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濕盟義工的解說作生物課程的戶外教學,一直是成大醫技系的傳統,多年來這種戶外教學只限於到四草及七股地區來了解此地的生態環境。由於時間剛好可以,今年我負責行程規劃並加入解說行列,身為醫技系的老師又是濕盟的義工,能參與其中更具意義。為了迎接此次戶外教學,我也特地於出發前一個週日邀濕盟義工江美玲夫婦及內人一同前往勘查。四草七股的冬候鳥、井仔腳的瓦盤鹽田及鰲鼓南堤的濕地景觀會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當我在鰲鼓南堤看到多種候鳥悠遊自在的戲水時,我內心也為這大自然的和諧而感動。
遊覽車沿著台十七至成大安南校區旁的四草野生動物A1保護區賞鳥亭,這是全國第一座為單一鳥種「高蹺鴴」而成立的保護區,我們讓同學了解濕盟在四草的努力,由賞鳥亭的角度看A1區,雖然當時鳥種不多,但由荒棄鹽田轉由茂密的紅樹林及不同高低層次的濕地來取代,不僅提高高蹺鴴、東方環頸鴴及小燕鷗的繁殖率,同時也提供多種雁鴨科的棲息及黑面琵鷺的拜訪。至2007年於四草A1區總共發現之鳥種28科80種(包括黑面琵鷺、游隼、彩鷸、燕鴴、跳鴴、小燕鷗、短耳鴞、紅尾伯勞、埃及聖鹮、白冠雞)、魚類23科31種、螃蟹14種(台灣招潮蟹、萬歲大眼蟹)、蛇類2種、昆蟲120種、蜘蛛 22種及植物53種。工作站前的賞鳥牆剛完工,海邊植物黃槿也種植於前,希望一段時日後,能在此地長大。往監測塔的路上,江美玲老師及饒定芳老師兩位義工對學生解釋兩旁的濱海植物:濱水菜、鹽萣、欖李及海茄苳等。從監測塔往下觀察,透過鏡頭可以看到數以百計的雁鴨科、大中小白鷺及蒼鷺集中在紅樹林旁戲水或休息。
曾文溪北岸黑面琵鷺保護區第三賞鳥亭是我喜歡去欣賞黑琵的地點,它通常可以近觀黑琵,加上遊客少,無吵雜聲。由於漲退潮關係,此次與前一星期來勘查時略有不同,此次黑琵較近第一、二賞鳥亭,又有逆光,因此無法看清整個黑琵的眼臉。但數百隻黑琵及裏海燕鷗成排的站立在沙洲上,頂著寒風實在壯觀。鷸鴴科的青足鷸、小青足鷸、東方環頸鴴、不停的走動在覓食,長杓子的大杓鷸也在其中。上週前來時巧遇李明華先生,他經常上報,賞鳥亭旁的小鐵皮屋,是他長期在曾文溪口北岸駐點觀察黑琵及各種雁鴨科的工作站,狹小的工作空間有各種攝影器材及電視影像系統。
第三賞鳥亭旁發現有少見的老虎心,且已有果實生成。入口處旁有馬鞍藤、雙花蟛蜞菊、濱刀豆(肥豬豆)及其刀狀豆莢,這些多年生匍匐蔓性植物、具有耐鹽及耐風的特質,是很好的防風定砂植物。遊覽車沿著七股潟湖的鄉間小路,看到七股溪中的牡蠣架及三角定置漁網林立,可以推測此地的魚蝦貝類相當豐富。由於當日滿潮,不易看出牡蠣成串的露出水面,但仍有多位釣客沉醉於七股溪的海釣。七股溪中的紅樹林區已成為夜晚鷺鷥的棲息地,看著海茄苳的呼吸根,一枝枝充滿生命力的在泥灘地挺挺而立,等待陽光及空氣的滋潤而成長。
北門井仔腳自從發現有黑腹燕鷗的蹤跡後,是我每年必來看的生態景點之一,今年也造訪多次,透過洪有志先生(鹽鄉民宿)熱情的接待,每次到訪,也都會在此享用新鮮海產。醫技系也曾在此地舉行系務會議,並觀賞黑腹燕鷗及了解此地的鹽田生態。井仔腳也因黑腹燕鷗成名,縣府也在此舉辦大型活動,觀光客絡繹不絕,白天觀賞鹽田,傍晚落日餘暉欣賞黑腹燕鷗的歸來,已成為北門最具有號召力的觀光景點。當日我們抵達近中午,有多人購買當地的蚵嗲、鹽焗蛋及紀念品,多位同學也以塑膠袋裝真正的「台灣粗鹽」做紀念,莊偉哲老師帶著孩子在鹽田踩水車,對大人及小孩皆會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鰲鼓農場有1500公頃的濕地,位於六腳大排及北港溪之間,含蓋水田、防風林、草澤、泥質灘地、淡水及鹹水沼澤,其中664公頃已於今年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未來嘉義縣府擬整合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平地森林遊樂區成為一處”鰲鼓濕地森林公園”。由於鰲鼓濕地的特殊環境,因此吸引相當多的候鳥、水鳥及留鳥來此棲息,資料顯示鰲鼓有鳥類多達221種,猛禽佔台灣有記錄的三分之二,實在可觀。我們由鰲鼓北堤進入南堤,在賞鳥牆前停留,看到一大群鸕鶿及多種雁鴨在空中飛翔。埃及聖鹮、高蹺鴴、反嘴鴴、大中小白鷺、尖尾鴨、琵嘴鴨、赤頸鴨、小水鴨及蒼鷺到處可見,聽到牠們的呼叫聲,看到牠們悠閒的在戲水及下餃子的實景,這種自然的美感經驗常令我感動。站立於觀海樓的觀景台上,我們也看到相同鳥種,但棕背伯勞的出現,引起多位學生的注意。上週日我們在此地還看到4隻黑面琵鷺、45隻埃及聖鹮及ㄧ隻灰澤鵟。連續兩週我們都看到有多人在保護區內釣魚、烤肉及手抛網,雖然堤防上有多處海防崗哨,但也沒看到任何人來勸阻,對保護區而言,實在很諷刺。
過去每次至鰲鼓農場,總是會到四股國小上廁所,因為這裡是鰲鼓農場唯ㄧ的洗手間,廢校期間廁所髒亂,很多人不敢上。今年縣政府將四股國小閒置校區改為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環境已略加改善,由東石鄉公所經營。生態展示館主要介紹東石鄉旅遊生態及農產特色,並有腳踏車出租。目前一樓有影片介紹、二樓展示東石漁民的生活用具及書法展覽,透過館內服務人員林小姐的介紹,我們約略了解牡蠣的養殖過程。展示館內容單調,空曠的操場,除有小學生的鞦韆外,別無他物,未來應加以改善。農場內的觀海樓,過去幾乎是廢墟,也是所有賞鳥者必到之處。但經過整修後,觀海樓變得美輪美奐,有提供洗手間,二樓並有圖文說明此地的主要鳥種,對於初學者將會有所幫助,但這整個無人管理的觀海樓,環境整潔仍待所有賞鳥者及遊客的自律。
總之,短短的一日戶外教學,對很多同學而言,一定相當新鮮,透過解說目睹南台灣濕地之美,若同學也能從中了解部分生態物種、了解濕地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了解南台灣仍有一塊美麗的濕地,我就覺得不虛此行。回程的路上,遊覽車播放著”濕地深情”的影片,介紹濕盟過去對台灣這塊土地所做過的努力。未來若能有學生認同濕盟的做為,我相信此趟戶外教學之旅,將更具意義。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一日
本篇發表於成大醫訊 21卷第一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