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理事長的話-Wetlands Taiwan No.32

21世紀的第一年,台灣確實渡過了最不尋常的一年,天災人禍不斷,使得政府及民間都面臨極大的考驗。幾次颱風過境,全台灣北、中、南各城市幾乎癱瘓,土石流在許多城市發生,龍坑油污事件破壞生態環境,經濟持續衰退、股市下滑、失業人口聚增,加上恐怖份子危害對全球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使得台灣有如雪上加霜。然而儘管多災、多難、缺資源,本聯盟在秘書長、全體理監事、專家學者、義工及專職的通力合作下,在這一年仍然創造了相當豐碩的成果。

在重大保育議題方面:本聯盟參與公有鹽田釋出與保育區的推動、高雄曹公圳水系之整體規劃,關注高屏溪沿岸濕地公園設置、嘉義布袋智慧型工業區計劃之規劃,推動援中港保留土地做為濕地公園,持續推動反濱南案,並拓展七股的生態旅遊。

在經營管理保護區方面:本聯盟參與四草保護區推動鹽場辦公室古蹟認定與修復再利用,參與黑面琵鷺保護區之經營管理規劃,並與其他社團共同推動南市生態旅遊。此外,也與中華鳥會共同負責官田水雉復育區之規劃,此復育區今年也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至九月底止共有21隻水雉,28個巢,共有105顆蛋被發現。

在學術研究及調查方面:本聯盟參與西濱快速道路南部路段沿線之生態調查及監測,四草鹽場辦公室及遊憩可行性評估,西南沿海鹽田環境敏感地帶之資源調查,台南市沿海自然資源,生態旅遊及休閒產業計劃以及高蹺行鳥族群之生態學研究。

在推廣教育方面:除培養溼地生態義工解說,對一般民眾做沿海溼地解說及舉辦親子營外,我們也參與教育部計畫,針對各項保育議題,向學校及社區巡迴推廣演講,並結合中、小學校在環境教育上的合作。此外,除了每個月定期出刊之台灣濕地雜誌外,我們也製作水雉網頁,埤塘世界網頁及多項生態摺頁,並出版【葉行者】及一書。最近我們也即將出版及二仁溪環境宣導教材等。

這些成果都要歸功於全體會員及溼盟之友的支持。然而環顧整個台灣環境生態保育,問題依然重重復重重。雖然目前一般人民的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但地方惡勢力--環保流氓一日不除,公權力不張,我們的努力就看不到成果。所幸,新當選之縣長及市長有多位昔日皆與環保團體站在同一立場,這對環保團體而言是一項喜訊,各社團也極待與縣市長及民意代表們雙向溝通,了解各縣市的環保、溼地保育政策及可行之方案。未來希望能透過大家的努力,為台灣塑造、保存美好的生態環境。

本聯盟成立至今已近6年,在前輩的努力下,在全國性綠色團體裡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由於本聯盟與一般綠色團體不同,因此專職的工作也格外辛苦。然而在人力、物力及宣傳上,我們都有極待改善的地方。

在物力方面,除取得政府或顧問公司的委託計劃外,應積極找尋其它財源。過去大筆的捐款,隨著經濟低迷,恐怕越來越少,小額募款,需多加推動。去年夏天我們成立濕盟之友,讓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當民眾認同濕盟理念時,阻止環境惡化是每個濕盟之友衷心的期望,因此未來需要號召更多的濕盟之友加入。在節流方面,我們除了節省日常行政開支外,要特別感謝梁明煌教授,免費提供空間做為溼盟的總部。而在人力方面,由於本聯盟涉及之議題相當廣泛,所以需積極主動物色專業人才,充實本聯盟的組織團隊,以應付未來議題所需。義工的培訓也很重要。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過去一年多來解說活動組在江常務理事的帶領下,活動頻繁,頗有朝氣,很值得肯定。宣傳方面,除了傳統的演講、文宣及月刊雜誌外,希望未來能更積極投入網站的軟硬體更新,讓本聯盟的網站能充份發揮其功能。

總之、在過去的一年中,雖然環境不好、經濟不景氣,但我們仍然創造了許多成果。期許新的一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能更上層樓,並且為台灣的生態保育注入新的活力與願景。

吳俊忠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32期

參加29屆世界生物醫學實驗科學會議有感

想像中的世界醫檢會議,應該是非常有組織,有制度的國際性會議。此會議已舉辦28屆,這是第一次在非洲舉辦,但整個過程與想像差一大截,從提會議摘要到接受函的通知,一波多折。會場內寥寥無幾的參與人數,展示場的狹小空間,也無太多廠商展示,讓我相當失望。唯一讓我欣慰的是,會場內外都可以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飄揚,這是台灣在國際性組織會議上少見的。

四年前在韓國漢城舉辦時,我對世界醫檢會議的感覺還不錯,因此當兩年前得知世界醫檢大會將要在肯亞奈洛比舉辦時,我就決定要參加。但上蒼總是捉弄人,我在去年十一月將摘要以線上投稿方式送出,但今年四月初,許多朋友都收到大會寄出的接受函時,我卻尚未收到。我多次寫信給大會秘書室,仍得不到她們正式的回應,只來信表明他們仍然在處理中。對國際性大會而言,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在大會的網站上,已公告何時會通知投稿者。本來我並不抱任何希望,但還是積極寫信詢問,並透過高全良理事反映此事,在最後幾週內,我的論文才被接受做為壁報張貼。我認為也許整個會議的壁報數目相當多,委員會人數少,因此拖延審查時間,但沒想到壁報數目是我所參加過國際會議中最低的,只有55篇,而台灣竟有14篇,如此國際會議,令人驚訝! 此外,當我以500美金註冊報名完後,仍不時收到尚未報名繳款的通知,後來才知團員中有很多人與我相同,而竟然也有幾位團員以250美金報名參加此會議。這些都說明一件事,也就是籌辦單位的行政效率及流程有很多問題。

第一次在非洲舉辦的世界醫檢大會,受到整個肯亞政府的重視。大會開幕是在奈洛比的會議中心,由肯亞總理奧廷加蒞臨致詞,並有肯亞的民族舞蹈表演助興。大會的節目內容涵蓋所有醫檢相關領域,我選擇性的參加感染症病毒的主要演講。聽完之後,盧章智醫師與我同感,這是在對醫技系學生上課,而非學者專家,演講者只針對一般已知病毒之特性做說明,並無任何新資訊提供,這絕非國際性大會的主要演講者應有的表現,讓人對此感到相當失望。

張來發理事長及謝文祥主任分別代表全聯會及醫檢學會參加最後的IFBLS會議後,搭飛機至馬賽與我們會合。根據他們的描述,他們坐的18人小飛機,飛行高度不高,駕駛員完全以目視操作,可一覽草原風光,謝主任從空中也看得到斑點鬣狗及其它動物。張理事長及謝主任的告知,邱慧玲老師得到壁報獎,大會並有提供獎金,因此邱老師當晚在馬賽馬拉旅舍內,請大家喝飲料,分享獲獎喜悅。此次會議最辛苦的是高全良老師,由於他是現任IFBLS的理事,得全程參與活動並主持會議,因此無法與我們一起至各國家公園遊玩。

在整個肯亞行中,國家公園內並沒有網路提供,有些地點甚至連電話都很難接聽,奈洛比Hilton 飯店雖有提供,但價格昂貴,沒人使用,因此得知會議中心有提供無線網路時,所有團員幾乎人人一機坐在大廳,上網回復電子郵件,實在有趣。盧章智醫師為了找尋失蹤的壁報,動員飯店的保全監視系統,親自查看所有的監視影像,最後仍看到他確實自己帶進房內,警衛在房內發現它置放在牆角被窗簾遮住,才虛驚一場,造成趣聞,也呈現飯店有嚴密的監視系統,保障賓客的安全。

為了參加次會議,蔡麗玉老師夫婦相當熱心,過程中一直收集資料提供給每位參加者,旅行社及全聯會也知會每個人務必施打疫苗,並帶黃皮書,以便入境時查驗。因此去之前,我共接種了黃熱病、流行性腦脊髓炎疫苗及三合一(DPT)疫苗,另外,再加七顆抗瘧疾藥物,每星期吃一顆共吃七星期等等,自費花4000元打預防針等費用,實在可觀。因此這一趟肯亞行,確實是相當不容易的旅行,若不是對非洲行充滿許多想像和期待,我是不會參加這會議的。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五日

東非大城:奈洛比

奈洛比(Nairobi)位在海拔1,800公尺的高地上,是肯亞的首都,人口約400萬的大城。與其他已開發國家首都最大的差異,在於城市中並沒特別高的大樓及宏觀的建築。總統府、外交部、教育部、警政署、財政部都在同一條街上,並無傳統宏偉壯觀的建築、也無寬廣的緩衝區,更沒有戒備深嚴的警衛。這些大樓看起來就像一般平常的大樓,很令我驚訝!然而此地的治安並不是很好,飯店警衛也一直提醒我們那些地方觀光客可以去,那些地方最好不要去。進入旅館及會議中心,所有人員皆要安檢,汽車要通過底盤偵測,才能入內,有如臨大敵之感。在擁擠的道路上,市區行道樹上竟然可輕易的看到非洲禿鸛(Downtown Marabou Stork)及玉頸鴉(Pied Crow)。顯然的,我們多人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陸的感覺,與在台灣或其他國家完全不同。

購物及舞蹈欣賞
肯亞屬開發中國家,整體經濟並不理想,很多建設相對落後,貧富差距嚴重,16%的商品稅,讓我很不適應。從周遭商品的擺設,可以察覺生活費也不低。在超市,一般日常用品與台灣的價格並無太大的差異,在路旁雖有便宜的漢堡,但若在一般速食店的全套漢堡要500肯亞先令(約台幣200元),也不便宜。咖啡及茶是此地重要的農產品,也是台灣觀光客最喜歡帶回家的伴手禮。一到奈若比後,大夥兒到處逛超市,看品牌比價格,其中又以吳韋誠醫師最費心去找尋適當超市,並告知大家前往採購,發揮台灣觀光客採購的實力。此外,每到一個休息站都有禮品店在賣動物的木雕及裝飾用品。來此地前,已被告知禮品店的價錢一定要討價還價。這是一次難得的經驗,部分夥伴有所斬獲,我雖有喜歡的木雕,但價格談不容,只好割捨。最後大部分的團員都回到Hilton 飯店旁的商場內,不用討價還價,採購了三折價的木雕禮品。我們也在奈若比藝術中心以600先令(約8元美金)欣賞肯亞傳統手擊鼓、民族舞蹈、音樂及特技表演,內容精釆,相當值得。觀眾席上有幼稚園至高中生穿著整齊的制服來做戶外教學。

空中交通
台灣尚無直飛肯亞的班機,因此我們由高雄搭港龍航空經香港轉搭肯亞航空,於當地時間清晨六點十分降落奈洛比。一行14人由於入境時要辦落境簽證,移民局官員不耐煩的辦事態度,令我們印象深刻。出境時,謝文祥主任因落地簽證被入關的移民局官員貼黏在護照上而非單獨一張紙的簽證,在出關時竟被視為非法,因此被要求罰款100美元才完成出關手續。這100美元是否真屬罰款,我相當存疑? 因為並無正式罰款收據。這讓我回憶當年我在聖彼得堡要出關時,也因為在街上購買蘇聯解體前的硬幣,被扣留在海關長達一個多小時,最後竟然被私下要求以100美元的代價才能完成出境手續。這種在開發中國家可能相當普遍存在,值得大家注意。奈洛比國際機場內的設備簡單,免稅商店也不像大多數國際機場的格局,洗手間像50年代早期的台灣,水溝式的小便池,牆角上有許多蚊子,這就是我第一次踏入肯亞第一大城的印象。

在媒體常看到大眾抱怨國內班機的設備及服務態度,但若與肯亞的飛機比起來,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在十幾小時的飛行時間,早餐並沒提供牛奶及水果,而回程時飛機剛由奈洛比機場離開,很不可思議的是機內己有一間洗水間不能用、座艙也無電影可觀賞、座位上的頭燈也不亮,有耳機但音響卻不能用。我很納悶,為何這些問題在自己的基地上無法檢修完成呢? 顯然的,這家公司的標準作業程序有問題,但慶幸我們還是平安回到家。唯一可取之處,是起降準時,但停泰國曼谷機場超過一小時,我們只能在機內不能下機,很浪費時間。此外,由於班機因素,我們去程及回程皆於香港候機多時,未來應該選擇由曼谷直飛台北及高雄,而非經由香港回台北或高雄。

陸地交通
人口約400萬的大城,只有地面交通,並無地下鐵或高鐵之類的快速運輸工具。都是房價貴,大多數人都住在郊外,可以想像上下班的擁擠情形。以我的司機為例,每天要搭公車一個半小時才會抵市中心,回程要兩小時。巿區的道路有三線道及二線道,郊區皆為雙線道,遇到烏賊車及慢速車,超車時感覺相當驚險。市區內有紅綠燈,只做參考用;紅燈時,車照走,行人過馬路,相當驚險。出郊外後,並無紅綠燈,進入小鎮完全靠路面的突起而減速,路面凹凸不平、坑洞很多、烏賊車一堆,塵土飛揚,因此在市區及郊外的空氣都相當不好。在台灣所謂九人座的休旅車在此地可做為公車,最多時可容納12位乘客,車身上有一道黃線,沿路接客人。在郊外的鄉鎮,我們也看到摩托車做為載客用。公路上偶見有動物屍體,也看到狒狒在高速公路旁等候過馬路及行人在高速公路行走的畫面。此外,公路旁也看到一群軍人集體在路邊小便的場景,實在離譜。

司機及領隊的專業
此次肯亞之旅中,我曾與兩位司機共處過,第一位司機相處兩天後,因車故障只好換車並換司機。我欣賞肯亞野生動物解說員兼司機的專業,第一位司機,我已忘掉他的名字,但第二位Kuroshio (kimune2001z@yahoo.co.uk)嗓門大、見識多,導覽解說已超過30年,他不僅認識此地的各種動植物,也對整個地球村的生態觀掌握得很好,值得學習。因此我在撰寫遊記心得時,各種動植物名稱、民俗文化皆來自於這幾天與他之間的溝通學習到的。此行,雖然有司機兼解說但主要著重在狩獵為主的動植物解說,不像幾年前我們至不丹時,除有專門司機外,另有安排專門導覽的解說員跟著行程。此次,若司機不主動說話或我不主動問話,我們就無法了解完整。因此,雖說我們在此九天,但我對肯亞的歷史、文化,仍不甚了解。

此次我們台灣的領隊是我參加國外旅遊團中表現最差的。身為領隊應有一定的責任,事事思考要細膩,對於行程一定要詳加確認,旅行中發生的任何大小事一定要處理。然而我們的領隊並非如此,他常對自己角色不清楚,很多事情常在狀況外。對行程細節不了解,聯絡事情也常需要團員提醒,但他吃飯、睡覺常跑第一,有一次還睡過頭,要陳建宏同學去叫醒,實在不像一個領隊應有的表現。謝文祥主任的簽證事件,身為一個領隊應挺身而出,立即溝通,而非讓團員在當下,不知所措。

東非大地塹及赤道
從奈洛比出城至納古魯湖國家公園總經過東非大地塹(Great Rift Valley),這也是從太空中唯一看到非洲的地景,長9,600公里,寬30-50公里,由約旦河谷地,經死海、紅海,穿過非洲,經衣索比亞、肯亞、烏干達、盧安達、馬拉威至莫三鼻克海峽,這廣大的草原及裂谷中,有鹽水湖及淡水湖孕育著許多動植物。我們從山上看片段的東非大地塹,綠草如茵的大草原,很難讓我想像此為一個大裂谷。路經赤道線,並沒有太特殊的地景,只掛了一個牌子,寫著這裡是赤道。一位肯亞年青人以水流旋轉的方向來區別南北半球的差異,若往北半球,水是順時間流向;往南半球,水是逆時間流向;若近赤道時,水沒有流向,而吳醫師的GPS竟然也是停在0的位置。這種”神奇”的展示水流向,也替這年青人賣掉不少張的”赤道證書”。在肯亞,由於有赤道經過,劃分南北半球,因此很多動物雖有相同的屬,但種並不相同,有趣的是,就像台灣的白頭鶲及烏頭鶲一樣,兩者並不相互跨越。

雖然在奈洛比市區我們沒有住幾天,但過程中看到許多新鮮事,為我人生的旅程增長了許多見聞。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三日

參觀馬賽馬拉部落

參觀馬賽馬拉部落是了解此地人文及風俗最直接的方式之一,紅色披風及大耳垂是我對馬賽人最深刻的印象。就像在台灣參觀原住民部落一樣,馬賽人的衣著鮮豔、載歌載舞、熱情歡呼及販賣手工藝品,這種迎向觀光客的做法可能是舉世皆然。但在昏暗的室內場所,私下兜售屬違禁品的”獅牙項鍊”,卻是各國少見。

馬賽馬拉人是肯亞42族中,人數最少的一族,但居住面積廣大,主要在肯亞南部及坦尚尼亞北部的交界,以遊牧為生。目前他們仍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生活,雖然有學校,但有些小孩並不接受教育;生病時有些也並不接受醫療照護,一切與自然為伍,尊重各種生命。男男女女及小孩大多數是光頭或短髮,但有少部分的男士,留著過肩的長髮。鮮艷的衣著,加上許多項鍊及裝飾物,每一位腳上都穿著動物皮革做的拖鞋。紅色有格子的披風及披肩是他們族人穿著的特色,紅色代表溝通及具有保護的功能。我對於部分馬賽人的大耳垂感到相當好奇,據說他們有許多男女在小時會穿耳洞,再以樹枝或木棍撐大孔洞,耳廓中間空洞有些如拳頭般大小,耳輪可以軟化,平時可以收捲起來,要展示時,可以放下來。

馬賽人採一夫多妻制,若男人有能力,可以擁有十個太太。第一位受父母指定,第二位開始則由第一位太太來找。我們參訪一處馬賽馬拉部落,位在國家公園的外圍,抵達時由村長的兒子當導覽員。此部落有200位居民,來自20個家庭,有趣的是這些家庭成員都是同一祖父的後代,祖父112歲,六年前往生,共取六個太太。導覽員的父親目前是77歲,有27位小孩(19位男及8位女)。男性15歲割包皮,並要用馬賽人的刀與矛去殺死一頭獅子,才完成成年禮。不知這種成年禮如今是否仍維持?

馬賽馬拉人部落的外圍是由樹枝圍成,以防止動物入侵。中央以木頭、牛糞、泥土塊及茅草搭建成小屋,由女人以三個月時間完成;男性則以三週時間完成儲藏物的建築。每個家庭各有一間小屋及入門口,房子的入門處矮小,內部空間也狹窄,我們有機會進入導覽員的住屋,屋內的中央空間做為燒材火的廚房兼吃飯場所,右為約一坪大的父母房,左為小孩房,席地而睡,父母房有以牛皮製作的床墊。馬賽人不吃綠色蔬菜,只生飲動物血、奶及牛羊肉類為主要食物。此地並無水電,完全以鑽木取火的方式生火。夜晚,所有飼養動物被趕到部落中央廣場,以防止其牠猛禽之攻擊。整個居住的環境品質差,小孩子留著鼻涕,天真無邪的臉,雖然相當可愛,但臉上停了許多蒼蠅,有點噁心,與我兩年前到不丹所看到的小孩截然不同。

部落旁有一座馬賽人的小學,目前有520位學生及12位老師,教授六門課,包括數學、英文、科學、社會及宗教。有些學生每天須走山路一小時才能抵達學校。校內有幾間教室,室內有課桌椅及黑板,並無他物,有趣的是教室內放置許多裝水容器,學生下課後,盛水回家。操場空蕩蕩的,並無遊樂設施及運動器材,這與目前台灣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學簡直無法相比,很難想像在如此克難環境下,到底有多少人能完成學業。在保護區內,我們看到許多馬賽小孩,一有觀光客乘車經過,就伸手要東西,而我們的團員竟然有人由車內拋出糖果給車外的馬賽小孩。我們的司機對此事很不以為然,他認為第一危險,第二會養成這些小孩根本不想上學,只需向觀光客伸手要東西即可過日子。

參觀馬賽馬拉部落給大家的感覺並不是很好,整個行程草率,很多人認為有受騙之感。參觀部落,觀光客每一位須先付入門票美金20元,雖然馬賽人以舞蹈歡迎我們,並邀大家共舞拍照等。之後,分小組並分別由族人帶入各個屋內參觀,我與章智及建宏被帶入導覽員的家,昏暗的室內,一時眼睛並不能適應。屋內中央有柴火在燃燒,雖有小的通風口,但空氣並不是很好。我們坐在父母房的床緣,導覽員主要並不是在講解生活習俗,而是在推銷”獅子牙齒”項鍊,我們並沒有被他們說服而離開。走出屋外至中央廣場,十幾個攤位圍繞成一個圓形圈子,依舊在推銷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每個攤位所賣的物品類似,但價格昂貴,有敲竹槓之嫌。此外,參觀小學,老師的講解不到五分鐘,其最後目的還是在要求觀光客捐款幫助學校充實設備,實在不可思議。我擔心這種對待觀光客的方式,未來若經由媒體宣傳,可能會嚇跑許多人,而肯亞的司機兼導遊難道不知道嗎?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十八日

註:肯亞的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的不同點在於,保護區可以有居民居住及飼養動物,但不允許打獵;而國家公園內就無居民居住及飼養動物。

野生動物的天堂:馬賽馬拉國家公園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isa Mara National Park)位在海拔1400-1800公尺的草原區,面積1,794平方公里,由高原芒草、林地和河岸森林所組成。創立於1961年,是世界上少數幾處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擁有相當多珍貴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我們在四天三夜的停留中,除看到不同種類的羚羊在草原覓食外,成群的斑馬(Common Zebra)、馬賽長頸鹿(Masai Giraffe)、非洲大象(African Elephant)、非洲水牛(African Buffalo)及疣豬(Warthog)也到處可見;河馬在溪流中潛水探頭呼氣的景象;獵豹(Cheetah)追趕羚羊的畫面以及特殊又鮮豔的鳥種,在在讓人印象深刻。

由Nakuru經由Lake Naivasha至Maisa Mara約340公里,就像台北至高雄的距離。路途中,我們只稍作停留,但仍花五個半小時才抵達Masai Mara Sopa Lodge。整個路況,在前半段路雖稱是所謂的”高速公路”,但限速80公里,只一個線道,遇大貨車或慢速車在前,超車不易,路面又有坑洞,行駛並沒想像中的快;後段路的路況奇差無比,坑坑洞洞石頭路及泥土路,整段路顛簸,灰沙走石,塵土飛揚,對會暈車的朋友來說,必然是一段辛苦的旅程。路經Rift valley及廣大的Transmile zone保護區,一大片廣大的草原,路兩旁有大群牛羚(Wildebeest)、斑馬及幾十隻馬賽長頸鹿,司機允許我們在馬賽馬拉保護區內下車拍照,但這若在國家公園內將不被允許。據司機所述,每年七月底至八月初在肯亞南邊坦尚尼亞(Tanzania)的水草枯竭時,幾百萬頭的牛羚和斑馬會往北越過邊境來到肯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尋找食物及水源,當動物大遷移時,草原內滿滿動物的盛況,有時連車要通過都相當困難。

這幾天在國家公園,我們共有四次乘坐四輪傳動車進行”Game drive”,分別是清晨六點半及下午四點,希望能有所斬獲。選擇這時間是因為,餓了整晚或整天的動物可能在清晨或日落前出來覓食,特別是獅子、獵豹及花豹,這是我們來此國家公園的主要目的。在廣大的草原中要找到猛獸,每個司機得各憑本事,走自己的路線,一經發現有特殊猛獸時,就會透過無線電相互聯絡。前三次出遊,我們大多繞著相同路線找尋各種動物,在廣大的草原中,一眼望過去,以成群的羚羊類動物及斑馬居多。剛開始我們還分辨不出牛羚(Wildebeest)、科氏狷羚(Hartebeest)、黑面狷羚(Topi)、湯氏瞪羚(Thomson’s Gazelle 身軀有黑色條紋)、葛氏瞪羚(Grant’s Gazelle 體型稍大)、科氏犬羚(Kirk’s Dik-Dik體型嬌小)、巨羚(Eland)及Impana,但到最後一天要離開時,同行者每位都能很輕易的區別出不同的羚羊。其中黑面狷羚(Topi)和科氏狷羚(Hartebeest)由於兩者體型相似,因此又有表兄弟之稱。司機解釋,區別在於黑面狷羚的兩隻角是直接由頭部長出,但科氏狷羚則由中間分枝後再形成兩個角。此外,成群的馬賽長頸鹿及非洲水牛,超過百隻的大象群(幼象在吸奶)及少數的鴕鳥(Common Ostrich一公三母)也都在前三次的出遊中看到。由於我對賞鳥的愛好,因此遇到或看到漂亮鳥種時,司機總會停下來讓我們拍照及觀察,沿途看到在台灣從沒看過的非洲鵟(Augur Buzzard)、彩輝椋鳥(Splendid Glossy Starling)、榔頭鸛(Hamerkop)、皺臉禿鷹(Lappet-faced Vulture)、紅頸鷓鴣(Red-necked Spurfowl)、環景直嘴太陽鳥(Collared Sunbird), 綠花蜜鳥(Olive Sunbird)、紅臉地犀鳥 (Southern Ground Hornbill)、冠頂鶴(二隻Grey Crowned Crane)及珠雞(一群Helmeted Guineafowl)。這幾次所繞的國家公園是以草原為主,有少許的灌木叢及喬木,在廣大的草原中偶而有香腸樹(Sausage tree)出現。司機說,香腸樹的果實(像香腸垂掛下來)加蜂蜜,發酵九天後是很好喝的啤酒飲料。

前三次出遊,所有車輛找遍獅子可能藏匿的處所,但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大家有點失望。第四次出遊也是最後的一次狩獵之旅,早上有近五小時的時間,在大家商討後,決定走不同的路線來找尋獅子。往Fig Tree Camp途中,我們經過成群的非洲大象棲地以及看到成群的非洲水牛(300-400頭)。最讓大家高興,也讓司機鬆一口氣的是,我們終於看到兩隻母獅子在樹下乘涼;回程中,也在芒草中看到一隻公獅。這又高又長的芒草,絕對適宜各種動物躲藏。若這些動物不出來散心,我們想在廣大的草原中尋找,真會是難上加難。這些高長的芒草,可做為大遷移時各種草食動物之糧食,當車經過此地區時,有多隻蚱蜢飛入車內。此外,有多隻河馬藏匿在河流中,若牠不探頭呼氣,其實我們也看不到。我們另外還觀察到有趣的疣豬(7隻)、紫胸佛法僧(Lilac Breast Roller)、黑猴肉垂麥雞(African Wattled Plover)、灰頸鴇(Kori Bustard 6隻)及非洲壽帶鳥(African Paradise Flycatcher)。

獵豹(Cheetah)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每小時可跑120公里,常為獅子及花豹的獵物,因此數量相當稀少。我們第一次出遊時就看到獵豹臥在灌木樹叢下,當日回程時,也有看到獵豹起身走動的樣式,本以為牠會快步起跑,但我們還是落空。司機為了讓我們能更清楚看到獵豹,將車闖入草原內,讓我們能近距離觀察獵豹,我們也因此學會從其身上斑點及臉頰黑線來區分獵豹與花豹之差異。此外,獵豹尾巴羽毛的黑色紋路也可以用來區別不同種的獵豹。第二、三次出遊,我們都沒看到獵豹之蹤跡。但第四次早上出遊時,看到多隻獵豹準備獵食,有一次看到獵豹的猶豫,讓兩隻落單的湯氏瞪羚(Thomson’s Gazelle),幸運的逃過一劫。

國家公園共有五間山林小屋(Lodge)及許多的露營區,我們住在Masai Mara Sopa Lodge,位於海拔2,104公尺,在赤道線南方206公里,屬於較大的旅舍,有一百個房間可容納200人。旅舍備有西式餐廳、酒吧台、大客廳及游泳池,有許多白人在泳池旁做日光浴。房間乾淨,有用電的時間管制,室內掛有蚊帳,然蚊蟲並沒有想像中的多。這幾天的三餐都在旅舍食用,餐餐西式有點膩,最後一天竟然有人吃起台灣所帶來的泡麵。住在旅舍內是相當安全的,此地的警衛及服務人員主要是雇用馬賽人為主,他們到處巡邏,觀光客只能在旅舍的範圍內自由走動,不能走出旅舍外,以防發生危險。夜晚十點在滿天星斗及漂亮的銀河中,旅舍有安排觀光客看斑點鬣狗(Spotted Hyaena)出來覓食,透過微亮的燈光,當工作人員將肉類倒入盛裝食物的槽溝時,瞬間十幾隻斑點鬣狗群起搶食,令人有點不寒而慄,沒幾分鐘食物一空,這些鬣狗又消失在叢林中。

整個國家公園腹地甚廣,看地圖我們繞了不到園區的1/4。由於此國家公園的動植物生態豐富,雖然我們已學到不少野生動植物的知識,但我相信我們沒看到的仍相當多。由於本次行程中,我們安排四天三夜在此國家公園,若規畫得宜,每晚在公園內不同之旅舍用餐或住宿,相信對於整個國家公園的地形地貌及動植物生態,會更有收穫。對我們而言,住在此地最大的不便莫過於無網路,甚至連手機在許多地點也不通,造成許多團員的困擾。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十五日

紅鶴的天堂--納古魯湖國家公園

納古魯湖國家公園(Lake Nakuru National Park)位於海拔1,759公尺,面積188平方公里,有廣大的湖泊及草原,是一座鹹水湖,湖寬65公里是隨大地塹而形成,以紅鶴(紅鸛Lesser Flamingo)的群聚聞名於世,此地也是肯亞白犀牛的自然保護區。雖然我們只看到零星幾隻的白犀牛,但壯觀的紅鶴群聚在湖邊、白鵜鶘在空中的分列式、狒狒(Olive Baboon)驅趕異族的招式、酷酷的花豹及獅子、恩愛一對的羅氏長頸鹿(Rothschild’s Giraffe)及數也數不清的漂亮鳥種,是此國家公園對我最大的吸引力。

當日一早離開奈洛比市中心後,直駛納古魯湖國家公園。途中雖有短暫停留,路經東非大地塹,抵達時已近中午用餐時間。下午,狩獵車沿著山徑小路,一路坑坑洞洞的泥土路,兩旁種植許多Yellow Fever Awcacia樹,也看到一些椋鳥如高山栗翅椋鳥(Waller’s Starling)、藍耳輝椋鳥(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希氏麗椋鳥(Hildebrandt’s Starling)、藍肩鴝(Blue-shouldered Robin Chat)、白眉林鴝(White-Browed Robin Chat)在林間跳躍。有趣的是,我們看到狒狒家族在路邊驅趕落單異族的場面。狒狒有領域性,當自己區域有外來者入侵時,整個家族包括小狒狒也參與驅趕行動,逼得異族狒狒狼狽而逃。

進入空曠的草原區,看到數百隻白鵜鶘 (Great White Pelican)在空中表演分列式,有些白鵜鶘甚至低空在我們的頭頂上掠過,這與幾年前在金門看鸕鶿在空中列隊成一直線,以及數以萬隻的黑腹燕鷗在落日餘暉回北門井仔腳的場面完全不同。湖畔上停留著密密麻麻的紅鶴,偶而看到一群紅鶴飛起的場面,實在壯觀。據司機說每年2月紅鶴會往南飛至肯亞及坦尚尼亞邊界繁殖,停留3-4個月後,於六月底、七月初再回納古魯湖棲息,最多時有一百多萬隻,可以想像納古魯湖一定含有豐富的食物資源,才能吸引眾多紅鶴在此居留。鄰近的Lake Elementaita也有部分紅鶴會停留,當日我們路經此地,也看到好幾群的紅鶴在此。

沿著草原區,好幾群的非洲水牛(African Buffalo)在濕地上吃草,背上的紅嘴非洲牛椋鳥 (Red-Billed Oxpecker)正清除水牛身上的寄生蟲。一大群的湯氏瞪羚(Thomson’s Gazelle)、葛氏瞪羚(Grant’s Gazelle)、巨羚(Eland)、非洲大羚羊(Waterbuck)及Impana 與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相像,只是數量沒有馬賽馬拉的多。雖然此地也是肯亞白犀牛(Rhinoceros)的自然保護區,但當日我們只見零星幾隻。犀牛的體積和重量龐大,聽覺和嗅覺相當敏銳但視力差。在非洲雖有白犀牛與黑犀牛之分,但牠們皮膚的顏色都是灰黑色,因此只能以嘴巴的寬度來分辨,不能用黑白。

靠近森林區有一些稍微高大的喬木,20幾隻羅氏長頸鹿(Rothschild’s Giraffe)聚在一起,但有兩隻靠近湖邊獨處,樣子相當親密,始終無移動跡象。由於長頸鹿沒聲帶,因此相當安靜,但牠們可以透過肢體動作及表情做溝通。有幾隻長頸鹿在我們的車陣中走進走出,完全無視我們的存在。一隻斑點鬣狗(Spotted Hyaena)沿著湖邊走,被眼尖的盧章智醫師發現,司機說斑點鬣狗有時為了抓紅鶴而落入湖中。魚鷹 (非洲海鵰 Fish Eagle)站立在湖旁,注視著湖內的一舉一動,這很不像我只能從樹梢上見到的魚鷹。

花豹 (Leopard)及獅子(African Lion)是此國家公園較難發現的動物,大約10-20隻左右。由於此地區範圍有限,這兩種動物皆屬肉食性動物,若數量太大會對園區內其他動物造成威脅,因此這兩種動物只能保持一定的數量,若有增加就移往他處以維持生態的平衡。花豹生性害羞,常躲在樹下不易察覺,因此有許多觀光客來此來幾次也沒看到,我們很幸運看到花豹躺在倒落的樹幹上,透過望眼鏡看到牠身上紋路的線條美! 由於我們的司機對此國家公園的路況熟悉,快速的駛往不同區域,找到躺在高大喬木的兩隻母獅,樹枝上一前一後,一隻偶而會伸伸懶腰亮相,另一隻則至我們離開時,仍趴著不動。

由於此地有湖泊及草原,整個生態極為豐富,因此鳥的種類繁多,很多在台灣常見鳥種如大中小白鷺、牛背鷺、蒼鷺、斑鳩、麻雀、高翹鴴及鷸鴴科在此地也都可以看到。但也發現很多在台灣從未見過的鳥種,如埃及鵝(Egyptian Goose)、鐵匠鴴(Black Smith Plover)、榔頭鸛(Hamerkop)、紅頭扇尾鶯(Red-Pate Cisticola)。此外,我也看到黑面琵鷺的親戚:非洲琵鷺(African Spoonbill),牠與黑面琵鷺最大的不同在於臉及腳的顏色為紅色,其餘大都相同。

納古魯湖國家公園共有三個旅舍,我們居住在較好的Sarova Lion Hill Lodge。旅舍經營者相當用心,入門時立即遞毛巾及果汁飲料一杯給每位旅客,庭院整理的相當優雅。我第一次看到有幾十個鳥巢同時倒掛在樹枝上,相當壯觀。不知這些鳥巢是否同一時間在育雛或是以前所留下。能看到灰背織雀(Dark-backed Weaver) 及黃腹織雀(Baglafecht Weaver)進進出出的巢中餵雛鳥,感覺相當窩心。由於蚊蟲多,庭院中有許多鳥在園區內吃蟲,短暫的時間內我看到斑鳩(Lemon Dove)、藍肩鴝、白眉林鴝、Sooty Chat、高山栗翅椋鳥、藍耳輝椋鳥及希氏麗椋鳥。旅舍的房間皆為獨立的小木屋,內有蚊帳及電蚊香設施,另備有手電筒,傍晚,工作人員會入內,並將蚊帳掛妥。房外備有小陽台,可坐立於此欣賞庭院,但由於蚊蟲多,我們並未久坐。

總之,納古魯湖國家公園有它獨特的生態環境,有湖泊、有草原,許多的鳥種及哺乳類動物群都可在此地見到。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同一時間內有超過百萬隻的紅鶴,在此湖泊棲息。我好奇的是,湖水是否會被這些紅鶴的排泄物所汙染呢? 還是湖水內的其他生物,也靠著這些排泄物來維持一定的食物鏈呢?也許我的憂慮是多餘的,因為多年來,紅鶴不是年復一年的回來嗎?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二十日

奈瓦夏湖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有機會坐著小船,看著群鳥飛起,河道水生植物的葉面上有鳥巢,巢中有蛋,這與我在南投日月潭、台南四草鹽水溪及七股潟湖,坐船賞生態的感覺完全不同。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能如此的靠近河馬(Hippopotamus),魚鷹(非洲海鵰African Fish Eagle)在樹梢往湖中俯衝而下,速度之快及精準的抓魚技術,令人難以相信。半月島的湖畔,有相當多的斑馬、長頸鹿及羚羊,這些美麗的景觀也難怪很多部電影都會選擇來此拍攝—這就是奈瓦夏湖(Lake Naivasha)的魅力,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奈瓦夏湖位於海拔1,884公尺,是在東非大地塹(Great Rift Valley)中的一座淡水湖,面積1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六公尺,其周圍有64平方公里的沼澤,是河馬和多種鳥類的棲息地。湖的面積會因雨量不同而有不同。我們住的旅舍,原有一處遊湖的登船處,也因乾旱長滿雜草,縮小湖的面積後而更改上船地點。七人座的小船順著河道在長滿水生植物的湖中緩緩開出,透過船夫兼解說員的解釋,我們看到許多的休氏銀鷗(Heuglin’s Gull)在湖內飛翔,幾隻非洲琵鷺(African Spoonbill)、黑頭鷺(Black-headed Heron)、蒼鷺(Grey Heron)、夜鷺(Black-crowned Night Heron)、普通鸕鶿(Great Cormorant)、鐵匠鴴(Blacksmith Plover)、大中小白鷺、小鸊鷉(Little Grebe)、白冠雞(Red-knobbed Coot)及一些雁鴨因船的靠近而飛離。挺挺而立的水生植物、燈心草、水蠟燭及南台灣常見的布袋蓮紫色花也在此見到,這也是我第一次坐著船,穿梭在佈滿水生植物的河道中看許多海鷗的巢及蛋,而成群的白色帆船,在藍天白雲襯托下也格外漂亮。

最讓大家興奮的是我們可以在非常近的距離內,看到二大群河馬在湖中潛水及探頭呼氣,也看到有少數幾隻河馬朝我們船的方向游來,船夫迅速將船駛離。在不同的位置,也看到河馬牠龐大的身軀在岸上吃草的景象。數百隻的白鵜鶘(Great White Pelican)停在湖面上相當壯觀,而斑翡翠(Pied Kingfisher)及褐頭翡翠(Brown-hooded Kingfisher)也在枝頭上等候魚兒上鉤。船夫吹口哨誘魚鷹的功力令人叫絕,魚鷹從岸邊樹稍上直飛而下,精準的以爪抓魚,這好像是馬戲團的表演似的。從船上看到半月島湖畔的長頸鹿、斑馬、非洲水牛及非洲大羚羊。我們有機會上岸稍做停留,這是拍攝”遠離非洲”電影的草原現場,草原中到處都是動物的糞便,看著水羚、沼羚 (Reedbuck)、叢羚(身上有白斑點Bushbuck)、巨鈴(Eland)、牛羚、長頸鹿、斑馬及非洲水牛在這寬廣的草原中自由自在的吃草,這真是動物世界的天堂。

雖然我們遊湖乘船的感覺相當良好,船夫也配合大家的需求,因此下船時,盧章智醫師也額外給船夫小費,大家皆大歡喜。但此船家(非我們住宿旅舍所經營)給我們的感覺好像是在一處設施並不完備的場所營業。我們14人每位都穿上救生衣,分乘兩艘小船,當我們的船駛離後,看到另一艘船仍在原地,據同仁說船的馬達壞掉,船夫跳入湖內推船,實在離譜。遊湖中,我們有經過幾處設施較為完善的碼頭,我們推測旅行業者為了省錢因素,找一家便宜船家做遊湖,慶幸我們都平安上岸。

Naivasha Sopa Resort 是相當大的渡假中心,有寬廣的庭院,高大的仙人掌樹,這與我所想像中的仙人掌環境,截然不同。庭院內有許多黑白猴及不同種的猴在樹枝及屋頂上到處跳躍。此外,華麗椋鳥(Superb Starling)、斯氏狹尾椋鳥(Stuhlmann’s Starling)及斑鼠鳥(Speckled Mousebird)相當艷麗,在庭院中到處可見。每棟小木屋皆有前後庭院,木屋內的設備齊全,具有相當寬廣的空間,後院像一整座森林,坐在起居室內可以看到後院的動植物。晚上在警衛的帶領下,非洲大羚羊(Waterbuck)在後院出現,以及河馬從湖中上岸至庭院吃草,真是難得一見的景象。清晨,我們也在警衛的帶領下走至湖邊,沿途可以看到河馬吃草過後的痕跡。靜靜的湖面上,看到整群白鵜鶘於湖畔休息,欣賞太陽剛升起的天空,但斑馬及非洲大羚羊早已群聚在園區內吃草。非洲大羚羊的角相當長、紋路也深,相當漂亮。庭院中,騾子的叫聲特別響亮,而河馬早已回到湖中。由於園區相當大,我在晚上回房時,差點走錯路,還好此地有相當多的警衛在巡邏,並有護送回房的服務,以保障房客的安全,照顧很周到。

總之,在奈瓦夏湖不到一天的時間內,我們確實發現它特有的魅力,一個淡水湖加上半月島,孕育著這麼多的鳥類及大小動物,半月島的長頸鹿、漂亮的斑馬群及不同種類的羚羊,在青青草原上漫步吃草,這情境令人回味無窮。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十七日

叢林中的樹屋:阿布岱爾國家公園

能坐在叢林中的旅舍欣賞野生動物是很多人一生的夢想,這夢想我在肯亞的第一天就實現;非洲大象(African Elephant)及非洲水牛(African Buffalo)就出現在面前,這是我從來沒有的經驗。午餐時,看著外面非洲大羚羊(Defassa Waterbuck)及非洲羚羊(Bushbuck)、埃及鵝(Egyptian Goose)及彩鹮(Glossy Ibis)在水塘旁吃草及戲水,這就是阿布岱爾國家公園的旅舍(Mountain Lodge)送給外來旅人的見面禮。

從香港經曼谷飛抵奈洛比是清晨六點多,但當我們辦完入境手續,離開機場已九點。我們於奈洛比市中心Hilton飯店用完早餐後,一行14人分乘三部車,開始生平第一次的狩獵之旅(Safari)。離開奈洛比後,直駛阿布岱爾國家公園(Aberdares National Park)動物保護區,它位於奈洛比北方160公里。此山區也有總理的行館,過去英國侯爵也常來此狩獵。天氣晴朗時,此處可看到非州第一高峰吉立馬札羅山。我們於下午一點半抵達保護區內的山中旅舍(The Mountain Lodge, managed by Serena Hotels),位於海拔2,195公尺的原始林中。旅舍由木頭搭建,小巧精緻,外表的深綠色木頭建材與環境相稱,因此與其說這是旅舍,不如說是叢林中的大型樹屋,樹屋後有個小水塘,是許多動物聚集的場所。

由旅舍停車場至入口處,就有幾隻Bush squirrel跑來跑去。進入室內映入眼簾的是玻璃觀景窗,我們可以近距離的坐在椅上觀賞非洲大羚羊及非洲羚羊吃草,而埃及鵝及彩鹮在水塘中戲水,埃及鵝的叫聲永遠是那麼響亮。一群斑鳩、紅鳩在水塘中吃蟲,白鶺鴒(Pied Wagtail)及灰鶺鴒在空中不停的飛舞著,每個人迫不及待的取出相機。旅舍的每一層樓皆有精心設計的觀景台,可以看到水塘。房間也有小陽台,可以坐著觀察野生動物。夜晚,旅舍溫和的燈光讓所有人能隨時觀察動物的行為。房間的空間窄小及隔音效果差是缺點,但來此地的觀光客都不以為意。猴子(Sykes’ Monkey)在窗外跳進跳出,午餐時,猴子入內偷取麵包也屢見不鮮。

傍晚及清晨是各種動物覓食的最好時間,我們坐在房間外的小陽台或二樓屋外觀景台,看到非洲大羚羊先進場覓食,之後,看到12隻非洲水牛依序進場,讓人驚奇動物世界的井然有序,比起市中心混亂的交通,實在與人類文明成為極大的對比。有多隻Yellow-billed Oxpecker (非洲牛椋鳥)在非洲水牛身上吃蟲,水牛也不以為意,當非洲水牛離開後,緊接著是非洲大象進場;看著兩群20隻由母象領軍帶著小象魚貫入場的情景,更讓我雀躍不已。看到她們在喝水、吃東西以及與大石頭磨擦止癢的清晰畫面,真令人覺得無比奇妙。無怪乎下午我們在原始林中行走時,看到許多大樹,在不同高度上會有一節特別光亮,這是因大象磨擦所致,而樹皮光亮的高度可以用於判斷何種年齡的大象所致。傍晚,旅舍員工在屋外的竹架上置放著肉類,以吸引肉食動物光臨。我們在微弱的燈光下看到大斑樸(Large spotted genet)或小斑樸(Small Spotted Genet)在啃食肉塊,但隔日清晨當我再看時,肉塊早已不見。據警衛說,晚上鬣狗(Hyaena)有出現在水塘邊,只是我們沒人看到。

下午三點整,一行七人加上其他外籍人士共13人,參加旅舍所舉辦的叢林導覽活動。行前每位參加者須換上雨鞋,穿上雨衣,走入原始林中。有三位當地人陪我們入叢林,一位持槍於前警戒、一位解說、一位押後保護我們的安全。我們沿著大象所走的路徑前進,行進中,我們並沒遭遇到或看到真正的大型動物,沿途解說員在已設定好的定點展示動物骨骼來教我們如何區別不同動物,並解說植物生態及當地常用之草藥。沿途中有觀察到非洲大象、非洲水牛及非洲大羚羊剛走過之腳印及新鮮糞便。我們有為一隻黑白疣猴(Abyssinian black and white Colobus)大張旗鼓的找尋,解說員解釋此種猴子在此地稀少,相當珍貴,但沒想到隔天我們住在Lake Naivasha Sopa Resort時,旅舍的入口處到處都可以看到。在原始林約走一小時後,在一處空曠地享用下午茶,一行人坐立於由樹頭所做成的桌椅,享用咖啡、奶茶及蛋糕。咖啡杯盤仍相當講究,非紙杯或塑膠杯,而是使用傳統的瓷杯,由專人背負至此。整個叢林導覽行程單純,並無太多的驚奇,而每位需付30美金的導覽費用,我認為不很值得。

總之,在非洲的第一晚,能住在樹屋觀看野生動物自由自在的覓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這一片原始林原是屬於動物的,人類是侵略者,還好肯亞政府能在英國殖民政府離開後,繼續強力保護此自然區域,而吸引世人願意付出昂貴代價前來欣賞,倒是值得我們國人學習。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十六日

肯亞之旅

雖然很多野生動物可以在世界著名的動物園或國家地理頻道上看到,但能在大自然的草原或水塘中,親眼看到成群動物悠遊自在的吃草、喝水及奔馳卻是難能可貴的。此次藉著國際會議的機會來肯亞奈洛比,並在阿布岱爾國家公園(Aberdares National Park)叢林中的旅館,看成群非洲水牛(African Buffalo)及非洲大象(African Elephant)到水塘邊喝水及對石頭磨皮止癢;在奈瓦夏湖(Lake Naivasha)坐小船看河馬在湖內戲水;到拍攝”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電影的現場,近距離的觀看動物悠閒的走動;在納古魯國家公園(Nakuru National Park)看數以萬隻的紅鶴(Flamingo)在湖邊玩耍、飛翔,以及數百隻白鵜鶘(Great White Pelican)在空中表演分列式;馬賽人的大耳垂及紅色披風,成群的牛羚、斑馬、大象及馬賽長頸鹿在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isa Mara National Park)漫步,也看到獵豹(Cheetah)追逐湯氏瞪羚(Thomson’s Gazelle)的情景…,這些令人嘖嘖稱奇的經驗,若非親眼目睹,實在很難令人相信,也更難用言語來表達。

過去從電影以及電視廣告對非洲城市的印象,不外貧窮、落後、髒與亂。奈洛比的市中心,並無特別高的大樓,人潮擁擠,行人過馬路如虎口,放黑煙的烏賊車造成空氣汙染嚴重,沙丁魚似的公車及闖紅燈的車輛到處可見。雖然有人稱這都市亂中有序,但我們還是看到有汽車擦撞的事件發生。

想像中的世界醫檢會議,應該是非常有組織,有制度的會議,而且此國際會議已舉辦28屆。但實際與想像差一大截;從提會議摘要到接受函的通知,一波多折,整個會議的壁報數也是我所參加過最低的,只有55篇而台灣竟有14篇,如此國際會議,令人驚訝!

以下幾篇短文,我分別描述在幾處國家公園、奈洛比城市及國際會議的所見所聞,是我個人初訪肯亞的心得。每個參加的團員所看到未必相同,很多事物的描述,皆由司機或導覽員所述,我並未進一步查證。因此,這些文章只是個人的旅行紀錄。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十五日

全家遊台東

為了滿足啟綺要全家一起至台東遊玩的心願,特別安排啟聞可以回台南的時間(7/10-7/12)去。我們很早就預訂民宿,安排好行程,雖然濕盟同時間也有活動,我們還是割捨,因為孩子進入大學到外地唸書,能全家一起出遊機會越來越難得。過去每次出外行程,我總是安排緊湊,但此次完全是帶著放空的心情出去。雖然只是走馬看花在台東境內遊玩,但看著兄妹兩人無話不談、吃海鮮、騎腳踏車、親友敘舊及探訪布農部落,也是一次經濟且難得的親子之旅。

出發前一晚,啟聞才從台北搭夜車,回到台南已凌晨三點半,稍做休息後,我們於09:20離開家。由國一接國道88,轉國三至南州後,沿新埤至水底寮,再由楓港接台九線,抵尚武已過午時。我們在尚武路邊的”太平洋鮮魚湯”用餐。此餐廳為美食團極力推薦的海鮮餐廳,炒小卷、大蝦(蒜、蔥)、三牙(煎魚兩尾)、海帶(涼拌)、炒海瓜子、紅甘(湯)及炒麵,六菜一湯共花費1450元。啟綺對每道菜都讚不絕口,但我覺得此地的衛生環境稍差,蒼蠅到處飛。

順著台九線由知本方向往市區行走,沿途有許多店家賣釋迦(Sugar apple),直抵台東姊姊(周清子 74歲)中興路四段的住家。此地過去是眷村,她於去年十月搬離學校宿舍後,一個人在此租平房小屋。屋內有些零亂,睡覺環境並不是那麼理想,狹小的客廳,鐵皮屋的廚房及浴室。我們抵達時約下午兩點左右,氣溫相當炎熱,室內只有一台老舊電扇在轉動。閒談中她提到,大潤發賣場本週有在販賣減價的水冷扇,我們了解她的需求後,在回民宿的路上,就直接去買來送送她。除台南的黑橋牌伴手禮外,晚上也帶她至更生路的天野日本料理餐廳食用定食。此次與四年前相比,她體態稍胖、氣色很好、健談,對於養生保健之道有自己的見解。對於姊姊的一生,我無從知曉全貌,但每次從父母的口中了解片段,顯然的,他們年輕時候的生活環境,並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單純。

我們選擇愛蜜麗庭園民宿,是因為民宿主人胡先生夫婦待人客氣,居住的環境佳、客廳寬廣、鄰近森林公園,又有腳踏車供應。此外,最重要是,五月中我來此時,在森林公園看到黃鸝在育雛,希望能再次看到黃鸝。當天下午三點我們抵達民宿,由於天氣炎熱,一家人坐在餐桌邊看書。我想民宿主人及其他住宿客人一定會很驚訝有這樣的一家。

清晨5:50全家騎著腳踏車至森林公園,沿途清風徐來相當涼爽,在森林公園內,我們並沒看到黃鸝的蹤影,順著步道騎至鷺鷥湖、育苗圃、蓮花池、琵琶湖、活水湖,公園內有許多晨跑的運動人士。構樹的紅色果實、木麻黃林、鳳凰木及海檬果的開花到處皆可看到。用早餐時,才看到其他住宿旅客紛紛下樓,顯然他們沒有呼吸到台東清晨的芬多精。此次近兩小時的騎車,雲月的體力似乎比上次好些。

離開民宿,沿著台九省道經卑南長達兩公里的綠色隧道(日據時代種植的茄苳樹,台九線368.5至370.5公里)、初鹿、鹿野、關山、池上至花蓮縣富里的六十石山觀賞金針花(Day-lily),花季應該在7-8月,可惜我們來的稍早,尚未見到開花,但從山頭涼亭看花東縱谷的景觀比起太麻里的金針山視野更佳,花季時,此地一定是人滿為患。羅山遊憩區內有泥火山及羅山瀑布,從遠處看有一條瀑布,看起來水量不少。池上的大坡池,是台灣少見的內陸天然濕地,有膠筏載客人划槳,但整個池人工化,相當可惜。中午於富里的農產品中心用便當,富里的米粒Q,啟綺稱讚不已。

由鹿野往龍田,經鹿平橋循指標於14:45抵布農部落(指標並不清楚,易迷路)。整個部落的格局與過去相比並無太大改變,但增加許多住宿空間,有彰基樓及河堤套房,部落還多了幾棟住宿房屋及可容納數百人的大餐廳。許多志工在此打掃,說著英文的外國年青人,不清楚是志工還是遊客。觀光客不少,遊覽車有多輛在停車場,住宿額滿,顯然布農部落的名氣早已打響。我們被安排住在河堤套房(新建),房間乾淨,但洗手間馬桶的位置顯然有問題,有提供無線網路,但上網也有問題。屋旁有山泉游泳池(開放時間16:00-19:00),可惜我們都沒帶泳衣,泳池旁有階梯(146階)可通往部落的布農咖啡屋。我們沒有欣賞原住民的歌舞秀及夜間節目,外頭悶熱的天氣,大家躲在冷氣房看書看電視。夜晚的雷雨聲,讓我有點擔心明天的路況。半夜,叫醒熟睡中的小孩起來觀賞世界足球的冠亞軍賽。原先規畫若南橫的路況暢通,將由南橫回來,可惜此段路仍不通。清晨用完早餐後,我們只好由原路回,路經里港至趙壽山的餛飩豬腳用餐,於14:15回抵台南。

啟綺自從英國回來後,完全變了一個人。有空閒時,她會想當志工,對人、對動物有慈悲心,會與我們一起參加大人的各種社交活動,常笑臉迎人,也不再偏食,實在難得。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對自己的課業也較有信心,特別是此次期末考竟然進入班上前五名,這是她過去從未有的表現,內人與我皆相當高興她今日的成果。啟聞過去對植物是相當排斥的,但沒想到此次聽到他告訴我,腎蕨的特徵及美人蕉的葉及花。顯然的,他對植物也開竅了,希望他對植物的熟練度能像鳥類一樣。此次,兩位小孩皆流鼻血,不知是夜晚熬夜睡眠時間不足,還是火氣太大,因此,在路上買了五瓶椰子水希望能消消火。

總之,此趟旅行雖沒有看到許多的花花草草及鳥類,但能全家聚在一起又放空,也是一次難得的旅程,希望未來能常有這樣的機會。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三日

註: 姊姊(周清子) 台東市中興路四段763巷63弄17號 089-383863

蘭嶼行

過去多年來內人一直想去蘭嶼,但每次籌劃時總有狀況發生,此次,在濕盟志工吳麗英老師積極的規劃及安排下,總算如願。每個人來蘭嶼的目的可能都不同,但吸引我們來此的是蘭嶼豐富的生態環境。在短時間內,我們能欣賞到海底的珊瑚及熱帶魚、叢林小徑中的巴丹綠繡眼、綬帶鳥、紅頭綠鳩、長尾鳩、珠光鳳蝶以及夜間的雅美鱗趾虎、蘭嶼角鴞、椰子蟹、竹節蟲、天牛及象鼻蟲,這些都是台灣島上較少或無法看到的物種。這一趟還有青青草原的落日、台東森林公園與黃鸝巧遇,而讓人留下難忘的回憶。

我們一行五人由濕盟志工李盈霖開著舒適的座車,一路順暢至台東,與濕盟彭仁君理事在台東大學見面,一同用晚餐並交換意見談家庭事務、濕盟的現況及未來方向。

隔天清晨五時半氣溫涼爽,大夥兒順著市區內的自行車道至台東市森林公園。公園占地300公頃,規劃相當完整,有湖泊、蝴蝶步道及苗圃。我們順著步道至鷺鷥湖,公園內有許多早起做運動的人士。令我們意外的是,公園內竟然能看到黃鸝在育雛,這種過去只能在穎達農場才能看到的稀有鳥種,在此地能近距離的看到,實在不可思議。晨七點半,太陽的威力已對我們造成不適,又有十點前抵機場搭機的壓力,因此暫時割捨公園內的琵琶湖及活水湖。

從台東豐年機場搭乘19人座的雙螺旋槳飛機至蘭嶼,在短短的25分鐘航程,除可以看到駕駛艙複雜的儀器設備外,從空中鳥瞰太平洋藍色的海水、綠島及蘭嶼的地形地貌,當飛機在蘭嶼上空時,沿海的奇形怪石、環島公路、村莊、紅頭山、港口及氣象站等,彷彿來到一處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而蘭嶼機場的建築外表像拼板舟的造型,白色外牆有雅美族的圖騰及國旗,色彩鮮豔頗具特色。

全長40公里的環島道路是每一位到蘭嶼必走的路線。蘭嶼有六個主要部落: 漁人部落、紅頭部落、椰油部落(行政中心) 、朗島部落、東清部落及野銀部落。我們由漁人部落出發經機場、紅頭山(海拔552公尺,島上最高的山)、饅頭山、開元港、紅頭岩、鱷魚岩至五孔洞。解說員該尚(手機0955054319) 慢條斯理的解說各景點,敘述蘭嶼人的文化及歷史,文物館前有展示屋說明傳統雅美族人如何順應自然環境,規劃完善的地下排水,如何躲避酷夏、颱風及東北季風。開元港是蘭嶼交通船的港口,港口旁有一超市及唯一的島上加油站,鄉公所及鄉民代表會也設於此。蘭嶼的動物也是自然放生養殖,山豬在部落的馬路上行走,不受干擾。沿途雖有山羊,但餐飲店的菜單並沒看到與羊肉有關之佳餚。晒飛魚在各部落到處可見,藍磯鶇(♀♂)於屋前屋後跳躍。站立在漁人村的漁港前,我們幸運的看到一群海豚出現,就像在花蓮乘坐賞鯨船看海豚一樣的美。

五孔洞為海蝕洞,岩壁上有清晰的珊瑚化石,五個洞口緊鄰形成,洞與洞之間部分可以互通,此地過去是雅美族人所忌諱的地方,如今已成為觀光勝地,也是基督教聚會的場所。在五孔洞時,濕盟志工江美玲老師被突如其來的落石擊中膝蓋,我們立即中止環島,回民宿包紮裹傷。隔天下午再經此地時,美玲有點擔心裹足不前,最後還好安全的騎過此危險的路段。

順著環島道路,海是那麼的藍,沿途奇形怪石林立,巨大岩石如玉女岩、雙獅岩、軍艦岩、情人洞、鋼盃岩、象鼻岩、龍頭岩及老人岩都以外形命名。東清部落有兩艘滿載飛魚的船在卸魚貨,讓我好奇的是,雅美人不用拼板舟捕飛魚,而是用有引擎的捕漁船來捕魚,他們已被漢人同化了嗎?

青青草原離漁人部落不遠,在蘭嶼南端最寬闊的一處草原,此地是觀星賞落日的好地方,草原上有許多野百合與山菊花。當我們抵達時,已有多人站立於懸崖上等待落日。草原的落日與我當年在金門當兵坐在碉堡上看夕陽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坐在珊瑚礁台地的草原上,旁有萬丈深淵的太平洋,在此欣賞落日餘暉,是我的第一次,而這感覺與在淡海的沙灘及七股的海堤上看夕陽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天晨,我們騎車往中橫公路(紅頭部落往野銀部落)賞鳥,路口處有整群的棕耳鵯,牠是蘭嶼島上的留鳥,與白頭翁及烏頭翁是同屬鵯科。讓我們高興的是沿途的巴丹綠繡眼、紅頭綠鳩及長尾鳩也在叢林的枝頭上被我們發現。順著路至蘭嶼氣象站,白色的建築物立於山頂上相當突出,野百合正含苞待放,黑銹麗天牛也在枝頭上被我們發現。藍天白雲及藍色清澈的太平洋格外美麗,清晨的微風,站在高處視野遼闊,鳥瞰蘭嶼的海岸線。當天下午,照著濕盟志工李榮祥的建議路線,很輕易的看到綬帶鳥(♀♂),回程的路上,我們也見到珠光鳳蝶在空中飛舞著,實在漂亮極了。

過去幾次來蘭嶼、綠島及澎湖時,總有好友邀請我參加浮潛,欣賞海底世界的美,但基於個人不識水性的理由,總婉拒,這次不知為什麼我想嘗試。在經驗豐富的解說員姆里塔(手機0937956416)的督導下,從穿衣、面鏡、防滑鞋、呼吸管及救生衣一一檢查,救生圈由繩子所串連,一群十人手抓住救生圈,眼睛看著海底世界,解說員拉著繩子控制整個方向的前進,他若發現有趣的物種,會用手指著特定的珊瑚及熱帶魚讓每位看,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小丑魚及像腦組織的珊瑚在海底下到處都是。這是我第一次嚐試,無從比較,但它的美是無庸置疑,無怪乎網路上的留言寫著”來蘭嶼不浮潛,就像入寶山空手而回”,我似乎也有同感。

夜間觀察仍由姆里塔當解說員,一大群人浩浩蕩蕩的跟著他的機車至中橫公路。憑著他對蘭嶼角鴞的認知以及模仿角鴞的叫聲,我們在電線杆上發現蘭嶼角鴞,透過手電筒的照射,兩顆明亮的眼睛對著我們這群入侵者,此時相機聲也不斷。除角鴞外、沿途的雅美鱗趾虎、斯文豪攀木蜥蜴、筒胸竹節蟲、青竹絲、台灣青銅金龜、石龍子、茄苳斑蛾、毛脛蝶燈蛾、避債蛾、光澤蝸牛、及各類的天牛及象鼻蟲,如: 蘭嶼縱條長鬚天牛、圓斑硬象鼻蟲、黑胸金翅天牛等,讓大家對夜晚的生態留下深刻的印象。原以為我們已結束今日的導覽,回家的路應往右,而解說員卻選擇往左至海邊,我心裡想著他不知又要找什麼?沒想到在他的引導下,我們在兩處洞穴看到不同大小的椰子蟹及寄居蟹。此外,我們再次的看到蘭嶼角鴞在電線杆上,而棋盤腳花也正開花。

登大天池是最後一天的行程,它是火山岩漿噴出的火山口,因雨水沖積形成的湖泊。大天池的四周有完整的熱帶雨林,生態資源豐富,我原本對它有很高的期待。當天由該尚當導覽員,上山路相當陡峭又滑,多處地點得四肢並用,加上天氣炎熱,雲月與我沒走完全程,因此我無法體會此地的生態資源,但盈霖、美玲及麗英皆走完全程,相信他們必定有許多收穫。

海波浪民宿是我們此次三天兩夜在蘭嶼的住處,位在紅頭村漁人43號,女主人馬嘎嘎(台中人,手機0912367911),先生為雅美人待人親切。民宿的房間數不多,室內乾淨設備簡單,客廳有隻寵物綠色大蜥蜴,會偷吃香蕉。比起美人魚民宿的早餐,海波浪民宿的早餐過於簡單,可以改進。馬嘎嘎的先生清晨釣到大土魠魚,回來在浴室處理後,就與族人共同分享。我們因此也有機會品嚐新鮮魚貨。此外,馬嘎嘎也讓我們品嚐了他們庫存的飛魚生魚片。

飲食衛生通常是到原住民部落或離島旅行時較令人擔心的,民宿主人推薦椰油村四季牛肉麵及機場路路風味小館,這些是當地人喜歡的餐廳。四季牛肉麵相當有名,每次進入用餐,總是人滿為患,當地人及觀光客讓餐廳坐無虛席。地瓜、芋頭、野菜、飛魚及鮮魚湯是此地飲食的特色,機場路路風味小館,位在航空站旁,也是以當地的海產、飛魚及野菜為主,因此我們的飲食都在這兩家餐館解決,事後也沒有人有胃腸不適的問題。

蘭嶼得天獨厚的環境,有很好的觀光資源,但雅美人對於是否將蘭嶼設為國家公園的看法分歧。美人魚民宿的主人姆里塔與他的弟弟該尚對於保護蘭嶼的生態環境相當用心,並支持國家公園的成立。但海波浪的主人擔心一旦國家公園的設立後,很多族人的傳統就不能做,因此堅決反對。

雖然多年前我來過蘭嶼多次,雅美人的丁字褲、漂亮的拼板舟、地瓜、芋頭、飛魚乾及傳統房舍,是腦海裡的印象,但今日的蘭嶼似乎有些改變,雖然環島道路依舊,晒飛魚乾在各村落都可見,但我們經過的村子,已沒有看到穿丁字褲的雅美人,拼板舟感覺也比過去少很多,傳統房舍也都由國民住宅取代,這種改變不知是好或不好,只有雅美人最清楚。但若蘭嶼未來仍沒有規劃成國家公園,我們這次造訪所看到的生態特有種,是否禁得起大量觀光客進入,那就值得反思了。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五月二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82期




註:
1. 愛蜜麗民宿(台東市志航路一段412巷30號),民宿主人胡立忠先生(手機0910478837) 空軍退役,待人和氣。將住家改成民宿,住宿環境佳、客廳大,有提供腳踏車、第一次看到Benz 腳踏車,早餐提供三明治、紅茶、咖啡及初鹿牛奶,並有機場來回接送服務。胡先生的推薦,尚武 龍鳳海產飯店用餐 4菜一湯1500元,相當值得。
2. 回來後,得知盈霖感染恙蟲病,讓他痛苦不堪。不清楚他在何處感染,基本上,我們幾乎都在一起吃喝玩樂,除非他偷偷跑去…?
3. 感謝麗英、盈霖及美玲彙整後,提供文內許多昆蟲名稱。

觀霧之旅:雪霸國家公園

出發前全台連續幾天的大雨,讓很多人不敢對本次旅行有太多的期待,但沒想到當天從台南出發後天氣晴朗,我們照著原訂行程走遍觀霧附近的步道。除認識不同的中高海拔植物外,檜山巨木群的神木及隸慕華鳳仙花、樂山林道的日出、榛山的坡度與階梯、雲霧步道中的雲霧、野馬瞰山步道的森林浴、觀霧瀑布步道的黃山雀及清泉的溫泉泡腳池,都帶給許多人深刻的回憶。

從台南出發,一路上通暢無阻至竹東火車站接導覽員後,經由122縣道至清泉再接大鹿林道至觀霧山莊已過午時。清泉至觀霧屬山地管制區,沿途經過許多泰雅族及賽夏族的部落,我們在桃山警局辦理入山許可證,於大鹿林道15 K雲山派出所有檢查哨做查驗登記。大鹿林道8 K旁可遠看八仙瀑布,水量相當豐沛,從我的角度觀察像五爪似的瀑布,傾瀉而下。整個山區林道有經過幾處土石滑落區、走山區及路基掏空區,因此常有變更車道或通過臨時便橋等設施,這些臨時搭建的橋及便道是否能經得起大雨或地震的考驗,著實令人擔心。

樂山林道的6 公里之後為軍事禁區樂山雷達站,位在海拔2,618公尺。我們由林道的6 公里處進入檜山巨木群步道,前1.2公里為7年前新建,部分為木棧步道,後段原是伐木運材的台車路,雖有經過兩處崩塌區及繩索做成的吊橋,走起來還相當順暢,附近的鵝公髻山及五指山也近在眼前。由於此地屬霧林帶,因此蕨類、玉山箭竹林及高山植物相當豐富。松羅、地衣附著在高大的喬木上,而裡白蕨類在小徑的兩旁。闊葉林中有許多殼斗科植物的果實如卡氏櫧及大葉石櫟可以提供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此外,沿途有虎杖、阿里山忍冬、大葉溲疏(常山、白埔姜)、白花香青、小白頭翁、玉山懸鉤子(果實好吃)、高山薔薇、台灣馬醉木(剛長出為紅色花青素所致)、玉山金絲桃、玉山假沙梨、女貞、石松、海卅常山、台灣紅榨楓(9至11月變紅)、玉山小蘗(有刺與十大功勞同科)、裡白楤木(有刺的枝幹)、高山藤繡球、狹瓣八仙花、大枝掛繡球、台灣八角金盤(與蓪草類同)、森氏杜鵑及台灣沿階草。

在檜山巨木群步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觀察到三種屬於台灣特有種的鳳仙花(黃花鳳仙花、紫花鳳仙花及隸慕華鳳仙花),其中又以隸慕華鳳仙花最為珍貴,全世界只有在觀霧才可以看到。此外,昆欄樹被內人指示務必要記得,因為它又叫”雲葉樹”為冰河時期孑遺的常綠性植物,葉表面光滑,果實如車輪,由蓇葖果聚合而成。沿途經五棵千年紅檜神木,樹高從26-47公尺,其中五號巨木約1000~1200歲,樹根有被鋸掉一截。整個步道旁,我們發現有許多巨大檜木的底座,是當年伐木後所留下的歷史見證。在導覽員的解釋下,我們終於會區分紅檜又稱薄皮仔,樹幹裂溝淺、樹木下部易分枝,而葉被用手指逆推之有刺感,且主幹易空心,冬天嫩株易翻紅;而台灣扁柏又稱厚殼仔,裂溝深、無分叉、整棵通直,葉被用手指逆推之無刺感,全年翠綠,顯然不同。王秀梅小姐是此步道中唯一有看到”帝雉”風采的幸運者,但據司機說另一組健行夥伴,也在此步道看到”藍腹鷴” ,我羨慕他們的機遇。不論是藍腹鷴或帝雉,我都錯失良機,陪伴我的只有紋翼畫眉、巨嘴鴉及藪鳥。雖然此步道全程只有2.8公里,沿途的花花草草,透過導覽員的解說,我們走了4小時才到步道的出口處。

觀霧山莊位在海拔2,000公尺的中高海拔山區,天氣晴朗時,山莊旁有像戴頂帽子樣的”榛山”,也可遠看大霸尖山群峰。山莊屬林務局經營,目前只提供餐飲,並不提供住宿,三餐菜色有變化,口味尚佳,價格也合理。山莊前有一顆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冰河時期孑遺植物:高大的台灣檫樹,也是寬尾鳳蝶幼蟲的食草。能夜宿觀霧山莊福利社是難得的經驗,20位排排地上睡,三位男生守住門口,還好有提供熱水澡,很像當年爬山在登山小屋過夜的情形。莫氏樹蛙的叫聲響亮、蛾及其它昆蟲的趨光性,一直往室內飛入,進進出出的開門聲以及半夜登山客的入內取水,因此,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晚上並沒睡好。

清晨五時我們齊聚於樂山林道3.5公里處觀賞日出,面對著大霸、小霸尖山及雪山山脈在無陽光的陰暗面,5:15太陽於山頭緩慢升起的那一霎那,我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林道上的高山百合及小白頭翁在晨曦中正盛開著,華山松的大型毬果及高聳的鐵杉也在路旁隨時可見。

登榛山是此次活動中,最辛苦的行程。榛山海拔2,489公尺,僅能走至2,350公尺的高處,沿途雖為之字形的山路,坡度仍相當陡峭,下山有相當長的階梯,對於許多人的腿造成沉重的負擔。雖然整個環形步道長度只有4,150公尺,全程約8公里我們卻走了四個半小時才回到觀霧山莊。榛山有豐富的生態植物及鳥類, 深山竹雞的叫聲清脆響亮,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冠羽畫眉、藪鳥、金翼白眉、白耳畫眉、松鴉、茶腹鳲及青背山雀的身影在樹林中可以看到。山胡椒(馬告)、台灣澤蘭、風輪菜、飛篷草、台灣赤陽、香杉(巒大杉)、毛蕊越橘、厚皮香、鐵杉(松科,無剌)、台灣粗榧、台灣樹參、裂緣花、台灣龍膽(藍色)、異葉紅珠(腰只花草)、森氏杜鵑(背無細毛)、台灣杜鵑(背白或褐,但有細毛)、泥炭草及大葉石櫟在步道兩旁處處可見。導覽員也告知台灣杉(Taiwania)及柳杉(日本杉)的差異,台灣杉的側枝會往下垂,尾端會往上翹,高度可達60 公尺,但柳杉則不會往上翹;二葉松的每一節代表一年,因此可以用節的多寡來判斷樹的年齡。此外,也學到濕盟志工吳麗英小姐對龍膽的口訣”阿紫黃玉的龍膽”。

午後的雲霧步道,美如其名,晴朗的天候下瞬間轉為雲霧所環繞的山區。步道位於觀霧遊客中心的後方,設有直升機停機坪,以利緊急醫療運送,高山薔薇及玉山薊在山坡地處處可見。步道旁有刺果豬殃殃、輪葉沙參、玉山假沙梨、台灣天南星、飛蓬、火炭母草、霧社櫻、狗筋蔓、台灣肺形草、川上氏小蘗、南燭、台灣馬醉木、華山松及二葉松等。

雪霸休閒農場在國家公園的外圍,佔地12.6公傾,位在海拔約1,900公尺,是此地較高級的度假民宿。民宿有庭院,可在此喝茶聊天,並欣賞雲霧環繞的山岳;漂亮的花圃,主要為外來種,較少本地物種,甚為可惜。小藍莓為此地夏季主要種植的水果,我們來的稍早,雖有看到果實,但尚未成熟。農場的房間數多,住宿價格昂貴,餐飲及房間內部設備並沒想像中的好,但週末仍不易訂到房間。前一夜的不良睡眠品質,加上一整天費體力的健行,我相信每一位都是一夜好眠。野馬瞰山步道剛好位於雪霸休閒農場的園區內,是一條相當輕鬆的循環路線。入口處有三角點標記,海拔1,913 公尺。早餐前能有一次的森林浴是有益健康的活動,我們順著步道的指標走,一路所見林相豐富,但有多處檜木留下過去伐木的痕跡。厥類植物多,顯示此地區的濕度也一定相當高。站立於山頂,可瞭望對面柳杉林相、樂山雷達站、鵝公髻山及五指山。

觀霧瀑布在觀霧山莊下方,我們由賞鳥步道進入後,沿途雖有鳥叫聲,但鳥況並沒有想像中的多,最特別的是我們看到一群黃山雀及一群荼腹鳲,麗英有看到黃腹琉璃,山羌叫聲清晰。一路上上下下,高山植物依然相當多,上次濕盟志工李盈霖來此所看到的水晶蘭,我們此次並沒找到。伐木時期在卡氏櫧大樹所遺留下來的鋼索,已被樹團團包住,相信再過幾年隨著樹幹的成長,鋼索會完全融入到樹中而消失不見。水麻的紅果實、阿里山北五味子(五味雜陳、果實紅色)、日本商陸、飛龍掌血、苦懸鉤子、台灣沿階草、刺萼寒莓也都在步道中可以發現。

離開觀霧山莊後,於中午抵清泉是此行的最後一站。清泉有名的弱鹼性碳酸溫泉,過去在日據時代被稱為井上溫泉,環境相當優雅。有將軍張學良的遺址及新建故居做為文物館、名作家三毛當年在此寫作居住的紅磚老屋、天主教堂、公共溫泉泡腳池及霞喀羅古道的入口處等,清泉有三座吊橋,其中清泉一號橋長度165 公尺,走在上面雖有點搖晃,但仍相當安全。清泉吊橋旁有一間有名的清泉溫泉可供泡澡及用餐,我擔心若像去年88水災對知本溫泉及廬山溫泉所受的衝擊,此地是否也會出現災情,值得關注!

以上所述這三天兩夜的觀霧之旅,對我而言,增廣不少見聞,也認識不少植物。雖然這些植物很多過去我也看過,就如內人所言,”葉子看來不都一樣嗎?”但我想在熟人眼中,縱使同卵雙胞胎要區分兩位小孩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因此,看植物與賞鳥應該是相同的”熟能生巧”。每當我們遭遇到不懂的植物時,江美玲、王建功、李盈霖三位濕盟志工的名字會在路途中不停的被提起,不知三位的耳朵是否有癢?

多年來我們全家去過幾次雪霸國家公園,但僅於武陵農場及雪見遊憩區,對於觀霧的美,早有耳聞。雖然30幾年前我登大霸尖山時曾來過此地,但對此地已沒印象。因此當好友盈霖今年四月初從觀霧回來,描述那裡的生態環境後,燃起了我對觀霧的興致,在麗英鼎力的協助下,才促成此事。此次能如此順利,除有辛苦的籌備人員外,天氣的配合格外重要,步道行進中幾乎都沒遇到雨,但每當我們停下休息、用餐或上車時,才遭遇到傾盆大雨,實在幸運。台南的夥伴不時的來電問候,我想也出乎他們的預料之外吧!

楊明煌先生是此次雪霸國家公園生態之旅的義務解說員,他熱心過人,全程陪我們至最後一分鐘,精神值得敬佩。閒談中,了解他辭去工作後,多年來專心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物,他對植物有些認識,但對水、地形、地物、登山、飲食及自然界的事物有其獨特的看法,也撰寫文章並提供我們閱讀。經由麗英的聯絡,感謝他的用心,幫我們重新規畫行程,讓我們能走完所有觀霧的步道,並對此地區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能與志工及其家屬一起看生態及相互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雖然同行中,有些人未能走完全程,但在雲霧環繞的山林中,他們也一樣吸收到檜木林內最珍貴的禮物-芬多精。啟聞已是一位大學生,專程從台北回台南參加此次活動,除欣賞到此地的動植物生態外,更難得能看到母子牽手上山下山一路閒談。此次,最值得稱讚的是楊蕙菁的兩位兒女鄭又瑄及鄭亦彤,特別是亦彤,她才小學一年級,精力充沛,與同行者完全融入,並且笑嘻嘻的走完所有步道,搏得許多過路客的掌聲,相當不容易。而又瑄的眼力好,很多特殊的鳥種及山椒魚都只被她看到,令人羨慕。期望在媽媽的帶領下,他們兩位將成為濕盟未來的生力軍。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一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79期



註: 122縣道南清公路(由南寮至清泉共50公里),但竹東至清泉只有28公里,而土場經大鹿林道至觀霧山莊有27公里。行車時間約需2.5小時。

王炳順0920598662鉅富交通公司提供25人座中巴,相當舒適。

我對溼盟的期許

多年來我一直以身為濕盟的一份子為榮,因為濕盟有一群肯為這土地付出的志工,也因這群志工的"傻勁”,讓台灣保留了許許多多珍貴的土地,樹立了各種典範。我在台灣各地演講,能讓我驕傲的不再是我專業的微生物,而是將濕盟多年所累積的成果四處宣揚。我為這群志工感到驕傲,若非他們的努力及堅持,今日不可能有如此成果的。

濕盟的成果雖然有目共睹,但長期運作下來就像很多NGO團體,它的缺點也一一浮現,若要讓濕盟再進一步發展,根據我的觀察,有下列幾件事仍須改善。

溝通協調
“家和萬事興”這句俗語是大家耳熟能響的一句話。過去濕盟主要是靠著少數菁英,加上行政團隊及志工的幫忙,才能建立成果。這些成果得來不易,應好好珍惜。我深信每位加入此團體的會員及志工,都認同濕盟的宗旨及目標,他們無私的奉獻,值得肯定。最近一些日子來,濕盟會員或志工對許多事情有不同的聲音出現,透過網路流傳,這對組織的形象及過去所建立的成果會造成傷害。希望大家能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提出建言。若政策意見相左,對組織的發展絕對是正面,如此能讓我們重新思考所擬政策的適當性。因此,當大家的目標一致,做法雖有不同,仍可以透過溝通,找出可行之道。

秘書長與專職
NGO環保團體,在目前的環境中是屬於弱勢族群,領導幹部大都是兼任性質,平時忙於各自的事業,空閒時才充當志工,協助規劃並執行會務,做起來格外辛苦。一位能力強的秘書長將會是整個團隊的靈魂人物。過去我擔任兩任理事長期間,曾聘請專職秘書長來處理對內及對外的業務。他們在任時,雖然會員或志工有不同的聲音,但事過境遷,現在回想起來,這兩位秘書長任內所做的許多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由於制度上的設計,濕盟每兩年須改選一次,理事長也會更換,因此一位好的秘書長,若能長期留任,對整個團隊的運作相當重要。同時,若能有幾位穩定的專職,對組織的發展將更形重要。期待未來能找到適任的秘書長及專職的工作夥伴。

傳承
“傳承”對任何一個組織的運作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十幾年來,我們僅靠著少數人在主導整個團隊的運作,這種由少數菁英所主持的團體,是不可能永續經營的。一個有組織的NGO團體,應該要去培養新人接棒,資深者應放開心胸讓年青人學習,資淺者應積極投入,吸取經驗,以承擔未來之重任。過去我們有許多年輕志工,因加入而開始認同濕盟,進而選擇環保相關科系研讀,在取得碩博士學位後,又投入環境保育的行列。我們如何吸引這些受過不同訓練的學者專家,再次回到我們的團隊來貢獻,是還該努力的目標。我很高興在本屆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時,通過可由理事長找尋兩位副理事長來協助會務。感謝吳育彥常務理事及謝宜臻常務理事願意擔任副手,共同協助會務的發展,也有利於未來的傳承。

棲地經營及認養
官田水雉復育區是我們第一個與中華鳥會在2000年認養的棲地,緊接著有高雄洲仔濕地、台南四草A1高蹺鴴保護區、高屏溪舊鐵橋濕地、半屏湖及援中港濕地等,有些濕盟已退出經營管理,但有多處仍在認養中。在經營這些濕地中,對外,我們不僅得到政府及環保團體的認同,也得到一般民眾的讚許;對內,我們因有棲地的經營,更能凝聚會員及志工的向心力,有著共同的目標,因而能激發出潛力,攜手建立生態樂園。但一處棲地經營多年,成為常規服務時就很容易失去會員及志工的熱誠。也許有人對這些棲地有懷舊情節,也有人不願意將如此美好的成果移駕他人,但站在”濕地保護聯盟”的立場,我們應該要有扮演開疆闢土的視野,如此才更符合濕盟的宗旨。總之,濕盟是否要繼續認養舊有棲地,還是另闢新棲地,是大家可以一齊來討論的議題。

購買農地
過去我們所經營管理的棲地主要是公有地,從都會濕地、淡水濕地至鹹水濕地,我們已累積多年經驗。公有地常因政府政策的改變而不能持續,很多理念不能按照大家的想法來進行。因此濕盟應進一步突破,購置私有地為特定物種進行保育。礙於法令規範,濕盟在曾瀧永醫師及謝宜臻夫婦的慷慨捐贈下,前年已購買宜蘭雙連埤旁的濕地,由邱錦和老師負責,復育台灣蓴菜,這在台灣史上是第一次有保育團體購買土地做為特殊物種復育之用。我個人也很高興,在本屆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上,大家都支持濕盟朝著購地復育特殊物種的方向前進,希望此議題會再度燃起大家對濕盟的認同與熱誠。

保護區與物種保育
濕盟的創立是因搶救保護區抵制工業開發所成立的社團,因此推動重要濕地之指定與保護,原本就是濕盟的主要任務,多年來我們的成果豐碩,也為許多環境團體所肯定。目前各地民意高漲,百姓的環保意識逐年增強,各地區都有成立不同的環保組織,只要政府或企業有任何重大政策或工程要進行,都會引起注意,這與過去濕盟為保護七股潟湖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在有限的人力及經費下,濕盟可以與理念相同之環保團體結盟,提供經驗,發揮應有之影響力。因此,濕盟未來的重點,應該要加強對特定物種的保育、濕地復育與經營管理等。至於那些物種保育或濕地復育做為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可以討論的議題。

志工組織
志工組織的健全發展對任何一個NGO團體是相當重要,由於志工來自不同領域,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情況下,他們無悔的付出,對會務貢獻良多,因此,志工人數的多寡會務的推動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所有志工組織中,最讓我欽佩的無非是宗教團體,他們那種全身投入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然而環保團體終究不是宗教團體,我們有各自的價值觀,但人性的許多特質是共通的。目前本會以高雄志工組織較為龐大,顯然的,洲仔經營的成功,透過政府及媒體報導後帶動人氣,每個志工也以能成為洲仔的一份子為榮。然志工的經營確實不易,若無後續的配套措施,只把志工當做勞動力,是不太可能持久。在四草A1區偶而會聽到志工說,我們每週只為檢垃圾及補破網而來,若如此,志工一個個離去也是可以預期的。我們應該讓每位志工清楚知道,我們為何而做,為誰而做的觀念。也要讓所有志工了解濕盟與其他環保團體的不同特質。如此,才有可能激發志工的榮譽感,一起為環境努力。

募款
經費的籌措永遠是NGO團體的痛,過去濕盟的費用主要靠著計畫來維持運作,一旦計畫數減少,對於會務的運作將受到影響,因此募款將是未來的重點。募款能成功的三大要件是有好的執行成果、具說服力的訴求和文宣,以及適當的募款對象。如前所述,濕盟在保育及濕地的經營管理過去多年相當有成效,以這些成果來宣傳綽綽有餘,因此只要集群體力量找出募款訴求,配合適當文宣會更有說服力。募款對象通常是NGO團體最棘手的事,但很多時候的捐款是靠著機會及運氣促成的。記憶中濕盟的幾筆較大型捐款,例如:可成文教基金會、奇美文教基金會及三星公司,都是在朋友及志工的牽線及大家的努力下達成。大額捐款也許可遇不可求,但小額捐款應該可以大力推廣。過去我在任內推動的”濕盟之友”,應擴大發揮它應有的功能。此外,若有特定訴求,可以找特定對象來促成,例如:台南東區扶輪社在四草A1區東南角捐贈了賞鳥亭。總之,在目前的大環境下,要募款確實不易,但只要我們能提出具說服力的說帖及相關宣傳,加上本聯盟過去的成果,要找到募款對象,應該沒有想像中困難。

網路、影片、雜誌及書籍
網路是目前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也是現代人查閱新知最重要的平台。一個好的網站,不僅要有豐富的內容,而且要經常更新資訊,若能再透過動態影片的配合,可以提高網站的點閱率,進而提升知名度。濕盟目前雖有網站,也曾經修正過幾次,但更新太慢,難以吸引大眾的興趣。因此網站的重新設計,絕對是當務之急。

動態影片的製作也是濕盟展現成果的方式之一。過去我在台灣各地演講,除有精美的幻燈片介紹外,再加上短片配合,很容易得到聽眾的共鳴。本聯盟志工邱彩綢小姐,過去成功的製作多部濕地影片,期待未來能再借重她的專長,幫本聯盟重新剪接,規劃不同的版本,將有助於濕盟業務的推動。

〈台灣濕地〉雜誌出版至今已出了76期,目前一年四期,每期有一個主題、志工生態隨筆及會務報告,是許多志工及濕盟之友的精神糧食,刊物內的研究報告及專題也常為環保人士所引用。因此,〈台灣濕地〉對於提升本聯盟的知名度有其重要性。過去礙於稿件收集不易,常延遲出刊,對團體的形象有所影響。雖然定期出版確實不易,但未來仍會敦促編輯部準時出版,才不至辜負大家的期待。

由於氣候易變,近年來台灣經歷了幾次風災,部分山河為之變色,環境的問題千頭萬緒,濕盟能做的相當有限。此時我們或許應重新回頭審視,過去有些做法是否仍適用於今日?一些經驗的傳承,絕對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而必須靠整個團隊的力量,將這些案例一一記述,並整理資料庫,以做為後人的參考。


結論
濕盟在前人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建立了品牌,希望不要因個人的利益而影響到整個團隊的發展。雖然濕盟目前仍有許多困難待克服,但我們只要同心協力,一定可以突破,也才不至辜負大眾對我們的支持。

十幾年前我能在江美玲老師的引導下加入濕盟,這是我的榮幸。它不僅擴展了我的視野、認識不同的朋友,同時讓我對居住的土地,有著更深一層的愛。我以能加入濕盟為榮,也希望各位能以加入濕盟為榮。期望大家拋開己見、拋開個人利益,為我們的土地一起來盡心盡力。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雜誌第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