檢師執照考試的通過率,依照今年二月及七月的比率,分別為4% 及23%。一位學生在醫技系讀了四年,通過率竟如此低,顯然學校所定的教育目標與實務是有些差距的。目前與醫技相關教育的學校有14所,除少數仍招收五專及二技生外,大多數為四年制大學部學生,畢業須修習至少128學分。大一的課程稍為輕鬆,大二至大四每天課程滿檔,學生除修習傳統的檢驗課程外,有許多與生物科技相關課程也是必修的,因此學生幾乎沒有空閒來思考所學或學習新的領域。
最近幾年我因參與教育部醫衛分子檢驗生技教改的關係,有機會至各校訪視。很多學校的學生實驗室空間狹小,實驗經費缺乏,因此許多實驗常以模擬方式取代。操作項目又與當今醫院實驗室的做法脫節。若有實驗,為了減少耗材的使用,也常以分組操作取代每個人的實際操作。當一位學生畢業後,不能立即被社會所用,顯然這些實驗課程值得檢討。
對許多學校而言,要刪減課程實在不容易,每位老師都想盡辦法將其所知傳授給學生,卻不問這是否必要。若課程不刪減或不整併,又如何增加現代許多生技的新知? 課程的改造相當痛苦,老師們應拋棄舊有的教學觀念才得以突破,特別是現今網路資訊發達,如何利用這些科技來帶動學生的學習,也是我們應思考的方向。雖然目前許多大學的課程委員會也會邀請校外老師、業界及學生參與討論,但如何落實課程改造,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目前師資的遴聘,大部分的學校仍以研究成果為導向來擇聘老師,這些師資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很多也具有醫檢師資格,教授基礎課程絕對綽綽有餘,但多數老師並無實務經驗,這樣如何肩負教授臨床課程的重任呢? 所幸,目前有部分學校會要求老師在寒暑假至醫院學習新知,讓老師能在教學與實務工作上不脫節,但這樣的學校畢竟是少數,因此唯有透過教育部對醫技科系的規範,將此列為大學評鑑的必備項目,才能彌補缺失。
對於高階臨床師資的培育,國內目前只有以在職名義進修博士學位的醫檢師,並沒有專為已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提供博士後的臨床訓練課程,因此取得博士學位的人,只能選擇基礎研究做為博士後訓練,以利日後找尋教職或研究單位。這種沒有專為臨床培育優秀人才搖籃的體制,高階人才的斷層是必然會發生的。因此如何訓練對臨床有興趣的博士後研究員,以培育高階醫檢師,是衛生署及醫檢學會刻不容緩的改善目標。
國內有超過幾十年的醫檢教育,培育無數的社會菁英。各校醫技系所的教育目標,都以”培育醫檢及生技人才”為主要訴求。但根據成功大學醫技系針對過去18屆共535位畢業生所做的調查顯示,只有79(14.7%)人目前在醫院從事醫檢師工作,76(14.2%)人在生技公司工作。有趣的是,從96-99年中,116位的畢業系友只有一位從事醫檢師工作、9位在生技公司工作、59(50.9%)位繼續升學。這資料顯示,目前在醫院工作的醫檢師似乎已達飽和,大多數的系友畢業之後,以選擇讀研究所居多,而畢了業之後,也只有不到三成的人,從事與醫檢及生技相關的職業。這結果值得政府教育及衛生單位深思,我們是否要浪費社會資源,繼續培育所謂的”醫檢專業人才”? 目前全國醫技系每年招收大約1000位學生,這些學生未來會有多少人進入所謂醫檢及生技領域,顯然是令人悲觀的,因此醫檢人力的總額管制,應該值得討論。
醫檢師在醫院的苦悶
醫界人士都很清楚,醫院最賺錢的單位是檢驗科,但管理階層並非因檢驗科的賺錢而滿足。相反的,他們一直被要求要有更好的績效,增加新的檢驗項目,來滿足臨床醫師的要求,但對人事的聘任案,卻管控相當緊。醫檢師在大部分醫院除組長外,並無其他升遷管道。部分醫院有所謂的臨床病理技術主任及檢驗科主任,但有技術主任的單位通常還有一位部主任在主導整個部門的運作。目前除臨床服務外,醫檢師每年要準備多項評鑑及認證,要參與教學,有些醫院還被要求做研究。週末除值班外,通常醫檢師還要參加許多繼續教育課程,取得學分,才能維持醫檢師的專業資格。很多醫檢師常超時工作,無怪乎很多資深醫檢師都在數年資,隨時準備退休。若這情形只是少數幾家醫院的心聲,聽聽也就罷了,但若是普遍現象,這個職業團體的未來也是值得憂心的!
醫檢師人力的不足顯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如何說服資方增加檢驗人力,永遠是主管最棘手的問題。什麼是合理的人力需求呢? 資方常以其他家醫院的人數及產出做為比較的標準。但不同醫院,不同環境及不同管理的流程是否能一體適用,是有疑問的。目前藥師在醫院的人力計算是以處方箋及藥事調劑費做為聘用藥師人力的標準;同樣的,合理的醫檢師人數,應以檢驗單及產值納入醫檢師人力計算的標準,而非以病床數的多少來決定才屬合理。
醫檢師在如此繁忙的工作環境下,除銓敘的公務員外,大多數約聘人員的薪資所得是醫事人員中較低者。對管理階層而言,能低薪聘用以節省經費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為何同樣是醫事人員,藥師與醫檢師的薪水會有相當大的差距? 顯然是兩個職業團體在國家衛生政策面的標準不同所致。藥師積極爭取"醫藥分業”以處方箋保障藥師的專業及獨立性。然而醫檢師雖有通過立法,但目前的政策及制度,並無法凸顯醫檢專業的獨立性,這是醫檢人員應努力的目標。然而,供過於求的人力市場,也是醫檢專業不能提高薪資的主因之一。
目前在台灣各大醫院的檢驗部門有各種不同名稱,如檢驗醫學部、病理部、檢驗科、實驗診斷科等。檢驗部門由醫檢師當主任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藥劑部由藥師當主任;護理部由護理師當主任一樣。但現在教學醫院評鑑標準,一定要有臨床病理醫師為主任的醫院,才能取得較好的評鑑等級。為何一位有臨床豐富經驗的醫檢師不能來擔當此重任呢? 試問現今醫檢師所簽發的檢驗報告中,有那些項目是需要醫師來簽名負責呢? 若有,也是少之又少。因此這種不合理的評鑑制度,一定也要改善。
檢驗所經營的困境
目前全國大約有450間檢驗所,其中10間規模較大,聘用多位醫檢師,但絕大部分為一至二人的小型檢驗所。過去多年我曾以衛生署訪視委員的身分至不同檢驗所查訪,部分檢驗所確實認真執行,並通過TAF的認證。但除少數大型檢驗所有大量檢體外,大多數檢驗所是哀鴻遍野,幾乎已達關門階段。每次訪視聽到相當多前輩抱怨,已經沒檢體可做,每天還要開機做品質管制、週末又要上繼續教育課程,身為醫檢界一分子的我,聽起來也覺得辛酸。
資深的檢驗所人員常說,他們美好的時光已過,目前面臨同業的削價競爭、不合理的醫師抽成制度及健保檢驗費用申報的不合理。為何連多數優質的檢驗所也無法生存呢?早期在沒全民健保制度的時代,開業人員的收入除了來自於醫院病人的檢體費用外,仍有許多直接至檢驗所自費檢查的病人。但從健保開辦之後,這種自費檢查的病人已少之又少,都會區又有許多大型健診中心取而代之,因此檢驗所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大型檢驗所主要做為醫院後送的單位,利潤也許低,但影響不大,影響業務量最大的莫過於小型檢驗所。
為了解決開業檢驗所的問題,我認為最根本解決之道是直接與健保局及衛生署爭取開業醫檢師應有的權益,特別是在健保檢驗處方箋申報的自主權、處方箋的釋出及基層檢驗費用總額制的推動。目前小型醫院或診所是自行找檢驗所合作,檢驗所提供檢查結果,供醫院或診所做申報,因此檢驗費用的給付,縱使健保局給付合理,但實質上檢驗所能得到的費用少之又少,因此要積極向健保局爭取誰做誰申報,才合乎常理。如此,可以避免醫師的剝削,以及檢驗所為了代檢所引發的惡性削價競爭。此外,處方箋的釋出在醫藥分業已成功的進行多年,此制度的改變,讓藥師身價水漲船高,從大學聯考分數至醫院起薪聘用的標準,完全與過去不同。因此只要能落實全民健保醫療辦法應釋出檢驗處方箋的規定以及實施西醫基層檢驗費用總額制,且誰做誰申報,將可以解決檢驗所的困境,也可擴大醫檢師的就業機會,解決醫檢師過剩的問題。
結論
總之,若大家認同檢驗是一項專門職業,此專業一定要有起碼的尊嚴,但從學校、醫院至檢驗所,處處對醫檢師充滿不平等待遇,學生學習意願低落,考照通過率低,而職業醫檢師的心情苦悶,這對專門職業是一項打擊。醫檢人除了要自律外,更要團結積極爭取應有的權益。要改善上述的問題,主要的核心點還是在衛生署、健保局及教育部,因此唯有透過醫檢師全國聯合會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以衛生署及健保局的政策規範來保障醫檢師的各項權益,用教育部對系所的評鑑,來要求師資及課程的改善,如此才可以有機會看見醫檢師春天的到來。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九月三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5(3):1-4
附註: 本篇是為成大醫技系成立20週年慶而寫的文章,希望藉此機會來了解當今醫檢在台灣的現況。內容所述為我多年觀察之心得,也許文內所敘事實並不完全正確,所提方案也許滯礙難行,但無論如何若能引起醫檢界的廣泛討論,也達到我撰寫本文的初衷。
以下我從學校教育、醫院及檢驗所的角度,分別探討醫檢師現階段的問題,並提出可能改善的方向。
學校教育與實務脫節
國內醫檢師執照考試的通過率,依照今年二月及七月的比率,分別為4% 及23%。一位學生在醫技系讀了四年,通過率竟如此低,顯然學校所定的教育目標與實務是有些差距的。目前與醫技相關教育的學校有14所,除少數仍招收五專及二技生外,大多數為四年制大學部學生,畢業須修習至少128學分。大一的課程稍為輕鬆,大二至大四每天課程滿檔,學生除修習傳統的檢驗課程外,有許多與生物科技相關課程也是必修的,因此學生幾乎沒有空閒來思考所學或學習新的領域。
最近幾年我因參與教育部醫衛分子檢驗生技教改的關係,有機會至各校訪視。很多學校的學生實驗室空間狹小,實驗經費缺乏,因此許多實驗常以模擬方式取代。操作項目又與當今醫院實驗室的做法脫節。若有實驗,為了減少耗材的使用,也常以分組操作取代每個人的實際操作。當一位學生畢業後,不能立即被社會所用,顯然這些實驗課程值得檢討。
對許多學校而言,要刪減課程實在不容易,每位老師都想盡辦法將其所知傳授給學生,卻不問這是否必要。若課程不刪減或不整併,又如何增加現代許多生技的新知? 課程的改造相當痛苦,老師們應拋棄舊有的教學觀念才得以突破,特別是現今網路資訊發達,如何利用這些科技來帶動學生的學習,也是我們應思考的方向。雖然目前許多大學的課程委員會也會邀請校外老師、業界及學生參與討論,但如何落實課程改造,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目前師資的遴聘,大部分的學校仍以研究成果為導向來擇聘老師,這些師資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很多也具有醫檢師資格,教授基礎課程絕對綽綽有餘,但多數老師並無實務經驗,這樣如何肩負教授臨床課程的重任呢? 所幸,目前有部分學校會要求老師在寒暑假至醫院學習新知,讓老師能在教學與實務工作上不脫節,但這樣的學校畢竟是少數,因此唯有透過教育部對醫技科系的規範,將此列為大學評鑑的必備項目,才能彌補缺失。
對於高階臨床師資的培育,國內目前只有以在職名義進修博士學位的醫檢師,並沒有專為已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提供博士後的臨床訓練課程,因此取得博士學位的人,只能選擇基礎研究做為博士後訓練,以利日後找尋教職或研究單位。這種沒有專為臨床培育優秀人才搖籃的體制,高階人才的斷層是必然會發生的。因此如何訓練對臨床有興趣的博士後研究員,以培育高階醫檢師,是衛生署及醫檢學會刻不容緩的改善目標。
國內有超過幾十年的醫檢教育,培育無數的社會菁英。各校醫技系所的教育目標,都以”培育醫檢及生技人才”為主要訴求。但根據成功大學醫技系針對過去18屆共535位畢業生所做的調查顯示,只有79(14.7%)人目前在醫院從事醫檢師工作,76(14.2%)人在生技公司工作。有趣的是,從96-99年中,116位的畢業系友只有一位從事醫檢師工作、9位在生技公司工作、59(50.9%)位繼續升學。這資料顯示,目前在醫院工作的醫檢師似乎已達飽和,大多數的系友畢業之後,以選擇讀研究所居多,而畢了業之後,也只有不到三成的人,從事與醫檢及生技相關的職業。這結果值得政府教育及衛生單位深思,我們是否要浪費社會資源,繼續培育所謂的”醫檢專業人才”? 目前全國醫技系每年招收大約1000位學生,這些學生未來會有多少人進入所謂醫檢及生技領域,顯然是令人悲觀的,因此醫檢人力的總額管制,應該值得討論。
醫檢師在醫院的苦悶
醫界人士都很清楚,醫院最賺錢的單位是檢驗科,但管理階層並非因檢驗科的賺錢而滿足。相反的,他們一直被要求要有更好的績效,增加新的檢驗項目,來滿足臨床醫師的要求,但對人事的聘任案,卻管控相當緊。醫檢師在大部分醫院除組長外,並無其他升遷管道。部分醫院有所謂的臨床病理技術主任及檢驗科主任,但有技術主任的單位通常還有一位部主任在主導整個部門的運作。目前除臨床服務外,醫檢師每年要準備多項評鑑及認證,要參與教學,有些醫院還被要求做研究。週末除值班外,通常醫檢師還要參加許多繼續教育課程,取得學分,才能維持醫檢師的專業資格。很多醫檢師常超時工作,無怪乎很多資深醫檢師都在數年資,隨時準備退休。若這情形只是少數幾家醫院的心聲,聽聽也就罷了,但若是普遍現象,這個職業團體的未來也是值得憂心的!
醫檢師人力的不足顯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如何說服資方增加檢驗人力,永遠是主管最棘手的問題。什麼是合理的人力需求呢? 資方常以其他家醫院的人數及產出做為比較的標準。但不同醫院,不同環境及不同管理的流程是否能一體適用,是有疑問的。目前藥師在醫院的人力計算是以處方箋及藥事調劑費做為聘用藥師人力的標準;同樣的,合理的醫檢師人數,應以檢驗單及產值納入醫檢師人力計算的標準,而非以病床數的多少來決定才屬合理。
醫檢師在如此繁忙的工作環境下,除銓敘的公務員外,大多數約聘人員的薪資所得是醫事人員中較低者。對管理階層而言,能低薪聘用以節省經費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為何同樣是醫事人員,藥師與醫檢師的薪水會有相當大的差距? 顯然是兩個職業團體在國家衛生政策面的標準不同所致。藥師積極爭取"醫藥分業”以處方箋保障藥師的專業及獨立性。然而醫檢師雖有通過立法,但目前的政策及制度,並無法凸顯醫檢專業的獨立性,這是醫檢人員應努力的目標。然而,供過於求的人力市場,也是醫檢專業不能提高薪資的主因之一。
目前在台灣各大醫院的檢驗部門有各種不同名稱,如檢驗醫學部、病理部、檢驗科、實驗診斷科等。檢驗部門由醫檢師當主任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藥劑部由藥師當主任;護理部由護理師當主任一樣。但現在教學醫院評鑑標準,一定要有臨床病理醫師為主任的醫院,才能取得較好的評鑑等級。為何一位有臨床豐富經驗的醫檢師不能來擔當此重任呢? 試問現今醫檢師所簽發的檢驗報告中,有那些項目是需要醫師來簽名負責呢? 若有,也是少之又少。因此這種不合理的評鑑制度,一定也要改善。
檢驗所經營的困境
目前全國大約有450間檢驗所,其中10間規模較大,聘用多位醫檢師,但絕大部分為一至二人的小型檢驗所。過去多年我曾以衛生署訪視委員的身分至不同檢驗所查訪,部分檢驗所確實認真執行,並通過TAF的認證。但除少數大型檢驗所有大量檢體外,大多數檢驗所是哀鴻遍野,幾乎已達關門階段。每次訪視聽到相當多前輩抱怨,已經沒檢體可做,每天還要開機做品質管制、週末又要上繼續教育課程,身為醫檢界一分子的我,聽起來也覺得辛酸。
資深的檢驗所人員常說,他們美好的時光已過,目前面臨同業的削價競爭、不合理的醫師抽成制度及健保檢驗費用申報的不合理。為何連多數優質的檢驗所也無法生存呢?早期在沒全民健保制度的時代,開業人員的收入除了來自於醫院病人的檢體費用外,仍有許多直接至檢驗所自費檢查的病人。但從健保開辦之後,這種自費檢查的病人已少之又少,都會區又有許多大型健診中心取而代之,因此檢驗所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大型檢驗所主要做為醫院後送的單位,利潤也許低,但影響不大,影響業務量最大的莫過於小型檢驗所。
為了解決開業檢驗所的問題,我認為最根本解決之道是直接與健保局及衛生署爭取開業醫檢師應有的權益,特別是在健保檢驗處方箋申報的自主權、處方箋的釋出及基層檢驗費用總額制的推動。目前小型醫院或診所是自行找檢驗所合作,檢驗所提供檢查結果,供醫院或診所做申報,因此檢驗費用的給付,縱使健保局給付合理,但實質上檢驗所能得到的費用少之又少,因此要積極向健保局爭取誰做誰申報,才合乎常理。如此,可以避免醫師的剝削,以及檢驗所為了代檢所引發的惡性削價競爭。此外,處方箋的釋出在醫藥分業已成功的進行多年,此制度的改變,讓藥師身價水漲船高,從大學聯考分數至醫院起薪聘用的標準,完全與過去不同。因此只要能落實全民健保醫療辦法應釋出檢驗處方箋的規定以及實施西醫基層檢驗費用總額制,且誰做誰申報,將可以解決檢驗所的困境,也可擴大醫檢師的就業機會,解決醫檢師過剩的問題。
結論
總之,若大家認同檢驗是一項專門職業,此專業一定要有起碼的尊嚴,但從學校、醫院至檢驗所,處處對醫檢師充滿不平等待遇,學生學習意願低落,考照通過率低,而職業醫檢師的心情苦悶,這對專門職業是一項打擊。醫檢人除了要自律外,更要團結積極爭取應有的權益。要改善上述的問題,主要的核心點還是在衛生署、健保局及教育部,因此唯有透過醫檢師全國聯合會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以衛生署及健保局的政策規範來保障醫檢師的各項權益,用教育部對系所的評鑑,來要求師資及課程的改善,如此才可以有機會看見醫檢師春天的到來。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九月三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5(3):1-4
附註: 本篇是為成大醫技系成立20週年慶而寫的文章,希望藉此機會來了解當今醫檢在台灣的現況。內容所述為我多年觀察之心得,也許文內所敘事實並不完全正確,所提方案也許滯礙難行,但無論如何若能引起醫檢界的廣泛討論,也達到我撰寫本文的初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