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由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的規範談檢驗所發展的隱憂


最近詳讀即將於102年1月1日公告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修正案」,整個條文內容看似合情合理,但深入探討後發現法案暗藏玄機,特別是修正案第六條第三項對於診所或小型醫院無檢驗設施者可以以「採取檢體之委託代檢方式辦理」。此修正條文不僅與既有條文疊床架屋,也違背全民健康保險法第七十一條的精神,同時對於現今已搖搖欲墜的檢驗所業務,更如雪上加霜,若不及時更正,對於檢驗所未來的發展及醫檢人力的培育將有實質的影響。以下簡述筆者個人的觀點。

修正條文前後重疊並違反法源精神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係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辦理,於八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訂定發布,距上次修正第七條(原條文次序)發布日期為九十五年八月二日至今已有六年餘。此次,主管機關所謂為符合實務作業需求情形,以及保障保險對象權益而修訂。其中第六條的修正全文指出「特約醫院、診所應將門診處方交由保險對象,自行選擇於該次就醫之特約醫院、診所或其他符合規定之保險醫事服務機構調劑、檢驗、檢查或處置。特約醫院、診所限於專長或設施不足,對於需轉由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提供調劑、檢驗、檢查、處置等服務之保險對象,應開立處方,交其前往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接受醫療服務。前項檢驗、檢查之提供,得改開給保險對象轉檢單,提供轉檢服務;或開立代檢單,以採取檢體之委託代檢方式辦理」。

特約醫院、診所既然可將門診處方交由保險對象,自行選擇於該次就醫之特約醫院、診所或其他符合規定之保險醫事服務機構調劑、檢驗、檢查或處置的條文,就無需再增加後一段「特約醫院、診所限於專長或設施不足,對於需轉由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提供調劑、檢驗、檢查、處置等服務之保險對象,應開立處方,交其前往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接受醫療服務。」,修正條文前後似乎重疊。但依現行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七條「特約醫院、診所對於需轉由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提供調劑、檢驗、檢查、復健治療等服務之保險對象,應開立處方,交付保險對象至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接受醫療服務」,已涵蓋此法條精神。此外,第六條新修正條文第三項「…或開立代檢單,以採取檢體之委託代檢方式辦理」則違背全民健康保險法第七十一條「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於診療保險對象後,應交付處方予保險對象,於符合規定之保險醫事服務機構調劑、檢驗、檢查或處置。」的精神。

有檢驗設施的醫療院所
由於檢驗部門在醫院是一個賺錢單位,只要設有檢驗設施的醫療院所如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基本上是不會委託代檢。除非這些醫院的專長或設施不足,需轉由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提供檢驗服務,才會委託轉檢或代檢。但依現行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七條的規範,已足以授權轉由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接受醫療服務。筆者服務的醫院也有多項檢查因設施不足,或成本考量並不在院內執行,提供轉檢單,委由其他檢驗機構代檢。因此對於有檢驗設施的醫療院所,在實際執行上不會受任何影響,因此並不需要更動任何條文內容。

無檢驗設施的醫療院所
對於目前並無檢驗設施的醫療院所,所有檢驗業務都以代檢方式發包給檢驗所執行,或由醫師建議保險對象至特定檢驗所,事後再以極不合理的分成比率與醫療院所拆帳,這是醫檢界長年的痛。若此次修法,一旦通過,醫療院所以採取檢體委託代檢業務,將名正言順,此舉將違背全民健康保險法的精神,傷害保險對象有自由選擇醫療服務機構的權力。若整個檢驗業務由醫療院所主導,削價競爭有增無減,檢驗品質令人堪憂,而檢驗所的發展也將受限。此外,醫療院所與醫療服務機構可能形成壟斷,阻礙民眾選擇的權益。

原條文不須更動
也許有人認為這次辦法的修訂較符合現況,因為檢驗處方箋早已可從診所或醫院釋出,但仍少見保險對象持檢驗處方箋流向檢驗所,因此修正條文無傷大雅,因為現況已有似是而非的「代檢」事宜,但筆者認為萬萬不可。任何一個法條的修正須經由各利益團體協商達成,一旦正式通過,未來要刪減,恐非易事。由於現行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七條已涵蓋此法的精神,因此其實並不需作任何文字的更動。

今日醫事團體要修正法條,一定以其自身利益出發,在醫界相對弱勢的我們,不得不提防之。至於檢驗處方箋已經可由醫院或診所釋出,為何未能使法規落實流向一般檢驗所是一件複雜的問題,未來可經由多重配套機制的擬定來解決此問題,這是所有醫檢界大家應努力的目標,然這不是筆者此次討論的重點。

檢驗所經營的困境
有關檢驗所經營的困境,筆者先前已詳述(1)。由於檢驗儀器設備的日新月異、政府規範日趨嚴格、品管措施及品質認證的要求越來越多,而代檢機制所衍生的市場削價競爭,多年來未獲任何改善且每況愈下,導致檢體量減少。因此全國檢驗所的家數從94年的650間至101年約450間,幾年間消失近200間,足以說明檢驗界的寒冬早已到來。若此修正案正式啟動,未來勢必有更多的檢驗所將被迫關門。

全聯會需加油
就筆者所知,全聯會並未參與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法的修正,而是等到修正案送交立法院後引起開業醫檢師及部分縣市理事長的反彈後,全聯會才得知此信息,也積極與衛生署溝通。依據官方資料,行政院衛生署已於一百年二月十四日預告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之各界意見,修正後於一百零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再次辦理全文修正草案預告,參考各界意見後的修訂條文,再於一百零一年十一月六日公告並送交立法院排入101年12月26日的第8屆第2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於101年12月28日審議,若無異議,明年元月一日即生效!這麼長時間的修法,我們全聯會的幹部都沒有人知道信息,也沒有任何署內的朋友告知,這是十分令人驚訝又錯愕的事!

去年筆者曾撰文「我對全聯會的期許」(2),特別強調全聯會的角色應將重心放在制度面及政策面,規劃各種與醫檢相關事宜,幫助醫檢師爭取權益及替醫檢的未來鋪路。為了政策延續性,應聘法規專職人才,平時專注在醫事法規的研究,適時準備好資料,提出可行方案,才有助於解決問題及政策研究的延續性。但從去年底「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公告(3)及此次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的修正案,顯示整個全聯會的團隊是在狀況外,不僅負責談判的人才缺乏,連有那些法規可能會影響醫檢師的權益,都渾然不知。然而,為什麼其他友會團體能動燭先機呢?這對我們團隊的運作是極大的諷刺,不是嗎?

結語
一次又一次與醫療相關法案的公告,看到我們醫檢團體的權益持續在喪失。醫院工作的醫檢師叫苦連天,開業的醫檢師哀鴻遍野,一步步走向不可逆的深淵中,這對在教育界服務的筆者而言,又如何說服剛踏入醫技系的學生們有個美好的未來呢? 除大環境的改變外,全聯會的幹部是否能用心經營是關鍵所在。再過四個月全聯會理監事即將全面改選,握有選票的會員代表們,希望能憑著自我良知,選出真正能幫醫檢師爭取權益的執政團隊!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7(4)

參考文獻:
1. 吳俊忠 2010 一位醫技人的省思 台灣醫檢會報25(3):1-4.
2. 吳俊忠 2011我對全聯會的期許 台灣醫檢會報26(3):1-4.
3. 吳俊忠 2012醫檢界談判人才在那裏呢? --從醫療機構公告設置標準談起 台灣醫檢會報27(2):53-57.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我所認識的邊疆


今年五月在台北的聚餐中巧遇「邊疆」,閒談中了解他對北京文史的興趣,是一位北京通,利用家裡的公寓及公司頂樓各蓋一座小型北京四合院。而他也收藏有過去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相關設備,因此讓我對他個人產生好奇。七月的地壇會議及十月的亞太感染症會議,兩次北京行,剛好有機會與他一起,除參觀名人故居及自行設計的四合院外,對於他個人、家庭、事業及嗜好有進一步的認識。他對中國文史造詣之深,恐非常人所及。此外,他思考的細膩,對品質的要求、嚴謹,可以反應在自建四合院的一磚一瓦、公司的運作、及生活品質上。經由短暫相處,我相信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一位懂得生活情趣的老中。對我而言,他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北京人。

家庭
邊疆64歲,兒子31歲,有一位三歲孫子,與妻子住301解放軍醫院宿舍。他在2011年2月曾患心肌梗塞,病癒後因此對飲食相當注意;生活簡單、作息正常,不抽菸、不喝酒,愛喝北京花茶。茶葉來自福建省,經廣西省茉莉花的層層製作後,運到北京。他對民俗文化非常有興趣,喜愛收集各式各樣的酒瓶,旅遊又以收集當地沙或石頭當作紀念。大清早至辦公室頂樓,養花種草,修身養性。喜愛書法,頂樓有張大的書法桌,讓他得以揮灑自如,常題字贈送親朋好友。拜訪當日,多位好友也要求其墨寶,邊疆爽快答應,當場拿筆揮毫。

北京威泰科生物技術公司
1995前,邊疆在BioMerieux工作,之後自行創業,公司於一年前由山東新華醫療併購後,邊疆仍為該公司總經理(人稱邊總),負責對外所有業務之成敗。公司有5層樓,外加地下室倉庫作為儀器設備的庫存,並建有兩座冷藏庫,主要儲存BioMerieux的產品。他走遍大江南北,又善於交際,因此事業蒸蒸日上。目前公司有超過100位員工,今年至七月已達到BioMerieux對經銷商的要求,預估今年銷售額會更高。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時,他主動爭取提供BioMerieux感染相關產品供大會使用,也得到政府頒發的感謝狀。

公司內設有講堂,可容納70-80位學員的訓練教室,各項設備齊全,這對經銷商而言是少見的投資。此外,邊總也收集所有BioMerieux出廠的儀器,未來可以形成一座小型的臨床微生物博物館。公司一樓有員工餐廳,廚師來自中南海釣魚台賓館。當天中午我們在員工餐廳用餐,除有傳統的北京小菜及點心外,也有龍蝦、魚、雞、鴨、牛應有盡有,此頓飯像辦酒席似的,絕不輸五星級飯店。

空中四合院
大病後,邊總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在公司頂樓500平方米的空間,完全遵照原來大樓的結構,沒有更動任何樑柱,配合四合院該有的格局,以五個月時間蓋完一座空中四合院--稱中華檢驗之家(六樓)。建築相當細緻,入口處有照壁(避邪氣、福氣及財氣不外流)、垂花門(作為內、外院的區隔)、門當(圓型代表軍人、方型代表書香氣息)及戶對(泰山石敢當)。東、西、南、北迴廊形成一個回字,可避免雨淋。牆上有以花卉為主的磚雕裝飾,庭院中有水塘、水榭造景優美,兩旁種植盆栽植物。

四合院有十間房,語意代表十全十美。北面為正房,東西屬廂房,南面為倒座房。一間西式羅浮宮,其餘九間以中式命名。這些不同房間的大小,各有其用途。不僅可做學術討論、會客、也提供餘興節目。德勝門提供自動麻將桌、朝陽門有棋桌、東直門為喝茶間、正陽門(北房)是會客室、不同大小會議室,討論室及儲藏室等。此外,有賞月台及太陽能設備,足以供應所有工作人員的熱水澡。令我驚訝的是所有這些裝修、設備及家俱只耗資150萬人民幣。空中四合院的設計不僅可做為學術會議,文人學者揮毫撥墨的場所,同時也有最新娛樂設備,提供員工自我解放的場所。從空中鳥瞰,一定是縮小版的北京四合院。

公寓內的四合院
妻子為現任解放軍301醫院副院長,住家位在醫院將官宿舍四樓公寓。進入宿舍區有人員車輛管制,大樓外觀並無特殊之處,樓內又有管理員做另一層次的管制,戒備森嚴。我心裡納悶如何在公寓內蓋一座四合院呢? 但當我們進入屋內,四合院的格局一一呈現。邊總以家庭實用性為主,依中華民俗傳統理念及現代科技的觀念來裝潢,其操作之細膩及用心,令人感佩。多年來他至各地旅行尋寶,透過他的慧眼,找尋裝飾物,通常既便宜,又具有價值。

公寓空間並不大,入門牆角下,有落成紀念的磚頭,記載著2005年四月動工,九月初完工的字樣,因此至今已七年。屋內有垂花門、門當戶對,地板的石頭特殊、化石鑲在牆壁,走廊設計有胡同的感覺。客廳透過燈光的控制,屋頂呈現一座完整的星座圖及閃閃發亮的星星,也有宮燈似的燈具呈現。客廳對聯有少見生物學中「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意境。此外,他以不同竹子做盆景,建構中式品茗區,聽著京劇,也是另種層次的享受。我對他的收集方式特別感興趣,他以一系列各式各樣的酒瓶(包括台灣的名酒)以及每到一處收集當地的沙土或石頭作紀念,以此來述說當地的文史、民俗及生態,相當有意義,也很值得學習。

結語
能認識邊總是我的福氣,兩次北京行透過他的安排,除讓我了解北京的名人故居及美食外(另撰文詳述),同時讓我了解一個人可以將他的嗜好、生活及工作結合一起,真是了不起。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同時也是一位博才多學的賢人雅士,一位值得尊敬的北京人!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月三十日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再遊寶來竹林休閒農業園區


過去我常至寶來竹林休閒農業園區看生態,但2009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風災對甲仙、寶來重擊後,我就沒有再去過。此次,由於時間及天候適宜,在沒有知會任何人情況下,抱著懷舊的心情想找回過去的記憶。災後已過三年,往園區的山路並沒有想像中的好。抵達梅礦民宿,林朝盛夫婦在民宿不期而遇迎接我們的到來。透過他們熱心的接待,除讓我們品嚐此地的茶、咖啡及茴香菜煎粿外,也帶我們認識幾位新朋友,其中演易山莊葉姓莊主以自然農法種茶,讓我印象深刻,可以做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路程
當天我們從永康往新化、左鎮到南化,再往北寮至甲仙,沿途一路順暢。甲仙從八八風災後已沒有往日的人潮,許多商店門可羅雀,著名的三冠王停車場在週六仍有許多停車格,可想而知平日的狀況,我們略作休息後就直駛寶來。寶來街道的冷清與過去車水馬龍的盛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以前我們曾住過的芳晨度假中心,一大片靠溪邊的小木屋,早已在風災中被沖毀。順著往竹林村的山路,路經幾個溫泉會館,其盛況也大不同如前。山路有多處崩塌,工程車仍在進行施工,我們在峰迴路轉的山間小路中抵達梅礦民宿。

梅礦民宿
抵達時巧遇林朝盛老師夫婦在整理環境,三年多不見,林老師一眼就能叫得出我的名字,實在不容易。屋外黃尾鴝的跳動、莫氏樹蛙及拉都希氏赤蛙的叫聲好像在歡迎我們回家似的。民宿旁種植了許多蔬菜及果樹,有些已快可採收,但光凸凸的梅樹只能等著寒流來開花。民宿老闆王順源先生外表略有歲月的痕跡,而林老師夫婦丰采依舊,樂愛自然生態。葉老師健談,我們彼此交換些近況及此地生態的變化。他們不僅種花、種菜,如今又開始學採茶、製茶。此外,民宿旁種植幾棵咖啡樹,部分已結果實,準備採豆,自製咖啡。

兩夫婦忙裡忙外,我們喝她親手採的茶葉及發酵後的東方美人茶、喝此地所種植的咖啡及茴香菜、麵粉、雞蛋所煎的粿。此外,台中名產鳳梨酥、苗栗大椪柑都拿出讓我們盡情地享用。閒聊中了解梅礦民宿及林老師家的主建物,在八八風災中並沒有受損,但沿途道路中斷、斷電,不能下山造成許多不便。今年夏天民宿旁有台灣夜鶯下蛋、孵蛋的紀錄,而橙螢目前仍有出現,藍腹鷴在晨昏時會在林老師家徘徊覓食。

認識新朋友
邱太太騎著機車路過,進來喝杯茶準備回家。她身材高佻,屬壯碩型婦女,與一般大家對鄉下農家婦女的印象不同,她對社會脈動瞭如指掌,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最令人佩服的是,每次來寶來竹林村,她都是一個人騎機車從嘉義竹崎到此整理果園(種李子--紅肉李子),每一趟約3-4小時,完工後再返回竹崎,其精神令人敬佩。由於她從小就在山裡種植果樹,對風雨的動態相當敏感,八八風災時親眼目睹土石流,如何將兩間房屋及果園吞噬的情形,以及一家五口如何安全逃離,這場水災,讓她永生難忘風雨的無情。

林郡農場以前花季時也來過,對滿山的桃花、李花印象深刻,絕不輸台大梅峰農場。目前農場由一對老夫婦在此地經營。由於季節因素,我們沒有看到花朵,只有遠看乾枯樹枝的果園。民宅後種植許多高冷蔬菜及蘭花。當天我們吃的甜芋頭湯,芋頭極Q,平時我對甜湯幾乎不碰,但當時的口感佳,也許未來會改變我的看法。回家前老夫婦又讓我們攜回高山芥菜。八八水災時建築物沒受損,兒子目前住台南虎尾寮,孫子讀復興國小、國中。

演易山莊位在海拔1,250公尺美瓏山的陵線上,其視野遼闊,可以遠眺寶來溫泉區和荖濃溪谷,山莊旁為原始森林,有森林步道可通往林老師的家。莊主葉枝木先生是一個崇尚自然愛護土地的實踐者,民國74年當他27歲時,毅然放棄都市生活來到寶來,以自然農法栽種作物。當我第一眼見到他時,他像是一位文人雅士,修行者,平易近人,說話慢條斯理,與一般茶農的氣質截然不同。他對茶葉品質要求極高,當天沖泡出的東方美人茶具有水果芳香味,我們覺得口感甚佳,但他並不很滿意此泡茶葉的品質,並加以論述此茶葉的優缺點。

由於此地氣候屬半日照、半雲霧,是東方美人茶(屬白毫烏龍的一種)種植的好地方。東方美人茶的茶葉須被小綠葉蟬吸食過,因此小綠葉蟬幾乎天天可以看到。實在很難令人相信,這裡30年來從沒有噴灑農藥及施加肥料,連澆水都得靠老天爺幫忙,確實是自然農法生態平衡的典範。茶園有8甲,一年收成不到幾百斤,而優質正統的白毫烏龍可能更少。當天我們抵達時,屋簷下鋪著今日剛採回的茶葉,內人的鼻子較靈,直覺有一股清香味,原來是來自於茶香,但莊主並不滿意此批茶葉的品質。據網路資料描述,演易山莊有三寶:明日葉、梅精、茶葉,雖然此行我沒看到成品,但以莊主對品質的自我要求,我相信絕對值得細細品味這三寶。

結語
一次不期而遇的懷舊之旅,能見到老朋友,一起話家常,又能認識新朋友,的確是令人快樂的事。由於林老師夫婦熱心參與公共事務又與在地居民互動良好,因此讓我們有個豐碩的一日遊。八八風災對此地所造成的傷害,至今尚未完全復原,觀光客裹足不前,往日的盛況已不再現,但豐富的生態環境,可能也因人為較少干擾而增添更多生機,也更吸引人。因此有機會,我會再度來此,除探訪老友外,也欣賞這處南台灣的生態樂園(台灣濕地雜誌第73期)。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二月二日

Ps. 從網路資料得知自然農法有下列四點特質:
1、 氣候變異:自然農法是順著節令栽種作物。什麼時候適合種什麼,什麼地形適合種什麼,都需跟著大自然的作息而定。

2、 土壤保持:土壤本身是活的,只要讓土保持活的狀態,就有足夠的營養來滋潤植物。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只會改變她的結構,減少微生物,如此將使土壤貧瘠。每個地區的土壤,都有不同的個性和問題,農民須要瞭解土地的特質,保持她的活性。

3、 病蟲害防治:自然農法對於病蟲害防治主要是去瞭解自然生態、蟲的生態、作物生態、土壤生態及細菌生態,以一物剋一物的方式來減低病蟲害。

4、野草防治: 化學除草劑一直是農民的法寶,但它也是大地的殺手。自然農法看到野草是用手或機器拔除、以地面覆蓋的方式、或種作物當綠肥來驅除野草。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北京名人故居行


過去由於書看的不多,對古代歷史或近代名人軼事了解甚少。此次透過一位北京通-邊疆的介紹,讓我了解和珅(清朝乾隆的貪官)、川島芳子(橫跨國民黨、共產黨、日軍的間諜)及梅蘭芳(京劇國寶)三位名人過去對中國的影響。經由深入介紹,了解一些典故,有些足以做為楷模,有些值得後人警惕。參觀恭王府,了解清朝庭院的格局及三絕一寶,並順道沾沾福氣;川島芳子及梅蘭芳的故居,結合文化、歷史、藝術及特色餐飲,像一座小型紀念館卻又是一處具有品味的餐廳,值得一遊。此外,能夠在北京品嚐西北高原的民間菜,並有樂團演唱當地歌謠,讓此趟北京行有別以往,是一趟精緻的知性之旅。

恭王府
北京有句俗語說,「如果你要沾沾王氣,那要到故宮;如果要看看中國的霸氣,那一定要到長城;如果要沾沾福氣,那就是到恭王府」!因此恭王府的魅力,也是北京最重要觀光景點之一。

恭王府位在北京什剎海旁,是北京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恭王府原是乾隆時期和珅的私人住宅,咸豐年間,恭親王奕忻入住這裏,是為恭王府的由來。王府分為平行的東、中、西三路,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中路的三座建築大殿、後殿及延樓為主體。延樓東西長一百六十公尺,有四十餘間房間;東路和西路各有三個院落,和中路建築遙相呼應。王府的最後部分是花園,廿多個景區各不相同。王府的門釘4個有三排共12個,五進。屋瓦為綠色,因此屬於有官階者;若為皇宮,其屋瓦為黃色;一般平民則以灰色或黑色為主。

恭王府有三絕一寶,分別是「福字碑、西洋門、大戲樓、藏寶樓」。王府從1777年建立至今,經歷了大小災禍,到目前都還可以保存得如此完整,可見其福氣之大。恭王府之所以稱作福氣之府,府內四處都可以看到「福」,大大小小的蝠總共有9,999隻。在屋簷的裝飾上有許多蝙蝠的造型,最上方的一排綠色為底,最遠端為「卍」(ㄨㄢˋ)及其第二層也是蝙蝠的形狀。王府的正中央,存在著「天下第一福」,據說是當年康熙皇帝為了替生病的老太后祈福,在天壇淨身祈福了三天三夜後所寫下的『福』字,送給孝莊皇后,皇后就此病癒。為了感念康熙的孝心,便請人將此字拓在石碑上。原本這「福字碑」是擺放在故宮,但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和珅轉移到了自宅。嘉慶年間,在和珅家中發現了福字碑後,不敢移回到皇宮,若冒然取出福字碑,將犯了風水學之大忌。

西洋門是目前北京唯一由漢白玉所建造的西洋門。北京原有兩座,另外一座在圓明園,但由於八國聯軍的破壞,早已不成型。大戲樓是當初和珅觀戲接待賓客的地方。大戲樓之所以稱之為一絕,主要是戲樓可容納近三百人,在當年沒有音響的年代,表演者在台上演唱,要能讓全場觀眾都可以聽到良好的音樂效果,在建築設計上確實不容易。可惜當天我們沒有時間進入喝茶、聽戲及欣賞內部建築結構。所謂的藏寶樓,據說是當年和珅擺放金銀珠寶的所在地。藏寶樓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共有九十九間半的房間(故宮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每個窗的造型不一,除典雅具藝術欣賞價值外,據說也是當年用來藏匿金銀珠寶的專用暗號。

王府庭園中有「沁秋亭」,又稱為「流杯亭」,是當時王府宴請賓客飲酒賦詩的地方。這個亭最特別在於其亭內的地面規劃了流杯渠,而上面的流水為活水,從不間斷。其造型橫看像水,直看像壽,透過地道將水引進到後方的蝠池。據說當年和珅還下令不能讓渠中的水中斷,為的是讓府內常保源源不絕的財氣、福氣。園內擺放一個石頭,其形狀就像是一個人抱著一個嬰兒又稱”送子觀音石”或“多子多福石雕”。據說當年和珅只有一個兒子,他一直想多子多孫,在太湖運來這一個送子觀音石之後,家中的妻子竟然就懷孕了!園區內有獨樂峰來自北太湖石,高約5米。蝠池旁種植許多榆樹,果實飄落池中被比喻為福財滿地之意。牡丹園種植多株百年牡丹,另有百年紫藤,春季花盛開時園區一定相當漂亮。

新紅資餐廳(東四九條66號)
新紅資餐廳原是川島芳子的四合院舊居,位在北京東49條66號,狹窄的胡同巷內,一條小小的單行道,門外並沒有招牌也無匾額,門口停放一台五十年代老舊紅星旗座車為其標誌,據說這輛是陳毅的座車。新紅資餐廳像是一座小型的現代史博物館,毛澤東的雕像豎立於庭院中。室內除有介紹川島芳子的生平外,毛澤東私人官邸用過的天鹅绒窗簾、周恩來用來收聽國際廣播的收音機、林彪坐過的牛皮椅子等都在此展示,家俱全是舊的,據說是中南海更新後所遺留下來。

餐廳老板是一對"中國通"的美國夫婦 (Lawrence Brahm,娶中國太太)以中南海菜和宫廷菜為主。四合院並不大,一間客房,四間廂房及中庭都擺上桌椅,因此能容納的客人並不多。屋中的西南角,依中國風水學是衛生間最好的位置,因此許多名人故居都以此角落做為衛生間。菜單以名人姓名或地名為主,當晚邊總點幾道名菜如成吉思漢牛肉、康熙排骨、慈禧燒餅(醬牛肉)、南泥灣(南瓜、四季豆)、夏湯(牛肉羹)、蔣介石湯圓(黑芝麻)及品茗(北京茉莉花茶),其中以慈禧燒餅及成吉思漢牛肉的口感較佳。聽說來此餐廳用餐,很多都是外國人,當晚也有日本客人在用餐,因此服務員的語文能力據說也佳。此餐廳相當雅緻,對外國人具有一種吸引力,對懷舊的中國老一輩的人可找回記憶,對我而言則是觀光獵奇!

梅府家宴
梅府家宴位在恭王府旁的胡同巷道(大翔鳳胡同24號),佔地1000平方米,原是清朝一位貝勒爺側福晉的私宅,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也曾住過。門口掛著兩個大燈籠寫著「梅府」,雅致的建築風格還沒入內就讓人喜歡。入門後,服務員帶著客人說明整個庭院設計、流水牆及房間家具擺設。梅先生的後代將梅蘭芳先生用過的餐具、手搖攝影機、手搖照相機、大型留聲機的喇叭等物品都在這裡展示,像是一座小型的梅蘭芳藝術博物館。

第一次遇到由經理(總管)為賓客以毛筆撰寫的菜單,菜的種類來自梅蘭芳家傳的600道菜,廚師中有四位都是梅先生家廚王壽山先生的傳人。梅府的服務員沒有年輕美麗的小姐,所有女性服務員全都是40歲以上,因此又稱「梅嫂」。邊總是一位老饕,當日我們的菜單相當精緻: 三味碟、鴛鴦雞粥、龍鬚魚絲(桂魚絲)、鮮果牛肉、醬蛋鮑脯、熗菜心、美點雙輝、炒年糕、核桃酪。 鴛鴦雞粥是梅府最具知名的特色菜,48小時恆温將雞胸肉熬成粥狀,再加不同的蔬菜,調入菜汁成粥,做成一白一綠的太極圖狀,實在美極了。據說梅蘭芳先生生前每日必喝此粥。 能聽著京劇,在客廳用餐,又有梅嫂的侍候實在是一種高級享受,但所費不低,據說是每位五百元起跳,屬相當高檔的餐廳。

西貝西北民間菜
邊總為了讓我能品嘗西北高原的菜,特別選擇一家著名的西貝筱面村。老板姓賈,故其店名為將「賈」分解為兩字即「西」與「貝」兩字。我們只有兩人,邊總仍選了一座包廂,幾道名菜,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橘黃色的野生沙棘汁(Sea buckthorn juice)、熗炒牛心菜(像高麗菜)、科爾沁草原牛大骨、羊棒骨(烤)、面窩窩拌羊肉湯。在台灣我基本上是不會自己點羊肉,除非不得不,因為我實在是害怕羊騷味及中藥味。但令我驚訝的是,此地的羊並沒有羊騷味,據說在當地羊所吃的草較特殊,因此肉類較沒有異味。

我們一面用餐,邊總找樂團來包廂表演,透過我們的點唱,八位業餘歌手三男五女以電子琴及胡琴伴奏,唱幾首西北高原的歌曲。由於他們的不專業及缺乏敬業精神,邊總給予機會教育,希望他們對自己的專業要有所堅持,並建立自己的信用,期待未來能在中央電視台演唱出頭天。

結語
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北京行,短短28小時,透過邊總的帶領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北京,雖然時間有限只能選擇恭王府,但他巧思的安排,從餐廳的選擇也能順道了解北京的名人文史。我相信類似這種餐廳在北京可能很多,但像邊總這樣精通文史又能侃侃而談的人,相信不多。他是一位最佳導遊,也是一位最佳企業經理人,未來若有機會再到北京,希望能再與他一起認識不一樣的北京。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十五日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參訪外蒙古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有感

由於國科會國際合作計畫的推動,而得以與外蒙古烏蘭巴托大學做學術研究交流,共同探討台蒙細菌抗藥的問題。透過當地研究人員的安排,有機會參訪醫院的實驗室。外蒙由於受到中國及俄羅斯文化的影響甚深,加上目前仍是開發中國家,許多微生物必須設備缺乏,試劑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及俄羅斯的低價產品,加上觀念錯誤,檢驗品質令人堪憂。這趟行程,我除做一次正式演講外,參觀醫院時,也適時提出建議,希望有助於當地實驗室的改善。此外,也與Dr. Tulgaa Khosbayar討論她目前正在研究抗藥性的問題,達到台蒙國際合作交流的目的。

在幾天的參訪活動中,我共訪問三家醫學中心包括 First General Hospital (National Central Hospital), Second General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Maternal and Children Health及兩家區域醫院1st Maternity Home and Chingeltei District Hospital。雖然我沒有全程觀看這幾家實驗室的操作流程,但從閒談中略知一二。這些實驗室的共同問題是設備不足、人力短缺、專業知識不足。此外,由於購買低廉的耗材,加上沒有品管觀念,因此微生物的品質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雖然其中一家醫院的實驗室透過國際合作得到許多美援儀器設備,但由於沒有足夠的微生物知識,品質也大打折扣。以下簡述這幾家醫院及研討會的所見所聞。

First General Hospital (National Central Hospital)
位在烏蘭巴托大學的對面,這是烏蘭巴托第一家最具規模的醫院。進入實驗室前必須穿上防護衣帽及鞋套,在科部主任的帶領下進入實驗室。細菌室空間不大,檢體處理區有一台操作台,內擺放著正操作中的培養基及血瓶。一台小型的血液培養儀器BacT/Alert 3D,用量可能不多,桌上同時看到BacT/Alert及印度製造的血瓶,不禁讓人好奇,他們是如何決定使用何種血瓶來培養?實驗室內有兩台小型普通培養箱,可以預測每日的檢體量應該不多。沒有二氧化碳培養箱及微需氧培養箱,但桌上擺著小型塑膠盒放入產氣包取代二氧化碳培養箱的功能。實驗室一角擺著小型Vitek 2 compact 15及厭氧操作箱(Whitley MG500 Anaerobic Workstation)剛採購完成,但尚未使用。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除了使用API kit作鑑定細菌外,也用Chromogenic agar篩選E. coli及Candida,顯然生物梅里埃公司早已打進當地市場。

微生物實驗室有很好的消毒室,乾淨與骯髒的物品有分開消毒,另有一間準備室及倒培養基的房間。買商業粉末自行配製培養基在低價人力的國家是常見的,但沒想到當地的血液培養基(Blood agar plate, BAP)大多數是以人血來配製,顯然是知識不足,絕非當地沒有綿羊血所致。此地氣候乾燥,配好的培養基,水氣很快會蒸發,不知為什麼他們所泡的培養基都還要放一張濾紙來吸收水氣?如此,不也徒增汙染的風險嗎?

以紙錠擴散法做藥敏試驗,雖沒有看到他們整個操作過程,但桌上一疊報告單顯示,不同菌種都以相同藥物發報告,感覺他們對藥物一定沒有規範。經詢問後得知,他們都以同一組藥物測試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細菌,顯然微生物的觀念有待加強。對於黴菌,除有用Chromogeneic agar篩選Candida albican外,沒有再做其他黴菌培養及鑑定。結核分枝桿菌,只做耐酸性染色,懷疑的病人都轉送到結核病醫院。細菌室宣稱有三、四人,但真正做細菌操作的只有一位,其他如配置培養基及清潔工也都算入人力配置。

Second General Hospital
三家醫學中心中,這家醫院的細菌室可能是最缺乏設備,實驗室只由一位工作25年的資深微生物師負責。走入細菌室,沒有任何自動化或半自動化儀器,桌上只有一台顯微鏡及一座Loop Sterilizer Cinerator,旁有一台溫箱及4℃冰箱,其它空空蕩蕩。實驗室使用的產品,能看得到的幾乎都是HIMEDIA(印度廠牌),包括瓊酯粉末、試劑,藥物紙錠及血液培養瓶等。無菌棉花棒傳送培養基是中國製產品,內只有一隻無菌乾的棉花棒,並沒有輸送培養基的瓊酯,而BAP培養基仍以人血配製,顯然此家醫院的各項條件都需要再加強。

National Center for Maternal and Children Health
這是一所國家級的婦幼醫院,由於此醫院與美國CDC有研究合作,因此美方提供許多新設備,如BACTEC 9050, CO2培養箱,檢體處理操作台,也使用BD 1 l and 10 l disposable loops處理檢體。在配製培養基時,有大型操作台操作自製的培養基,並有個別冰箱儲存所有配製好的培養基。這家醫院是我所參觀的醫院中,唯一較合乎標準的微生物實驗室,他們沒有在培養基內使用濾紙,也以綿羊血配製血液培養基,而藥敏試驗所貼的抗生素,有因細菌的不同而區分不同的藥物組合,這些都較符合現今規範。實驗室內有-70℃冰箱,但沒在使用;一台小小的CO2培養箱,只在”特殊情況”時才用,顯然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醫院雖有許多設備,我並沒有實際觀看整個作業流程,但若只是一人實驗室來推敲,其實驗室的品質不言可喻!

1st Maternity Home Laboratory (Secondary care hospital)
這是一所市級的區域婦幼醫院,有150張床。當天在烏蘭巴托市負責實驗室的衛生官員NAVCHAA Enkhbayar陪同下,參觀整個部門。實驗室的空間相當乾淨明亮,但細菌室並無設備可言。一張實驗桌,旁有一台培養箱及冰箱。桌上有一份API的資料表,顯然有使用API kit做鑑定,也使用小小的塑膠盒,內有置放蠟燭作為candle jar來培養特定細菌,我還擔心蠟燭燃燒是否會燒到塑膠盒的蓋子呢?

配製培養基的房間,有加裝抽氣機,倒培養基的房間也加裝紫外燈,但我在準備室內發現多片已乾涸的培養基,可能已許久未使用培養基。自行配製的傳送培養基,瓊酯濃度過高而非呈半固體狀態,因此恐無法達到應有的品質。

Chingeltei District Hospital (Secondary care hospital)
這是一所市立級的區域醫院,NAVCHAA Enkhbayar及衛生局長MUNKHDELGER Munkhbaatar 親自接待。醫院有STD clinic,臨床實驗室在整個市立醫院中被認為是最好的一家。細菌室有一台小小的檢體操作台,旁有一台培養箱,桌上有一部顯微鏡。以小小玻璃缸所做的candle jar,仍不足以完全取代CO2培養箱的功能。工作人員告知有使用巧克力培養基,但仍以人血配製血液培養基。依現有的設備及環境,此地工作人員拿出他們過去曾培養過26種細菌名單供我參考,其中還包括Neisseria gonorrhoea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只是我相當好奇他們是如何分離及鑑定這些菌,特別是C. perfringens

研討會
最後一天下午召開研討會,會中有近20人來自不同醫院的細菌及感控人員,內容詳述全球腸內菌科carbapenem抗藥性嚴重的問題,從流行病學、鑑定、治療及管理一一探討。我以英文演講,透過翻譯讓學員了解我的內容。演講中看到許多學員一直作筆記,我原先好奇他們能吸收多少,但從他們演講後多位學員的提問: 細菌藥敏試驗若報告MIC的高或低,對臨床治療的影響? 治療腸內菌科carbapenem抗藥的細菌,文獻不是有報告可用carbapenem加sulbactam藥物嗎? 為什麼carbapenem抗藥的篩選是以MIC做標準,而不用disk diffusion做篩選?這些都像是行家的提問,讓我對聽眾的程度讚賞不已,也讓我相信這次研討會是成功的。

結語
短短幾天的訪問行程,看到此地百姓的生活情形,讓我感觸良多。參訪幾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後,稍微了解烏蘭巴托幾家主要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現況。在第三世界國家,雖然此地物質及設備並沒有達到微生物實驗室起碼的條件,但我認為最缺乏的可能是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台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微生物實驗室的水準早已符合世界先進國家的標準,若能透過國際合作,從繼續教育著手,相信幾年之後,他們一樣可以脫胎換骨,而台灣經驗絕對可以幫助當地的發展。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7(3):112-114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從醫技系實習規範:談醫學檢驗臨床實習教育的發展

前言
過去醫技系學生在沒有實習規範下各醫院的實習方式不一,因此實習生常可分為三種類型:放牛吃草型、廉價勞工型及訓練型。但最近幾年經由社團法人台灣醫事檢驗學會(簡稱醫檢學會)、中華民國醫檢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全聯會)、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簡稱醫教會)及全國各大學醫技系共同努力下,將學生至醫院實習的內容求得共識,再透過衛生署對醫學檢驗實習機構的認定及考選部對醫事檢驗師考試資格在實習認定做了規範之後,對我國醫檢專業人員的培育,從明年開始將邁入一新的里程碑。教、考、訓、用是人才培育最終的目的,然而醫院教學人力的缺乏、醫院規模不一、學校臨床老師的不足,及執業環境的惡劣,都將影響醫學檢驗臨床實習教育在國內的發展。

考選部於今年2月23日發布自2013年6月1日以後畢業者,若要參加高等考試醫事檢驗師的考試,其實習學科、實習內涵、實習週(時)數、實習場所及實習補修規定,均有一定規範[1]。實習完之後,必須由學校出具醫事檢驗實習證明書才得以報考。規範中除對實習學科及實習時數有明確的規定外,實習內涵中甚至明確指出,得講授特定內容及操作特定項目。這項新的規定,無形中將提升國內醫檢專業水準,值得肯定。但運作的同時,我對目前學生實習權益、學校教育及醫院教學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個人的淺見。

學生實習權益
站在教育的立場,如何讓學生能在適當的環境裡學習,是我們老師的責任。但現今對學生到實習醫院的安排、實習週數、學校老師在實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重要科目欠缺實習安排等,我們仍有許多努力之處。

實習醫院的安排及實習週數
全國有14所醫技相關學校,每年培養一千多名學生,所有學校的實習都安排在最後一學年(大四或專五)。目前除台大、成大及長庚三所學校在自己大學的醫院實習外,其餘學校則分散在全國各醫學中心、區域及地區教學醫院,由兩家至30幾家實習醫院不等(表一)。由於每所學校的學生人數不同,以及各家醫院對學生人數有總量限制,因此有些學校安排學生在同一學期實習,有些學校則安排在上下學期,這將造成學校課程與實習安排上的困擾。也因有些學校課程都還沒上,學生已安排實習,容易造成學習效果不彰的窘境。此外,受限於實習時間的限制,許多重要課程的實習週數也略嫌不足,如臨床生化是所有檢驗部門檢體量及操作項目最多(超過百種)的科室,但目前只規範2週,若只學按鈕來分辦操作項目,也許一週已綽綽有餘,但若要了解整個檢查項目的原理、臨床應用與諮詢,以兩週的時間,並不足以完成必要的訓練,未來可加以調整。

學校老師的角色
雖然各醫院會依照學校的要求,作一份實習標準作業程序,來符合考照的需求。但實習醫院的不同,實習生在各醫院能看到或操作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因此學校老師的角色就很重要。目前除三所學校在自己的醫院實習,全程有老師參與教學,其餘學校只有部分老師參與醫院的專題報告;另有部分學校只安排老師至實習醫院訪視,因此,多數學生在20週的實習中,除與醫院的醫檢師有互動外,與學校老師互動的機會很少,實習效果大打折扣。當學生也繳交全額學雜費給學校時,學校有責任與學生及實習醫院增加互動,並提出檢討改進方案,讓學生的學習成效能反應到真實狀況。

臨床病毒實習的重要性
病毒感染是台灣傳染性疾病中為社會大眾關注的話題,也應該是學生實習重點之一,但在目前考照的規範下並未把臨床病毒實習納入必修課程,可能是因為部分教學醫院並沒有設置病毒檢驗室所致。但以目前所有醫學中心及部分區域醫院已設立的病毒實驗室,要讓學生實習應該是可以溝通協調的。站在教育立場,如何讓學生的受教權有公平的學習機會,是學校與醫院應努力的方向。

跨領域的學習
雖然檢驗部門有許多自動化儀器及人工操作的項目,學生在短時間內,除要了解儀器的原理及操作外,更要學習解讀這些冷冰冰數據與病人疾病的關聯性。一個病人的檢體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檢驗部門,若能透過跨領域的學習,了解整個檢驗數據的判讀,在學習上將更為有趣,也了解醫檢師在整個醫療團隊扮演的角色。可惜,這種有意義的課程目前並沒有在現今的規範下呈現,未來若能將此納入實習規範,將是醫檢實習的最高境界。

學校教育的挑戰
學生到醫院實習的目的主要是將學校所學的知識與實務連結,也即學校所規劃的課程內容不論是講授或實驗課程,都要與臨床結合,相輔相成達到最佳效果。但目前醫技系師資結構不健全及實驗課經費的缺乏,要達成此目標仍須努力。

師資結構不合理
目前全國醫技系師資結構,多數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有超過半數老師也具有醫檢師資格(表二),但這些有醫檢師執照的老師多數並無臨床實務經驗,只有極少數的老師目前在醫院有兼職且負責臨床工作。所幸,有部分學校會要求老師在寒暑假至醫院學習,讓老師能在教學與實務工作上暫不脫節,但這樣的學校畢竟是少數。多數學校聘請具有臨床經驗的醫檢師作為兼任老師,但若一個系沒有適當比率的專任臨床師資,所有臨床課程全靠兼任老師來主導,這對學生的教育是否公平,也得考量。改善方法,唯有透過教育部對醫技科系的規範,將此列為學校評鑑的必備項目,才能彌補此缺失。

實驗經費不足
醫技系是著重在醫藥生物檢驗的系所,因此,實驗課一向是醫技學門重要的訓練課程。由於國內大學的學雜費不易調漲,而實驗室的耗材卻年年上漲,多數學校實驗經費的缺乏是可預見的。因此,許多實驗課程會常以模擬方式取代;操作項目與當今醫院實驗室的做法脫節;若有實驗,為了減少耗材的使用,也常以分組操作取代個人操作。如此訓練出來的學生,讓許多醫院的醫檢師不敢苟同。筆者在國立大學服務,學校分配系所經費主要以學生人數計算,在一定公式下,學生實驗經費年年不足。本系為了讓每位學生能親手操作,系主任每年都要為學生的實驗經費傷透腦筋,頻頻上簽呈給學校,希望有額外的經費能挹注。這種不分科系的需求性,以齊頭式分配經費的方式,應該要有所改善,才能維持學校教育與臨床教育的一貫性。

醫院教學的挑戰
最近媒體一直有血汗醫院的報導,主要在討論醫師及護理師人力短缺及超時工作,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政府也釋出善意,提出多項改善方案。但媒體從來沒有關心其他類別的醫事團體,因此社會大眾也無從得知詳情。

醫檢教學人力缺乏
以醫檢師而言,除臨床服務外,每年要準備多項評鑑及認證,有些醫院還被要求做研究,夜晚須加班準備文件資料及教案。雖然他們沒有在第一線面對病人(抽血櫃台除外),但超時的工作量,有假不能休及待遇偏低的情況,已普遍存在台灣的各大醫院,造成執業醫檢人員士氣低落。由於最新衛生署公告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對醫檢專業人力的配置相當不公平,因此要增加醫檢人力更是緣木求魚。根據目前衛生署醫事人員資料庫的資料顯示,全國一般病床開放總數與醫檢人力的比率,平均為每13.57床配置一位醫事檢驗人力,但新設置標準是每25張床只需一位醫檢人力,因此,在正常情況下,醫院管理階層不會輕易增加人員。管理階層要的只是績效,很多醫院為了減少醫檢人力,許多項目早已委外檢驗。而當外包所賺的盈餘比自己設置檢驗項目還要多時,試問有多少醫院會想自己做呢?在如此情況下,我好奇的想問:以現有的人力配置,一位教學醫檢師能有多少時間可以來指導實習生呢?

醫院須跨部門整合
目前醫技系學生的實習單位主要在檢驗部門,但並不是所有實習項目都在檢驗部。例如臨床生理(心電圖、腦波、肺功能及超音波)及分子檢驗室通常需安排在不同部門的實習,而這些單位的操作人員,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很多都不是醫檢師。但以目前對考照學生要求實習一至二週的規定,各院為了要能爭取實習生及教學醫院的頭銜,必定想盡辦法協調、設立或與其他醫院建立合作。跨部門及跨院的學習,需要透過醫院行政單位對不同部門的整合,教育才會有一致性,這也才會是學生的福氣。

結語
今年剛好是醫技教育的第60年(含早期訓練班三年),也是第一次學生至醫院實習有明確的規範。透過醫檢學會、全聯會及各校醫技系的協調,達成可行方案,再透過教育部、衛生署及考選部的規範來要求學校及醫院。這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模式,也將醫檢教育推向另一個旅程碑。為了落實真正的學校教育與臨床教育相結合,期待這種合作模式能持續,以解決當今醫檢界眾多的難題,讓醫檢教育的活水能源源不絕。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五日
本篇發表於 醫療品質 2012 6(5):38-41

參考資料
1. 考選部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事檢驗師考試實習認定基準;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事檢驗師考試實習證明書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Laws/wfrmExamLaws.aspx?kind=3&menu_id=320&laws_id=110
2.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臨床實習教育研討會 100年4月30日台南成功大學醫技系承辦,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辦
3.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教育評鑑研討會 101年4月27日台中中台科技大學醫技系承辦,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辦

表一 全國醫技系學生實習週數及實習醫院一覽表[2]
學校 週數 實習 台大 21 台大附設醫院 陽明 20-23 北榮、馬偕、新光 北醫 20 醫學中心5家,區域醫院5家,分上下學期 長庚 20 長庚醫院 中國 20 醫學中心5家,區域醫院3家 中山 20 醫學中心7家,區域醫院7家 成大 20 成大附設醫院 高醫 20 高醫及成大附設醫院 慈濟 20 北榮、高榮、長庚、慈濟 元培 20 醫學中心6家,區域及地區醫院28家,分上下學期 中台 20 醫學中心6家,區域及地區醫院31家 中華 20 醫學中心11家,區域及地區醫院26家 輔英 20 醫學中心10家,區域及地區醫院20家 仁德 20 醫學中心3家,區域及地區醫院29家

  表二 全國醫技系專任師資及具醫檢師證照人數[3] 職稱人數(證照人數) 學校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講師 合計 教師證照比率(%) 台大 5 (5) 6 (6) 3 (3) 0 14 (14) 100 陽明 6 (3) 6 (5) 2 (2) 0 14 (10) 71 北醫 5 (3) 1 (0) 6 (3) 4 (3) 16 (9) 56 長庚 6 (4) 4 (2) 9 (5) 0 19 (11) 58 中國 1 (1) 6 (5) 4 (3) 1 (1) 12 (10) 83 中山 5 (3) 7 (7) 10 (7) 0 22 (17) 77 成大 6 (5) 4 (4) 2 (2) 0 12 (11) 92 高醫 3 (3) 2 (1) 6 (5) 0 11 (9) 82 慈濟 2 (1) 6 (2) 4 (4) 0 12 (7) 58 元培 1 (0) 4 (3) 6 (3) 1 (0) 12 (6) 50 中台 2 (0) 9 (7) 6 (6) 4 (4) 21 (17) 81 中華 4 (2) 5 (2) 12 (8) 11 (4) 32 (16) 50 輔英 5 (2) 11 (7) 11 (6) 3 (3) 30 (18) 60 仁德 0 0 4 (1) 8 (3) 12 (4) 33

澳門行

澳門主要以賭場吸引觀光客,但"賭"對我一點興趣都沒,兩次到澳門,都因會議來此,第一次在2009年參加亞太感控會議,此次受邀參加澳門化驗師公會2012科學會議暨會員大會。48小時的短暫停留,科學會議的內容雖學到部分新知,但能與畢業多年的系友及校友見面,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了解澳門化驗師公會的屬性,增廣我在化驗領域的見聞。此外,能在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區走動、路環小鎮安步當車、樹蔭下品嘗葡撻、欣賞沊仔的龍環葡韻,更是一種浪漫的享受。

會議經過
會議選在萊斯酒店怡景餐廳舉行,與會近六十位化驗師,小小團體一年舉辦一次科學會議暨會員大會。此次主題為”驗出健康生活”,演講題目涵蓋不同領域:品檢測與安全、王一濤教授(澳門)談中藥質量與健康生活、陳君賜教授(香港)談無創性產前診斷的發展和臨床應用,我則講如何快速檢驗旅遊傳染性疾病。由於去年底我被邀請時並不知澳門化驗師公會會員的性質,因此講題的選擇稍微先進,與現行檢驗方式相距較遠,聽眾不易理解。未來,若有機會再度來此,我會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談臨床微生物的觀念。雖然講題具前瞻性,本地人不易了解,但卻吸引來自深圳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辜大勇(Ku Da Yong)博士的注意,他們一行三人,專程到此聆聽我的演講,並提出好的問題。會議時間的掌控通常需有專人負責控制,以紙條知會講者的模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化驗師公會組成
澳門化驗師公會的組成,有別於台灣醫檢師公會。此地人口約50萬,大型醫院不多,純粹從事醫學檢驗的人員相對也少。因此,凡是與檢驗有關之行業,如食品、藥品、水質、畜牧等檢驗人員,都可以加入,會員人數約兩百多人。公會目前由劉宇利理事長負責,但其組織又有一位劉炳基會長,會長平時不參與會務運作,只在年度大會時出席,並主持會議。會員人數雖不多,組織架構完整,除會長外,另有兩外副會長及多名理監事。

與系友及校友見面
澳門只有澳門大學及澳門科技大學兩所,因科系限制,多數澳門人讀完高中後,前往台灣、大陸及香港就讀。此地並無工業,以服務業為主,因此畢業後回到澳門,有時很難找到適當工作。成大僑生中,有相當多人來自澳門,醫技系有六位畢業校友來自澳門,除87級系友馮婉姍在鏡湖醫院、另一位在自來水公司(葉色愛)做檢驗外,其餘皆改行做其他工作。此次剛好有機會與婉姍見面,她目前是公會理事,育有一男(4歲)、一女(2歲),先生在同一單位做檢驗。閒聊時得知,鏡湖醫院為一千床的醫院,只有30幾位醫檢師,工作忙碌又要值班,小倆口相互支援,照顧小孩。當天在會場中也認識成大化工系校友李衍照,他是公會的財務幹部。

澳門賭場
澳門有三大部分:澳門半島、沊仔及路環組成。每年約二千萬觀光客,賭場是多數觀光客來此的目的,因此賭場是稅收的主要來源。除農曆年有三天澳門公務員可進出賭場外,其它時間不得進入。上次在威尼斯人酒店開會,酒店設有大型賭場及商場,得以一窺賭場的壯觀,在夏日可以不用出外,旅館內有各種高級商店、餐廳、遊樂場,應有盡有。早期澳門只有幾家賭場,1999年回歸後,開放賭場牌照,大力推動建設,吸引國際資金投入。目前有十九家大型賭場,大部分集中在澳門新口岸,即在港澳碼頭─友誼大馬路─葡京酒店沿線一帶,小部份在氹仔的大酒店內;當中以金沙娛樂場規模最大。它們全部在政府的特許,共同的規範下經營。當地人對於因賭場所帶來的建設,喜憂參半;喜的是建設帶動地方繁榮,與賭場有關之行業,個個眉開眼笑。但多數百姓的薪資,並沒有因稅收增加,而有任何調整。這現象似乎與目前台灣多數百姓的感受一樣,我們政府一直強調國民平均年收入GDP持續增加,但一般受薪階層,只知物價不停地飆漲,並沒有感受到薪資有增加。

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區
澳門16世紀中葉由葡萄牙管制,直至1999年歸還中國。因此澳門半島有著葡萄牙及中國古老街道、住宅及宗教。歷史城區主要以民政總署為中心點,鉅記手信(餅家)、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歐式房屋顏色鮮豔、大三巴牌坊、哪吒廟等,2005年整個歷史城區也列入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聖堂創建於1580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斯皮諾拉神父設計,歷時33年,於1635年建成,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寬23.5公尺、厚2.7公尺,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十字架。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

大三巴哪吒廟(葡萄牙文:Templo de Na Tcha, junto às Ruínas de S. Paulo)位於大三巴牌坊右側,聖方濟各斜巷與茨林圍交界,為澳門現存兩座哪吒廟之一。大三巴哪吒廟常被視為澳門中西文化和諧相處之象徵。哪吒廟建築,長8.4米,寬4.51米,兩進式建築,中間無天井,罕見於傳統中式廟宇。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當天親臨此廟沒什遊客,與大三巴人滿為患的觀光客,呈強烈對比。

路環及沊仔
澳門有三座跨海大橋 (友誼大橋、西灣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又稱澳沊大橋),連接澳門半島至沊仔及路環。路環是一個綠化保護區,比澳門半島還要大,島上保持自然風光,有山丘、樹林、海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風景美麗;其中以黑沙和竹灣最為著名。沿路環高頂馬路行走,經樹木園進入路環山頂公園的媽祖文化園區,疊石塘山頂上矗立著一尊媽祖像,高 19.99 米,語意表示澳門在一九九九年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迄今全球最高的漢白玉媽祖像,塑像由一百二十塊漢白玉石雕刻而成。

路環市著名的安德魯餅店(Lord Stow’s Bakery),1989年開始營業,是葡撻的原創店,上次來時排長龍,等著買葡撻;此次來得早,店內並無其他客人,拿著剛出爐的葡撻,坐在樹蔭下品嘗葡撻是種享受。小鎮夾雜著中葡式的屋舍,鮮艷亮麗的小教堂,曾經是電影拍攝的地點;白色及米黃色巴洛克式的圖書館建築也是觀光客駐足拍照的景點。

沊仔的龍環葡韻,五棟具歷史意義的青(水)色歐式建築,建於1921年,曾是高級官員的官邸。其中三棟已改建為博物館,”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葡萄牙地區之家”,另兩棟分別是”展覽館和迎賓館”。當天我們參觀三間博物館,其中土生葡人之家,展示葡萄牙人家庭的起居室、臥房、餐廳及書房與大多數西式家庭的格局並無不同;葡萄牙地區之家展示葡萄牙人的傳統服飾。建築物門前為古老石頭路所鋪成,兩旁高大翠綠的假菩提樹襯托,夏日走來格外涼爽;門前一片濕地,水生植物較少,若能稍加規劃,將是不錯的都會區濕地公園。隔著馬路是大型酒店的觀光區(包含威尼斯人酒店),古典與現代交織,更顯得此地的價值。

澳門與大陸門戶相通
過去我總認為從澳門到大陸必須經香港轉接才到大陸,沒想到澳門與大陸珠海只有一牆之隔,因此由澳門進出大陸,都可由此通過關閘邊檢大樓,較香港方便。李煒理事過去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時也都由此進出,再轉大巴士約二小時可抵廣州。邊界檢查站是許多國際人士進出的大門,當日適逢周日,人潮相當多,我站在澳門境內看附近環境,感覺並不是很好。澳門境內旁有許多國民住宅,骯髒的大樓外牆,再加上萬國旗的晒衣場,相當不雅觀。此景觀與大三巴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區旁的大樓一樣,反映出國民的素質及文化水準偏低。相較於希臘及羅馬古建物旁的環境,整理的條理有序,相當優雅的環境,高級餐館、旅館林立。港珠澳大橋是目前建設中的跨海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全長50公里,於2009年12月15日正式動工,預計於2016年完工,未來將會形成「三小時生活圈」,其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萊斯酒店
萊斯酒店位在漁人碼頭,旁為科學博物館、巴比倫娛樂場及外港碼頭為主要港澳客船停泊之處,附近有3A及10A公車至市中心。萊斯酒店雖不是五星級旅館,但室內格局不錯,回字型旅館,中庭中空,無壓迫感,但若大廳有活動,整個旅館就感覺相當吵雜。三層樓旅館有七十幾間房間,房內擺設溫馨,乾溼分離,人體工學設計過的大浴缸,難得有空閒能早晚泡澡,相當舒服。早晨坐在陽台,望著港口的濃霧,船班可能會暫停,幾座橋像是在騰雲駕霧之中,忽隱忽現,就像高山的雲海,美麗極了。

結語
兩次澳門遊,雖然都短暫停留,但仍有許多感觸。華人世界對於自己鄉土的不重視、不珍惜,很是可惜。當地人告知這小小島嶼,沒什麼好玩的,只有賭場內華麗的設施。我認為澳門中西文化所融合的建築、宗教、文化及生態環境都足以讓澳門人自豪;而陪我半日遊的公會理事相當熱心,雖然他有一定的專業素養,但對於周遭事物見識不足,讓我驚訝,這也凸顯華人在人文及環境教育仍有許多值得努力的地方。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三月二十日

Ps. 澳門公會2012 活動照片https://www.icloud.com/journal/zh-tw/#p=03&t=CAEQARoQzGu8XHYI0uf2FG9LGR--Qg==&f=/82J93X7T25~com~apple~mobileiphoto/Public/4D065355-1AF5-4F57-A6FE-E67FEE428A36.jb/index.json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臨床診斷實驗室之基本安全守則和實務經驗

洪貴香、吳俊忠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

2010年8月到2011年3月間,美國爆發橫跨35州的沙門氏菌感染事件。令人驚訝的是,感染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學生、助理及醫檢師[1]。英國也針對教學研究和臨床實驗室進行感染事件的調查,發現感染率為16.2/10萬人;在9個確定案例中,有6例來自微生物實驗室的人員[2]。因此,落實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與安全教育有其必要性。台灣大部份臨床實驗室,過去幾年來因有查核、評鑑及認證,整體環境已改善許多,但偶而也有發生實驗室感染事件,因此實驗室必須強化生物安全規範與人員再教育。以下簡述實驗室常見的問題:

(一)適當的穿著
臨床檢體是否具有傳染性不得而知。送檢的檢體如痰液或血液,可能存在高感染性的細菌、黴菌及病毒等。因此實驗室人員應穿戴適當的防護裝備,例如長實驗衣、口罩、手套、護目鏡或護面罩,若有傷口,需以不透水的敷料包覆妥當[3-6]。但現今許多實驗室有穿著拖鞋、涼鞋或短裙等,此種暴露大面積的皮膚,易造成傷害,此外,留長頭髮者應將頭髮紮束妥當,以免造成污染。

(二)明確界定污染區和清潔區
目前醫院在污染區和清潔區的劃分較清楚,但一般研究單位的實驗室空間有限,污染區和清潔區並不易區分,因此常看到學生在實驗室用餐喝水,這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為了維護操作人員和實驗環境的安全,務必禁止。

(三)生物性防護層級
臨床診斷實驗室在生物性防護層級(biosafety level;BSL)分類上屬於BSL-2(少數為BSL-3)[3,4,6]。因此,所有操作規範與設備須符合該安全等級。實驗室內須設有可用腳、手肘操作或自動洗手、噴臉和沖眼設備,但有些設備常終年沒在使用,遇到狀況,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此外,生物安全櫃要定期檢查風速、風量、密閉度和過濾膜性能[3,4,6]。但目前國內許多單位所使用的生物安全櫃並不符合標準,例如防護層級不符、安裝位置不當、未定期檢查、未更換過濾膜以及堆放過多器具和物品等,未來應該加以改善。

(四)實驗室清潔
保持實驗室清潔是基本安全守則的要點,單獨使用酒精並不足以有效去除感染原,十倍稀釋後的家用漂白水(含有0.5%-2%的次氯酸鈉)具有良好的除菌效果,因此臨床實驗室應每日配製十倍稀釋漂白水備用[3,4,6]。此外,戊二醛(glutaraldehyde)、鄰苯二甲醛(ortho-phthalaldehyde)、過氧化氫、福馬林、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或過氧乙酸(peracetic acid)也都是良好的除菌劑(disinfectant)[4,6]。

(五)檢體儲存
臨床檢體經常利用液態氮來冷凍檢體或儲存,液態氮極低溫(攝氏零下196度),皮膚若接觸到液體或氣體都會凍傷,故操作時必須穿戴長實驗衣、護目鏡和手套。若液態氮桶中的容器破裂,會導致整個液態氮桶被污染,其會隨著液態氮揮發造成感染。因此,冷凍檢體時建議使用塑膠製容器[3]。有些冷凍檢體會以乾冰包覆,乾冰昇華釋放二氧化碳氣體,其比重高於空氣,因此,在通風不良的場所易造成人員窒息。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讓乾冰揮發才是安全的做法。此外,極度低溫會導致管道爆裂,切勿將乾冰置於污水管、水槽或廁所[3]。使用真空過濾裝置,若壓力承載過量或真空瓶上有裂縫和刮痕均可引起爆裂。因此,建議處理傳染性病原體、血液或血液製品時應使用塑膠製容器。

(六)人員規範
臨床診斷實驗室有許多特別規範,包括所有進入實驗室的人必須被告知潛在的危險,充分了解進出實驗室的基本規則;按時監控工作人員的健康情況,並且給予適度的疫苗接種;應考慮是否需要收集和儲存高風險人員的血清標本[3,4]。此外,實驗室必須準備符合法規的生物安全手冊,主管也應監督人員是否遵照規範執行業務。

總之,維護臨床診斷實驗室的個人和環境安全,唯有仰賴實驗室的主管和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標準作業程序、落實管理及強化人員教育,才能減少生物安全危害事件的發生。一旦發生生物安全危害事件,須立即遵照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中的標準程序來處理,包括向實驗室主管報告和通報生物安全委員會或專責人員進行調查。地方或中央主管機關也需視情況介入調查,並提供改善建議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 Hayden EC. Salmonella hits US teaching labs. Nature 2011;473:132.
2. Walker D, Campbell D. A survey of infections in United Kingdom laboratories, 1994-1995. J Clin Pathol 1999;52:415-8.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safe work practices in human and animal medical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MMWR 2012.
4. CDC/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5th ed., 2009.
5.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Protection of laboratory workers from occupationally acquired infections; M29-A3, approved guideline-3rd ed., 2005.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3rd ed., 2004.

本篇發表於2012疫情報導28(7):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醫檢界談判人才在那裏呢?--從醫療機構公告設置標準談起

去年底行政院衛生署公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修正草案後,在許多場合我們聽到此次修正案對醫檢界是項利多。但檢視整個公告內容後,就醫事檢驗專業人力部分,在血液透析室、急診醫療及中醫診所,雖有少許斬獲,但整體而言對醫檢人力需求,並沒太大結構性的改變。開放西醫診所醫師可執行做檢驗,無形中壓縮醫檢師的就業及開業檢驗所業務的機會。若對照護理師、藥劑師及其他醫事團體之專業人士,在此次公告設置標準中所爭取到的權益,我們醫檢團隊在與政府醫藥衛生部門及各醫事團體的協商中頗居弱勢,必影響醫事檢驗未來的發展,值得醫檢界省思。

衛生署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會議,早已成為各醫學職業團體及利益團體與政府的角力戰場,因為這是政府對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母法,格外引發大家的重視。公告修訂一定是經過多次開會、協商、妥協後的結果,因此各醫療相關職業團體(公會、學會)必用盡心思,凝聚多方共識,請最好的談判人才去開會,替自己的團體爭取權益。一旦完成修訂並公告,就得再等多年,才有機會再改變。

綜合醫院與醫院醫事檢驗人力設置標準
根據100年11月9日行政院衛生署公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修正內容,其中第三條附表一有關醫事檢驗人力設置標準,「在急性一般病床的人床比率由現行每50床應有一人以上,修訂為每50床應有二人以上;血液透析修訂為每50床應有一人以上;急診每班8小時,全天24小時服務,均須有醫事檢驗人員;設有血庫者,應有專人管理」。

從修訂辦法公告內容乍看起來,醫檢界應該相當高興,特別是由現行50床應有一人以上,修訂為每50床應有二人。然而現行(96年)醫策會的醫院評鑑標準,早已要求每50床應有二人以上(醫學中心若為20床/人為C級, 19床為B級,18床為A級;區域醫院25床/人為C級, 24床為B級,23床為A級)。因此,這項新修訂對醫事檢驗人力並沒有任何改善。此外,根據目前衛生署醫事人員資料庫的資料(表一)顯示,全國一般病床開放總數與醫檢人力的比率,平均為每13.57床配置一位醫事檢驗人力(醫學中心為10.35床、區域醫院為13.64床、地區教學為16.90床、地區醫院為18.43床),這數字遠遠低於現今公告的標準。醫事人力在醫院評鑑是評審委員查看的重點之一,因此有位醫檢主任開玩笑的說,檢驗部門根本不用評,我們的人力需求早已超過標準甚多。

我不知道每25床只需一位醫檢人力是如何精算出來?實地走訪各家醫院檢驗部門現況,以現有人力早已人仰馬翻,幾乎都超時工作。因此以現行床數計算醫檢人力,絕對是不正確。從醫院管理者角度,醫檢人力遇缺不補,似乎理所當然;若有補人,好像是對醫檢主管的恩賜。此外,要由超出標準甚多的醫檢人力來支援血液透析、急診班及血庫等法條內容所規範的人力,對任何一位管理者而言,實在太容易了。因此,根據公告辦法,對醫院的醫檢人力,幾乎可以預言,是不會有太多的改變。我相信我們與會的談判代表也深知此現況,但沒在此次修正訂妥前努力遊說,失去良機,甚為可惜。

診所醫事檢驗人力設置標準
衛生署公告第十條附表七,有關診所人力配置,西醫診所「設檢驗設施者,除由醫師親自執行該業務者外,應有醫事檢驗人員一人」,此條文無疑讓醫師可以有法令依據從事檢驗工作,大幅減少醫檢師在診所執業的機會,也壓縮了開業醫檢師的業務。但事實是如何呢?大多數診所的醫生無暇親自操作,而以廉價聘請非檢驗背景的醫事人員從事檢驗工作,造成錯誤的檢驗結果。以過去發生在高雄一家婦產科診所為例,在醫師授權下,由護士驗血型,在沒有做交叉試驗下逕行輸血,造成一屍二命的悲劇。這事件凸顯醫檢是一項專業,非其他醫事人員可取代。因此,西醫診所的法條應該與中醫診所法條相同「設有醫事檢驗設施者,應有醫事檢驗人員一人」才會是較佳的談判結果。對照藥師法條「設調劑設施者,除有藥事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二項規定(偏遠地區才可以由診所醫師調劑)所訂情形外,應有藥事人員一人以上」,我們似乎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醫檢與其他醫事團體的比較
醫檢與其他主要醫事團體的比較,列於表二。護理人員在此次的公告是最大的贏家,他們不僅在一般急性病床的人床比率,由每四床一位護理人員降為每三床一人外,其他各種特別病房也都有新規範來增加護理人力。由於護理的工作性質與檢驗不盡相同,較難比較。但反觀藥劑人員,不僅病床數與藥劑人員的比率有改變外,增加加護病房及燙傷病房,每20床須有一名藥劑人員、門診調劑作業及特殊調劑作業都需有專人負責等新規範。而門診及急診以日處方箋,每滿一百張處方箋,應增聘一名的規範,無形中幫藥劑人員爭取到相當多的人力。此外,在條文中又明訂開業一年以後,依前一年服務量計算人力,將讓藥劑的人力,在不必修法下,即可彈性增加人力。

每個專業都有其特殊處,很難直接相比,但若以每滿一百張處方箋,應增聘一名藥師人力而言,為什麼醫檢人力的標準不能以檢驗單作為計算基礎呢?一張藥劑處方箋可能很快就處理完,直接交到病人手上。但同樣的時間,醫師開出的檢驗單可能還在抽血、離心、鏡檢、生化、血液等,而複雜的細菌及病毒培養,更需耗費時日與人力才能完成一份報告。這件事完全不是在討論〝一百張門診藥劑處方箋須有一位藥劑師〞的設置標準是否合理?而是凸顯藥劑的談判代表說服各醫事團體及衛生署官員的能力,絕對是我們該學習的。

如何尋求改善
從此次公告結果,顯然過去幾年來我們的努力沒有看到突破性的成效。我無意苛責任何談判代表,他們代表醫檢團體開會,犧牲個人時間,日夜加班以熟悉法規,還須忍受外在的冷嘲熱諷,有些回去還要面對主管的壓力,這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任務。去年我曾寫一篇”給全聯會的期許”(台灣醫檢會報26(3):1-4. Sep 2011),指出全聯會最重要的職責是幫執業或開業會員,爭取應有權益,解決制度面及法規面的問題。內文也特別談到:領導人風格、政策延續性及法規專職的重要性,這些仍可以說明,此次為什麼我們沒有突破性進展的原因。

要與醫界、衛生署、健保局、醫策會談判,絕對要參考藥劑師公會的運作模式,由善於言詞論述的開業藥局代表,固定且長期負責。原因很簡單,開業者完全沒有包袱,衝撞體制沒有忌諱,可以自由論述與辯駁。反觀,執業會員就有所顧忌。過去曾發生一位執業主管,代表醫檢師全聯會與衛生署開會,過程中被醫院強制召回的窘境。所以,讓膽識過人且無包袱的開業代表負責談判為宜。

與利益團體談判,特別是弱勢的我們,絕非一般人可以勝任。每次在開會場合,可以看到一些代表滔滔不絕、講話條理分明、引經據典、鏗鏘有力,如此的代表能說服會議主席的機會相對就大。反之,若沒有做足功課、了解法令前後的關連性,加上膽識不足、缺乏言詞辯論的技巧與經驗,如何幫團體爭取應有的權益呢? 總統大選時鬧得沸沸騰騰的宇昌案,蔡英文被世界知名生技專家及院士找來當宇昌公司董事長,大家認為她是一位傑出的國際談判高手,能軟硬兼施,達到目的。因此當今醫檢界也希望能找到一組好的談判人才,這是任何一位醫檢界領導人無法迴避的問題。

醫檢界是否有好的談判人才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翻開當年制訂醫檢師法時,若非有一組好的談判人才,並肩奮鬥,我們如何能爭取到? 此外,過去在許多場合,我們還曾帶領放射師、營養師、復健師,聯合藥劑師與護理師一起與醫界、衛生署及健保局周旋,如今這些醫事團體也已獲得成果,我們呢? 瑜亮情節的陰影一直存在於醫檢界,一個小小團體若無法有效善用每個人的優點,將是醫檢界的損失。

結語
今年適逢全聯會成立30週年也是醫技教育的60年(含訓練班三年),一甲子的時間,醫檢專業能力不斷的提升,許多醫療院所檢驗部門也完成國際認證,並與國際接軌,然而我們的各項醫檢權益,卻沒有得到專業人士應有的尊嚴。雖然我們有醫檢師法保障,但實際面我們仍然受到許多不合理的法條所限制。弱勢者如我們,若依然故我,遲早一定會被人所遺棄。為了能突破窘境,我誠心希望,醫檢界一定要找出適合的談判人才,才有機會看見未來的曙光。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7(2):53-57

附註:
四月九日行政院衛生署已正式公告新修正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與去年底公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修正草案並無太大差異,雖然醫檢師全聯會代表在正式公告前仍積極與衛生署溝通,但顯然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此外,五月八日101年度醫院評鑑基準及評量項目-評鑑委員共識也已正式公告,對醫檢專業有許多不公平之處。未來我們的專業勢必面對更艱難的挑戰,醫檢界需要有遠見的領導者和團隊,來解決當今醫檢的層層問題。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夜間賞猛禽:新化中興林場

對許多人而言,貓頭鷹是動物園才看得見的猛禽,在野外夜晚許多人也只聽其聲卻不見其影,很少在校園內發現。此次透過劉育宗老師的解說及對猛禽的呼喚,三十幾位朋友聚集在新化口埤國小及林場道路旁發現多隻領角鴞(Collared Scops Owl)停棲在喬木的橫枝上。在人車往來頻繁的地點,透過祭神及與猛禽的對話,兩隻領角鴞前來會合的場景,令人叫絕;走在安靜的林道上聽到多隻領角鴞與人的相互呼應,讓我見識一位鳥人的功力及對大自然的尊重。短短三小時,無疑帶給大家一次很好的生態饗宴,也是一次成功的夜間環境教育。

活動前一晚台南下著大雨,讓我對活動有些擔心,還好當天氣候穩定,溫度適中,是適合賞鷹的好天候。劉老師站在路燈下介紹貓頭鷹的習性及環境。目前全世界有216種貓頭鷹,台灣只有12種,都為保育類動物,數量相對稀少。其中領角鴞及黃嘴角鴞是中低海拔最普遍的貓頭鷹,灰林鴞在中高海拔如大雪山遊樂區,褐鷹鴞常在路燈旁(壽山)可見。台灣原住民對貓頭鷹有不同的詮釋,布農族認為是送子鳥,是嬰兒的守護神;邵族認為貓頭鷹是靈鳥,是吉祥的象徵,但達悟族則認為牠不吉利。

貓頭鷹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6月,二月底剛進入繁殖季前奏,除個別種類之外,貓頭鷹在繁殖過程中不築巢,而是利用樹洞、岩穴或其他合適的巢孵卵育雛,因此自然界的枯樹及岩穴是生態食物鏈中很重要的一環,不能任意砍伐或破壞。由於貓頭鷹眼球有堅硬的鞏膜環,眼睛不能朝不同方向轉動,若要看不同方向時,需轉動頭部,因此貓頭鷹有著靈活的頸骨,頸部可旋轉270度。貓頭鷹常將獵物整個吞下,消化後將不能吸收的皮毛、骨頭、幾丁質等雜物吐出,透過分析其殘骸可以準確地了解其食性。貓頭鷹除獵捕昆蟲、小鳥和小型哺乳類外,也會捕食其他小體型的貓頭鷹、飛鼠及日間的猛禽。

當晚在口埤國小路燈旁,劉老師從學員中拿了餅乾,發自內心對大自然的尊敬,祭拜眾神後,所有學員坐在街道磁磚或校園圍牆上,聽著劉老師連續發出五聲對貓頭鷹的呼喚聲,祈求能得到回應。在人車來往的街道旁,要能聽到貓頭鷹低頻率的回應,顯然要有一定的歷練,就當他幾乎準備放棄時,他突然發現兩隻領角鴞(成鳥及幼鳥)分別停棲在兩棵不同的喬木上,透過手電筒的照射及望遠鏡的幫忙,我們清楚看到了牠的廬山真面目。

領角鴞體長約25公分,體背灰褐色,豎起耳羽,眼睛橙紅色。常棲息於闊葉林中,畫伏夜出,不易發現。但在晚間,尤其是春夏季節,可常聽其在樹上發出單調輕柔似的”wheoo、不一”的鳴叫聲,每次鳴叫間隔約10秒,連續幾小時不停。在冬季較少鳴叫,是典型台灣低海拔闊葉林的鄉土鳥種,在非繁殖期,可在更高的山區發現其蹤跡。

往林場道路的轉彎處,是我們停留的第二站,劉老師述說此地的植物相及貓頭鷹會停棲的環境。很多鳥類喜歡停棲在樹梢上站在制高點視野遼闊,但貓頭鷹則喜歡在樹葉並不濃密的原生種植物,停棲在樹中間約2-6公分的枝條上,此處不僅易於捕捉獵物,同時可以觀察前進動線,因此原始林相是貓頭鷹的最愛。站在轉彎處,劉老師預測貓頭鷹可能會停棲在血桐及土龍眼樹等原生植物上。沒想到在他的呼喚下,三隻領角鴞竟然在如他所料的地點出現,令人嘖嘖稱奇。

最後一站來到林場,路旁為人工林,桃花心木為主要樹種。單一林相並不是貓頭鷹的最愛,但此地的林相已四五十年,形成多元化環境,有著豐富的食物,因此已有穩定的貓頭鷹族群。我們在步道找尋領角鴞,透過劉老師的呼喚,安靜的叢林中聽到多隻領角鴞的回應,也看到領角鴞穿越樹叢的一幕,我們似乎被領角鴞包圍著。此外,也聽到遠處傳來黃嘴角鴞的聲音(口哨聲),但沒有看到牠的影子。施政旭跟隨劉老師在貓頭鷹環境教育中心工作,在劉老師的鼓勵下,他試著學貓頭鷹的呼喚聲,也得到迴響,成果不錯,值得嘉許。劉老師以運動飲料”舒跑”示範,它不僅可以喝,同時留下1∕3量,以吸管沿著開口處吹出聲響,穿過寧靜的大地,藉以呼喚褐鷹鴞、鵂鶹等貓頭鷹。

此次活動透過政旭的安排,劉老師從屏東萬巒五溝水專程來此,為了活動順暢,他先行探勘。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劉老師的活動,過程精彩,他的一言一行,讓人感受到他對土地的熱愛,透過他的判斷、直覺、聲音及敏銳,讓我們學到許多知識,也欣賞到領角鴞的魅力。模擬貓頭鷹聲音,似乎在貓頭鷹的世界裡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兩年前在蘭嶼看見蘭嶼角鴞,原住民以個人發出模擬聲音來吸引角鴞;在光華村巧遇褐鷹鴞及黃嘴角鴞,則以錄音機撥放方式來誘鳥。

總之,此次貓頭鷹環境教育圓滿成功,除劉老師精彩的導覽外,天候的配合也扮演重要的因素。原先活動預估20位學員,但公告後不到兩天即額滿,許多人在候補名單。濕盟之友劉木賢建築師來電希望全家能報名,由於此次是自行開車,我答應開放給所有人,最後竟有36位參與,許多是攜家帶眷。很多新面孔,也是濕盟想吸引的對象。透過此次精彩活動,濕盟應該思索如何辦好下一場活動,讓參加者能認同濕盟,達到口惠且實至的效果。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85期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閩東之旅


相對福建省其它景點,閩東地區的旅遊景點通常旅遊團較少安排,因此能利用閩台會議的機會,進行一趟閩東之旅實屬難得。閩東地區在整個福建省的開發中較慢,因此仍保有許多特殊民俗文化及自然景觀。寧德市、屏南縣及福州市是此次遊覽的重點;三都澳的海上社區、楊家溪漂流的情境、太姥山含情脈脈的夫妻峰、鴛鴦溪的鴛鴦及百丈漈水濂洞的瀑布氣勢、三坊七巷的明清建築,讓我驚豔這些自然美景及文化深層的意涵,若能加以宣傳及推廣,相信絕對不亞於當今許多著名景點。以下分五部分簡述閩東之旅所見所聞:

寧德市
寧德市的人口325萬,可能地廣,沒有大都市的擁擠,但人民的守法性差,交通只能以「亂」來形容。坐三輪車繞市區,經鬧區夜市,顯現人潮,但與台灣夜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異。大黃魚、二都蚶、茶葉是此地主要的農漁產品,我們在不同場合,都有品嚐過。其中「錢多多茶館」值得一提。老闆是一位25歲姑娘,個子嬌小,進入茶道學校修習三年,取得証照,泡茶姿態清盈,具有美感,吸引許多客人。茶館店面不大,樓下擺設兩桌泡茶處,樓上也有泡茶點。我們聚集在樓下品嚐五種不同的茶,包括紅茶(從每斤240元、800元至高級的2400元人民幣)、璋州水仙花茶及安溪(泉州)鐵觀音。這些茶種雖然層級不一,口感並沒有想像中的好,縱使最貴的紅茶,喝完一泡感覺稍好,但與價格不成比例。

畬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排第19位,約79萬人口,寧德市佔20萬,為畲族主要的聚居地。畲族的文化和藝術也是閩東地區最具特色之一,當日我們參觀中華畬族宮。宮內不大,傳統中式庭院,主殿為忠勇王殿宮,牆壁石刻說明畬族的文化歷史,宮內展示民俗用品、服飾及婚姻等。盤、藍、雷、鍾是畬族四大姓氏。我們在其附近魚塭發現池鷺(非繁殖羽)及幾隻鷸鴴科鳥,吳憲政主任拍下池鷺,大部分團員都是第一次看到,格外興奮。

三都澳海上社區
三都澳離寧德市區約30公里,十九世紀末是中國對外通商港口之一,為一處天然良港,停靠30萬噸巨輪,過去為軍事重地,1993年9月23日,國務院批准開放。三都澳有許多形態各異的礁石,峰奇石怪,景色優美,有「海上明珠」之稱。資料顯示三都澳旅遊區可分為斗姥景區、福海關遺址景區、青山景區、筆架山景區和雞公山景區五個部分。當天我們在城澳客運碼頭搭船至斗姥景區參觀,步道兩旁奇形怪石,如仙趾石、斗帽(斗姥)、石坪、元寶、博士帽等,巨石上有多位名人書法落印。斗帽是斗姥娘娘的聖地,有許多古老神奇的傳說,更增加許多想像空間。

  三都澳風景區的奇形怪石對我而言較不具魅力,但其海面上的社區城市,特別吸引我的注意。綿延數十公里的海上人工養殖區(鮑魚、大黃魚、血蚶),以塑膠泡沫作為浮球和木板所搭建的船屋,上面住人,下為網箱養殖,充分利用空間。一間間小木屋,每間有門牌,門口有水陸,縱橫交錯如街巷,相當壯觀。資料顯示海上城市除有街巷及門牌外,還有社區管理機構、警察、移動通信,百貨批發部、酒樓等,這是相當獨特的海上社區。若能安排在隨波蕩漾的船屋住一晚,了解海上社區,體驗海上人家的生活,那將更有意義。中午在寶螺號海上餐廳用餐,採用在地食材,菜色及量並沒想像得多,血蚶是全國最好的產地,生食血蚶是老饕的最愛,同桌並無人嚐試,鄰桌中國人認為我們暴殄天物,最後請他們享用。

榕楓林、楊家溪、太姥山
霞浦縣離寧德市不遠,是寧德市管轄的縣。沿途所見為鄉村及漁村的景色,蓋網養殖的彈塗魚(動動魚、花跳)、稻米、竹林、柚子、橘子及琵琶樹。中午於秦嶼鎮用餐,小鎮的交通比都會區還亂,逆向行駛的遊覽車,猛按喇叭的汽車、橫衝直撞的腳踏車、三輪車及摩托車,整個交雜一起。巧遇婚禮,新娘新郎照古禮進行,抬轎也在此鄉間小鎮出現。

夜宿霞浦縣晨曦大酒店,酒店的居住品質並不理想,隔音效果差,午夜12點,卡拉OK聲不時傳到房內;早晨六點,工地刺耳的機器聲,除非小鎮的工作是從晨六點開始,否則絕對會影響一般住家安寧。洗腳按摩已成為每次與醫界人士赴大陸必安排的活動之一,但此地師傅的專業水準及紀律要求並不高;師傅一面做,一面看電視,動作稍為粗糙,這種服務態度及專業與中國其他大城的服務品質差異很大。

以下簡述霞浦縣楊家溪風景區景點包括渡頭榕楓林區、楊家溪及太姥山。

渡頭榕楓林區
渡頭村位於楊家溪下游,兩百多畝的楓香林為中國五大純天然生長的楓林(其他幾處: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蘇州天平山、長沙岳麓山),也是江南最大的楓樹林,一萬多棵成群的楓香,高大的喬木是我過去少見的景觀,我們來時並無楓紅,若在秋冬可能更具美感。離此不遠,牙城的千年古榕,最早種植於南宋紹興三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最年輕者在清咸豐四年所種,也已一百五十年。與台南12佃神榕及澎湖通樑古榕由單一榕樹所衍生的巨榕不同,此地的古榕是一棵棵榕樹成排後,形成壯觀的古榕群。這些古榕並無鬚鬚氣根,但有熱帶叢林才可見到的板根,也是目前緯度最北的古榕(北緯27度)。


楊家溪
楊家溪位於福建太姥山西側,全長58.5公里,其中可乘竹筏有16.5公里。竹筏由12根竹子所構成,每艘只能五位乘客,40分鐘的漂流,竹筏順流而下,船夫以竹竿掌舵控制方向。沿途景觀漂亮,兩旁山峰,怪石林立,翠綠的植物,偶而點綴著小花;水質清澈,大小白鷺鷥成群在岸邊低飛,居民以溪水洗滌。竹筏經石橋,船夫蹲下,以防碰撞頭部。從溪中看岸邊大雄寶殿,氣勢與在山中或都市的格調不同。漂流中有處急流,水花濺至竹筏,弄濕衣著,有些刺激,但並不過癮。

太姥山地質公園
太姥山海拔900公尺,位在福鼎市,北至溫州市約150公里,南至福州市250公里,背山面海,傳說每年仙人都會到此,故又有「海上仙都」之名。俗語說:海上求馬祖,山上拜太姥,可見太佬在當地人的地位。太姥山以花崗岩成峰為其特色,沿途步道完整,雖有懸空步道,但安全無慮。奇形怪石林立,石峰、石柱,造型栩栩如生,不需太多的想像力,其中又以「夫妻峰」最為傳神。

瀑龍潭有豐沛的潭水,吸收豐富的陰離子,深呼吸後,胸部感到相當舒暢。68米長的一線天,比墾丁一線天及鹿港摸乳巷還窄,距離還長,大家擔心又高又壯的郭明坤秘書長及謝銘松主任是否會卡在石壁內進退兩難的窘境呢?

全程3小時,上坡下坡對部分團員已備感吃力,但張蔡美前立委的體力(73歲)不輸年輕人,走完全程。她說: 這是當年參選議員及立委時所鍛練出的體力。中途在休息站,買顆太姥山的特產”黃帝豆莢”(天下第一豆、百年古豆、豆中之王),送給賢內助,莢上寫著「牽著妳的手、趕也趕不走」,她滿心歡喜。

鴛鴦溪的魅力
10月19日是很特別的一天,早晨5:16收到內人生日祝福的簡訊。之後,女兒、兒子及士驊也分別傳來簡訊,晚上同行團員備妥蛋糕幫我慶生,讓我整天有著愉快的心情。今日行程至屏南縣鴛鴦溪風景區,由霞浦縣至屏南縣約三個半小時的路程,沿途農村景色與台灣許多鄉鎮並無太大差異。中午在雙溪金太陽大酒店用餐,山城古鎮,別有風味。

白水洋園區共分白水洋、鴛鴦溪、雙溪、水竹洋、棋盤頂等5個遊覽區。當天我們只遊鴛鴦溪,此區為中心景區,是中國唯一的鴛鴦保護區,以鴛鴦、獼猴、稀有植物、峽谷及瀑布為特色。中午12:40抵達鴛鴦溪入口處,鴛鴦溪地質公園的巨石上寫著”2010年10月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等字眼,我很高興自己又能在世界自然景觀上添加一筆紀錄,但經我上網查證,鴛鴦溪地質公園目前尚未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公告,顯然有誇大不實之嫌。

鴛鴦溪峽谷受西北向斷裂,流水侵蝕形成峽谷,兩岸峭壁高聳,溪流迂迴曲折。沿途步道規劃完善,景區由幾座棧道串連,凌雲棧道建在大白岩陡峻垂直的峭壁上,順山勢緩緩而上,寬約一公尺,長約1000公尺為景區的交通要道;連接仙宴谷棧道經虎嘴岩至鼎潭仙宴谷。再沿溪流經仙女瀑、定溪神柱、小壺口瀑布及千疊瀑後,一路下坡至潭雄瀑布,再走至百丈祭水簾洞,全程3.5小時。整個遊覽區有溪流、峽谷、棧道、巨石、潭水、瀑布、峭壁、火山岩形成的小孔洞或蜂窩交織一起,美景令人難忘。

溪谷瀑布常見的鉛色水鶇(公、母)及小剪尾,在此地可見;獼猴在樹叢中跳躍,但最讓我興奮的是莫過於看到26隻野生鴛鴦在小天池悠閒戲水,這些嬌客並不因我們的侵入而不安。公與母的外表色澤不同,對於公鳥的艷麗大方,無鳥能與其相比。“百丈漈水濂洞”是此區最重要的景點之一,已列中國五大水濂洞之首。其特點是落差大(約160公尺)、瀑面寬(約10公尺)、水量足,且不枯竭。當天有多位同仁進洞,仰看水濂。百丈漈洞梯剛好在水濂洞旁,洞梯高度120米(約40層樓),整個洞梯鑿洞而成,每秒2.5公尺的速度往上爬,可節省一小時繞道時間。

區內花果山服務區有賣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如天然秋菊草(秋菊稞)、白木耳、皇帝豆(美容豆)等。沿途路牌標示清楚,有提供中、英、日、韓等多種語言,方便國際人士。洗水間乾淨,又有中英文說明,這在大陸觀光區相當少見,也是大陸近幾年積極推動觀光的指標之一! 此趟遊覽,因時間因素,只能走馬看花,若前一晚能在此或鄰近小鎮過夜,進行更深入的知性之旅,那不知該有多好!!

福州市
福州(又稱榕城、溫泉城)是福建省的省會,人口710萬,城區為300萬。有三山(玉山、烏山、平山)、一江(閩江)、二塔(白塔、烏塔)。福州2200年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其中又以三坊七巷最具代表性。市區黃金大道(濱江大道)長26公里,造價27億人民幣,小葉榕樹為主要行道樹。福州市地下有溫泉,水愈靠近市中心愈熱。過去為五大通商口岸,市區繁榮,但並無超高樓層。公共汽車、轎車、腳踏車及機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但人力三輪車在街道也可見。臨近港口,周遭用地全為造船廠,航海工業的發展,在此展露無疑。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依山而建,館內保有部分山坡地原有岩層。門口外觀特殊,使用戰艦造型。館內詳述沈葆楨與左宗棠對中國海軍人才培育及發展的過程。沈葆楨創立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家海軍及航海學院,也是首家海軍軍事學院。孫文參訪後表示:「船政足為海軍根基」! 因此,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的發源地。畢業生不少成為海軍的將領,其中包括台灣海軍總司令鄒堅二級上將,他是馬尾海校第九期畢業。

羅星塔公園
羅星塔公園位在馬尾港旁。相傳宋代柳七娘,因為丈夫被陷入獄,於福州服刑至死,妻子柳七娘為幫丈夫求冥福,建立一塔,原名磨心塔,後來改名為羅星塔,塔高31.5米,七層八角,每層都有瀉水簷,簷角上方有八方佛。公園步道旁有許多明朝至民國的題刻,輪陀造型突顯船政時空步道,沿途展示福建造船工業時期(1869-1875)的見證。當年中法戰爭,在閩江進行,羅星塔已成為國際公認海上航標之一。園內有柳七娘雕像,古榕參天,鳥瞰馬尾港,當日有小學生戶外教學活動,園內擠滿了人,我們的團員也與小學生有許多互動,並拍照留影。

三坊七巷
著名的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市鼓樓區南後街,其名稱是從北到南依序排列十條坊巷的簡稱(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有重點文物保護及歷史建築131處,被認為是一處「明清建築博物館」。1949年以後,吉庇巷(今名吉庇路)、楊橋巷(今名楊橋路)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因此目前實際只有”二坊五巷”。2009年以最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2010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三坊七巷始於西晉末年,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明清形成今日的建築格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佔地約40公頃,是社會賢達聚居區,人傑地靈,有超過百位名人出身於此,如林則徐,左宗棠,鄭孝胥,陳寶琛,鄧拓,嚴復,甘國寶,冰心,林覺民,沈葆禎等。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央大街,兩旁的老榕樹,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店林立,每間店鋪各具特色,福州三寶”梳角牛銳寶”、福建金牌老字號”百餅園”、瑞來春堂、紫源天下、菲常牛、湖邊鼎等。此外,星巴克及麥當勞也有,但與傳統所見的商標色彩完全不相同,顯然他們也能入境隨俗。當鋪的外牆,明顯寫個大大的”當”字格外鮮明。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挑幾處參觀。

黃巷的小黃樓為清代建築,雙層小樓,穿斗式木架構,雙坡頂。屋內所有駝峰、斗、均為精細木刻。廳堂高掛著道光年間的”義冠古今”匾額,廳前有”文炳球琳”匾額;樓上為主人的藏書閣,樓閣內12扇隔扇門及門窗均以楠木精雕而成,中式庭院有百年荔枝樹,戲台裝飾以木雕呈現歷史故事。二梅書屋見於明末,坐南朝北,前後、東西共五進,貫通官巷與塔巷,院內植有兩棵梅花而得名。

林覺民與冰心的故居剛好在馬路旁,同一屋簷下能產生兩個名人相當少見。一位烈士、一位文豪,石碑上寫著”覺民為有犧牲而永生時年二十四歲;冰心為有愛心而長壽享年一百歲”。入口處有林覺民烈士的雕像,故居展示林覺民的臥房、生活起居及與愛妻陳意映在庭院看書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欣賞林覺民與愛妻訣別書的手稿,讀來令人動容。但令人心酸的是林覺民家族堂兄弟英年早逝,忠黨愛國的背景。堂弟林尹民也是黃花崗72位烈士之一,享年24歲;堂兄林長民為國際法學者,與五四運動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享年49歲。

難得來一趟福州,短短一個多小時能參觀的景點實在太少,相當可惜。回酒店後,逛街購物,並不是很好的安排,我獨自留在酒店,書寫我的心得。未來若有機會再來此,我很希望能獨自留下幾天,好好欣賞三坊七巷的人文藝術。

雜聞軼事
搭動鐵的經驗
第一次有機會搭中國的動鐵,應該相當開心,但前些時候媒體報導京滬高鐵故障頻傳,動鐵在溫州附近有追撞事件,造成4節車廂翻落高架橋下,2節車脫軌,讓我對搭乘中國動鐵的安全性有點擔心。此次因行程安排,我們需搭兩趟動鐵,去程由泉州至寧德,回程由福州至廈門。有別於台灣,進入車站大廳,所有大小件行李皆須通過安檢,才能進入候車室。台灣高鐵站的候車室窄小,特別是台北車站的擁擠,而泉州、寧德及福州的車站有寬廣的候車室,差異很大。

中國動鐵與台灣高鐵不同,動鐵的車票上印有每人的身分證號碼。泉州至寧德,距離243 km中間只停福州,約一個半小時抵達。我們坐一等車廂,票價85元人民幣,但並無提供飲料及報紙。回程從福州至廈門搭二等車廂,票價81元人民幣,屬於直達,中間並不停任何車站,約1:45抵達。行駛過程相當平穩,車廂告示牌顯示行車速度介於155公里至194 公里之間,準點抵達,經過山洞隧道,易造成耳鳴。

回程,我坐第一車廂前排,動鐵在高速行駛中,還不時的聽到按喇叭的聲音呢!這種感覺似乎很奇特,在如此高速行駛下,若真要排除路障是否來得及呢?中國動鐵車廂雖與台灣高鐵類同,但動鐵的洗手間空間大,外頭也備有大型洗手檯與台灣高鐵全都在一處窄小空間不同。動鐵的車箱並無置放大件行李空間,所有大小包都要放置於置物架上,因此,對於提大行李及體型嬌小旅客,放置行李會有其困難。此外,車站的殘障設施不足,從停車場到車站候車室,再到月台都不易殘障人士或提大型行李的旅客進出,這點台灣高鐵的設施似乎較符合人性。

火車、動鐵及高鐵這三種名稱常困擾著我,回來後與好友閒聊得知這三種的區別。傳統火車與動鐵使用相同軌道,但高鐵使用不同軌道系統;火車以100多公里行駛,動鐵以200-250公里行駛,而高鐵可以行駛250-300公里。當日車廂告示牌顯示是介於155公里至194 公里之間,似乎動鐵行駛的速度比預期還慢。

金廈一條龍
金廈一條龍是一條便捷的行程,從台灣經由金門,轉船舶至福建幾個主要港口,若規劃好接駁時間,不僅省時,交通費用也比較便宜。但此次我們團員分別來自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所有團員先至金門會合,再轉接駁船至泉州石井;回程由廈門東渡至金門水頭,再轉機回台灣。去程,台北的朋友因早到金門,他們包計程車參觀金門景點;回程,台中的朋友也因等機因素,有時間繞金門景點;高雄的朋友,也因飛機班次改飛台南,抵台南後再搭車回高雄。為了在同一時間抵達,行程安排常得相互等待。

金門水頭至泉州石井港或廈門東渡至金門水頭,來回航程都是一小時,但台灣與大陸的船公司有兩種不同服務方式。在高雄機場劃位時,行李直接掛到泉州,下船時船上服務員會將行李一件件取出,放在碼頭讓旅客提領,省掉許多麻煩。但從東渡搭船回金門,不僅行李要自提上船,還要處理上船後如何置放的問題;下船時,旅客爭先恐後在小小儲藏空間找行李,在無人管理的情形下,只能用一個「亂」字來形容,當日我也看到一位老太太,找不到自己行李的窘境。此外,老弱婦孺如何自提行李上下船呢?這種不以客為尊的經營模式,遲早會遭人唾棄的。由於我們每位幾乎是花掉一整天的時間,才從福州回到家。搭船除得不到適當的照護,又需面對海象變化及可能的暈船。此外,若有濃霧或異常氣候,金門飛機可能延遲或不飛。如此的行程安排,為了省錢是否值得,仍有商榷的餘地。

結語
利用開會的機會順道遊覽附近城市,一直是我出國最期待的一件事。此次是第一次到閩東地區,事先我沒做功課,因此,也不知何處是最佳景點。透過接待單位的安排,短短幾天,遊覽閩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區,許多景點都值得駐留多日,欣賞其特殊文化及自然景觀。但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中國這些風景區建設進步神速,從1993年我第一次到南京講學,之後,年年至中國各省開會或講學,當時著名風景區設施殘破不堪,洗手間也令人難以忍受。但今日,連這些非著名的風景區,設施已達國際化,進步之速,令人刮目相看。雖然他們許多行為及法治觀念,不讓人苟同,但不可否認他們急起直追的效率及進步,是我們應學習的。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十月二十八日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阿塱壹古道的魅力

“阿塱壹古道”過去我從未聽過,但媒體一年來不停的報導,古道若開發成公路,不僅古道消失,許許多多的生物特有種也會在此區域消失,讓許多人士紛紛挺身抗議。屏東縣政府也兩次延長古道部分路段列為[暫訂自然地景保留區],但此暫定措施將於明年一月底結束。濕盟原先規劃八月底走訪古道,但因颱風取消,改在聖誕前夕。當日天氣良好,沒有大太陽,古道上雖然沒有椰子蟹、陸蟹、黃裳鳳蝶、遊隼及綠蠵龜的蹤跡,但南田石礫海灘及珊瑚礁植被的美,深深吸引我的注意。此外,古道受潮汐影響、手腳並用攀爬的路段及登頂鳥瞰海岸線的美,這種種特殊的組成,讓這條悠久古道更具有誘人的魅力。

目前台灣環島公路唯一的缺口是台26線屏東安朔到旭海段,此段公路一旦打通,環島公路網將可串連一起。公路開發,帶動地方的繁榮,提供優質的生活品質,絕對是政府應做的事。但去年底台26線屏東安朔到旭海路段的開發案,經環評過關,引起恐慌,保育團體呼籲不要為了環島公路,犧牲珍貴的生態環境! 根據屏科大學者的調查發現區域內植物有126科437屬687種管維束植物,其中30種為稀有植物;動物有89科345種,其中保育類一級有4種,保育類二級27種,其中褐林鴞及麝香貓為極其稀有動物。國立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指出,阿塱壹古道沿途自然風景壯麗,極富自然地景觀光價值,若搭配總量管制與部落文化巡禮,有潛力成為國家級景點,建議可劃設成為地景保護區,再配合海上棲息地的保護。當天,我們走入旭海的街道時,支持開發的布條到處可見,顯然地,保育與開發的對決,已在當地成為很詭異的氣氛,縣政府務必用智慧解決此棘手的問題。

“阿塱壹古道”是指瑯喬卑南道海線由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4公里海岸部分。從網路資訊了解古道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在清朝光緒3年(1877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禎為建立良好的防衛及交通系統,開闢北、中、南三路打通中央山脈。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南路--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其中南路共有四條,分別為:赤山卑南道(崑崙坳古道)、射寮卑南道(南崑崙古道)、楓港卑南道(台九線南迴公路)及瑯喬卑南道。而瑯喬卑南道,起自瑯喬(恒春)經射麻里(永靖)、豬澇束(里德)、大古公(長樂)、九棚,到八瑤灣後沿太平洋北上,再經牡丹灣(旭海)、阿塱壹溪(安朔溪)、巴塱衛溪(大武溪),最後抵達卑南(台東),全程共計203公里。因此,“阿塱壹古道”只是瑯喬卑南道中的一小路段,其自然景觀之美,只有身歷其境才可會意。

晨六時,兩部中巴準時從台南後甲國中出發,經中山高至高雄交流道接幾位聖誠公司的夥伴後直駛目的地。沿途道路順暢,並無塞車,車上播放著有關阿塱壹古道的影片,讓參加者對古道有深層的認識,抵達南田村已近九點半。此次我們規劃由北(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走往南(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預估4-5小時走完古道。當天氣候溫和,沒有東北季風,更無冬日常見的落山風,的確是一趟適合古道巡禮的好日子。沿途由鍾德賜先生負責導覽,經過塔瓦溪(台東與屏東交界處),路旁的植物與台灣海岸植物略同,如林投果、月桃、血桐、黃槿、蔓荊(海埔姜)、台灣赤楠、台灣海棗、大葉山欖及草海桐。

順著岸邊,腳踏著一顆顆大大的南田石,美麗的紋路,堆積在海邊相當吸引人。橢圓的南田石,有些還帶有石英更顯示它的高貴,無怪乎南田石遠近馳名。我好奇為何由海浪拍打上岸的漂亮石頭,只會在此地出現呢? 行走在石頭灘,高高低低的石頭及眾多被沖刷上岸的枯木,若不小心,很容易拐到腳。除石頭灘外,古道也經過一段沙灘型海灘,若時間許可,與好友坐於大石上欣賞海景、野餐及聊天,將是一件很愜意的事。

古道地形,除岸邊的石頭灘及沙灘外,有兩段急上坡路段,坡度甚陡,還好有繩索,四肢並用,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若之前下過雨,此上坡路段可能更具挑戰。從頂上往下,長長的人龍,一個接一個往上攀爬。站立於頂上鳥瞰屏東及台東海岸線的美景,讓大夥兒忘記剛剛的辛苦。順著小徑,礁岩地形地面崎嶇不平,又無遮蔭,若在夏天行走將是相當辛苦。我們在鞍部找到一處可以避風又有遮蔭處用餐。下坡路段,大部分的人使用拐杖支撐,以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靠近旭海路段為岩石山壁,海岸線上大小石頭依舊,時時需注意腳下的步伐,以免滑倒或拐到,直至旭海村落。

總之,這條順著海岸線所建構的古道,雖只有短短幾公里,卻含有豐富的人文、自然及生態景觀,與我過去走過多條崇山峻嶺的古道大不相同;若這條古道被開發成為公路,地貌改變,一些珍貴的生物特有種也會消失。自從媒體報導後,朝聖的觀光人潮接踵而來,屏東縣政府已將此保留區比照墾丁南仁山及龍坑生態保護區的模式納入每日人數總量管制,以確保自然生態環境、民眾參觀者的安全及品質,並嘉惠當地導覽人員及帶動觀光產業。希望透過政府與當地居民溝通,配合在地人的生活需求,讓這條古道在明年一月底後,能正式成為自然地景保留區,那將會是所有台灣人的福氣。

吳俊忠
寫於一百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第84期

PS. 很高興在過農曆年前夕元月十八日屏東縣政府正式通過阿塱壹古道「旭海至觀音鼻為自然保留區」。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2011澎湖燕鷗季

澎湖的燕鷗季活動,每年都吸引相當多的愛鳥人士前往,這是我第二次參加賞鷗活動。今年能如期參加,特別感謝澎湖鳥會范光亮理事長及林長興老師的幫忙才能如願。南海及北海各個群島的燕鷗,雖隨著不同時間前來,會有不同燕鷗的種類及族群量。白眉燕鷗、玄燕鷗、鳳頭燕鷗、紅燕鷗及蒼燕鷗在本次賞鷗之旅中都有見到,其中貓嶼的白眉燕鷗及玄燕鷗、雞善嶼的鳳頭燕鷗、錠鉤嶼的白眉燕鷗,數量之多令我難忘;加上了解花嶼、東嶼坪及鳥嶼的風俗民情,也是賞鷗之旅外的意外收穫。

第一天晨八點所有參加者在南海遊客中心會合,一群人登上賞鳥船,范理事長及資深鳥友一路解說所見所聞整個南海群島。船經過雞籠嶼、桶盤嶼及虎井嶼,從船上看世界級玄武岩自然景觀的感觸特別深刻。船繞著大、小貓嶼,大量的白眉燕鷗及玄燕鷗停棲在無人島上,白色鳥屎遍布全島。玄燕鷗外觀顏色與玄武岩相似,因此當玄燕鷗不動時,並不易被發覺。

南海巡禮中,路經南鐵砧嶼(一大一小)、頭巾嶼、後袋仔嶼、金瓜仔嶼、狗沙仔嶼及東西虎井嶼,這些島嶼,多數為無人島,因此也發現許多白眉燕鷗、玄燕鷗、鳳頭燕鷗及蒼燕鷗,時而俯衝水面抓魚的畫面。船經頭巾嶼,成群的白眉燕鷗聚集該島,我們發現一群遊客在島上遊玩,這種破壞生態活動的行為,未來一定要透過規範來禁止。

花嶼是澎湖縣最西方的島嶼,也是台灣極西的行政區域,最高處海拔53公尺。此次花嶼巡禮,由花嶼國小黃國揚主任擔任導覽,黃主任為泰雅族原住民,在花嶼居住27年,娶花嶼人為妻,育有三子。花嶼戶籍300人,但只有100多人常住。島內生活辛苦,種植木爪及菜豆,蔬果及肉類大都從馬公運來,平常庫存蔬果一周,冬天肉類庫存一個月。由於船班少,加上氣候因素,食物需有更多的庫存量。電力系統並不全天供應,當地的飲用水為井水,但含鹽濃度高(1,000 ppm),此地雖有海水淡化廠,但主要用於洗滌。

花嶼燈塔建於日據時代1939年,為一白色混凝土圓塔,塔高12.5公尺,經改良後沿用3,000 W的電石氣閃光燈,每5秒一閃,光照21浬。花嶼國小位在高點,一整排雙層房舍,可鳥瞰南海群島及花嶼社區,由此遠眺大、小貓嶼,就如其名。從幼稚園至小學六年級,全校共有14位學生及10位老師,可能是全國生師比最高的學校。校內有高大的肯氏南洋杉,當天主辦單位在國小提供小卷麵線為午餐。此外,提供冰礦泉水,在炙熱的天候下,可能是最好的禮物。

從港口至燈塔,沿途山徑小路有大量銀河歡、天仁菊、龍舌蘭及幾株文殊蘭,但也有本島少見的烏面麻及木防己,社區旁有一顆本島目前最高的樹(椰子樹)。花嶼與其它島嶼最大的不同在於此地並沒玄武岩,為斑狀態安山岩;特殊的景觀需富有想像力的沙灘西瓜石及唐山大美女石頭。天湖宮為此地的大廟設有「三塔公」,由三座石塔具有抗煞抗邪,庇佑全村平安;褐鐵子置於廟宇屋簷,較為特殊。此地房屋前有石敢當,一個不夠,再加一個,不同方位設置營頭。黃主任長年在花嶼調查,發現144種鳥類及37種蝶類,包括稀有的玉帶紫斑蝶。

當船緩緩駛入東嶼坪,空蕩蕩的碼頭,只有包船遊客。我們從聚落旁的急陡坡登頂,頂上空曠草原,處處可見山羊屎,鳥瞰澎湖群島,順著羊腸小道繞完全島。社區早期的房屋以水泥為建材,而非傳統咕咾石的房舍,可見當時此地相當富裕,據林老師說早期以走私致富所致。目前島嶼沒落,沿途沒看到商店,港口有攤販賣仙人掌冰。五位義務役在此服役,當日有三位在執勤,就像其他離島的公務員一樣,基本上無事可做,若能在此充實自己,並做規劃,也將有所助益。

第二天北海之旅只有半天行程,當天在文化中心前集合,署立醫院陳聰安主任一家人也第一次前往,遊覽車至北海岐頭遊客中心登船,第一站經圓貝島扺活龍灘,這是離本島業者喜歡稱澎澎灘,一艘艘遊艇幫業者帶進觀光客玩水上活動;若為退潮,其潮間帶可以踏浪至鳥嶼。澎澎灘目前由二家業者使用1/4土地做為海上活動,另外3/4留做保育用地。周老師認為保育與經濟可以並存,但內人聽到業者談到,當他們若檢到海膽時,會當做躲避球來玩,這樣不尊重環境生態的業者實在令人不敢領教。由於我們到時是漲潮,鳥況不多,偶見一群燕鷗在海上吃丁香魚,幾隻蒼燕鷗低空飛行,前一梯次七月份來此,以紅燕鷗居多,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大小雞善嶼有鳳頭燕鷗在空中飛翔,但大部份都停留在峭壁上,雪白的鳥屎遍布玄武岩的峭壁,大小雞善嶼的地形地貌令人驚嘆! 船經錠鉤嶼主要為白眉燕鷗,而小白沙嶼也有許多白眉燕鷗及蒼燕鷗。

鳥嶼為丁香魚的故鄉離歧頭只有20分鐘船程,港口前豎立一隻鳥的大雕像,為主要地標。鳥嶼無鳥,在所參訪的島嶼中,鳥嶼最為富裕,聚落位於港口四周,人來人往相當熱鬧。鳥嶼戶籍人口約3,000人,但實際上只有一千多人常住,為澎湖離島中人數最多的島嶼。在周老師及林老師的鼓吹下,一群人聚集在碼頭,大量採購丁香魚及魷魚絲,而仙人掌冰的小販及刨冰的小店,生意特別興隆。原本規劃在鳥嶼是欣賞村落的風俗民情,但在港口,被攤販吸引住,只有少數幾人與林老師一起前往。

一天半的賞鷗之旅,涵蓋南海及北海群島的巡禮,剛來時大家都不太會區分常見的五種燕鷗,但經由導覽員解說,每個人最後抬頭看到燕鷗的形態及顏色即可分辨,這是本次賞鷗之旅最大的收穫。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並沒看到小燕鷗,還好這種燕鷗是四草及七股的常客,因此我們不覺遺憾。透過澎湖鳥會同仁的幫忙,本梯次賞鷗之旅圓滿成功。較為可惜的是志工透過麥克風口述,常因風速及船上引擎聲的干擾,解說不易聽清楚。由於鳥會每年都舉辦類似活動,未來若能讓所有參加者都有一台接收器聽解說,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能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參加賞鷗之旅,在酷熱的天候下走完整個行程,對每一位參加者都是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體驗。群島巡禮讓我了解不同燕鷗的生態及習性;登島讓我更了解偏遠離島的風俗民情。由於澎湖生態及景觀的多樣性,在短時間並無法一一滿足我個人的許多好奇,因此,未來有機會我會再度來此,擁抱這個大自然所給予的恩賜。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八月二十五日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夏日遊菊島

多年來我常到澎湖,不論是因公或私,總會至澎湖各處走走,今年就來了兩次。四月中氣候宜人,菜園濕地及山水濕地的小雲雀、中杓鷸及小燕鷗,大菓葉的柱狀玄武岩,福安宮潮間帶的海筆及海星,員貝島的自然景觀,讓我印象深刻;八月天氣酷熱,是專為賞燕鷗而來,但能騎著機車穿梭在將軍嶼、望安及七美,認識在地的風俗民情及特有生態景觀,是一種享受。岸邊的奇形怪石,需有豐富的想像力;花宅古厝剝落的痕跡,讓人遙想當年聚落盛況;遠觀雙心石滬的造型及實用價值,也讓我對先人的智慧相當佩服。以下簡述夏日遊菊島的所見所聞,賞燕鷗之旅將另文敘述。

馬公
當日搭第一班由台南飛馬公的班機,短短的25分鐘。抵達時,台北及高雄的夥伴也已到達。很多同伴是第一次來澎湖,相當興奮,一群13人乘坐遊覽車,透過導覽員說明澎湖目前的概況。澎湖有戶籍96,000 人,但常住人口只有5-6萬人;原有64個島嶼,目前已增至90個,許多為無人島。主要島嶼為馬宮(公),涵蓋湖西鄉22村、白沙鄉15村、西嶼鄉11村。澎湖有2,500座廟宇,海菜、花生、小管、丁香魚、澎湖絲瓜及仙人掌是此地重要的特產,因此各地都有販售。縣鳥:小雲雀(山鳥);縣樹:榕樹;縣花:天仁菊。

車沿著縣道203號”高速公路”,成排高聳的小葉南洋杉及銀河歡(可做燃料)為其特色。由湖西經中正橋(1,107公尺)往中屯風力園區,白色的風車遠觀相當漂亮,目前有14座風車,生產的電力只能提供少許的用電。未來將花費80.9億元增建至200座,供應更多電力。第一站抵白沙鄉通梁古榕,一棵300多年的古榕,在惡劣土壤及天候下長成巨林,古榕由97條氣根插入土中,樹蔭覆蓋面積達660坪。有趣的是,這97條氣根剛好與澎湖的村里數吻合,因此,朝拜樹頭的香火旺盛。白色的跨海大橋永遠是觀光客的駐足點,橋長2,494公尺,橫跨白沙與西嶼,第一次在民國54年興建,59年完工,可以想像當年開通時全島居民瘋狂慶祝的盛況。目前的大橋在民國74年原橋旁重建,81年完工。好友吳憲政主任自行前往,運氣好,在橋墩間拍到蒼燕鷗育雛景象。

西嶼鄉小門嶼鯨魚洞,四月時曾沿著海邊走一圈,海浪沖刷所形成的天然鯨魚洞、奇形怪石及不同岩層的組成,格外吸引我的注意。因此,此次特地專注在地質館內參觀,有圖文並茂說明澎湖的地質結構及玄武岩,讓我學到不少新知。最特別的是全世界目前只有三處玄武石柱,除澎湖外,英國北愛爾蘭巨人堤,於1986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它由4萬根五六角形玄武石柱所組成;另外,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也有100多萬根玄武岩,兩年前我曾拜訪過,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澎湖玄武石柱壯觀。鯨魚洞旁的聚落有密密麻麻的“菜宅”,由高處俯視,仿如蜂巢般的巢田,頗有特色。

二嵌陳姓聚落經由社區總體營造,規劃完善。全村主要姓陳,閩南式咕咾石的建築聚落是觀光客必到之處。目前已修復多間古厝,聚落的橫巷通往二興宮,民宅座東北朝西南,冬天可擋東北季風,夏季可讓涼爽的西南風灌入。東北季風讓植物難以存活,居民以咕咾石與玄武岩堆砌擋風牆來種菜又稱“菜宅”。民宅面向巷道,各民宅間有一米寬的縱巷間隔,由空中鳥瞰呈現梳式布局,格外顯眼。聚落有私塾,褒歌、風茹茶及香濃的杏仁茶,具有地方風味。四月第一次來時,由林長興老師介紹二嵌村聚落協進會理事長陳榮一先生,他導覽整個聚落,並帶我們至他親戚的古厝,欣賞珍貴收藏品,古厝宛如一座小型的民俗博物館。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Basalt)的出土,是在日據時代為了聯絡馬公與西嶼鄉之間的交通,需採石填海造港才意外發現,此地已成為西嶼鄉特殊景觀之一。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的柱狀節理及板狀節理相當壯觀,高八公尺,長一百公尺。柱狀玄武岩是熔岩因冷卻收縮後,岩體產生五、六角形的岩柱破裂面所致。此地的柱狀玄武岩(偏黃色)與澎湖其他地方的岩石(燻黑色)有所不同,主要因土質及出土時間較晚有關。玄武岩前有一凹地草原,雨後積水,若有陽光照射,玄武岩形成的倒影,加上藍天會是一個夢泛組合。四月來時,農民在大菓葉潮間帶撈紫菜,岩鷺在旁專注水底下之食糧,烘托出的美景,讓我難以忘懷。

夜釣小管是澎湖夏日熱門的夜間活動。從七美回到馬公後,當晚我們乘坐大益公司的船。船緩緩駛出,並沒看到太多的夜釣船在附近作業。工作人員忙著對顧客做示範操作,我們也按照SOP進行,但大部分人並無所獲,只有蕙菁及文珍兩位朋友的女兒,幸運釣到小管。船上工作人員也釣到一隻大於30公分的小管,令人稱奇。由於大部分人都未能釣到小管,工作人員解釋可能因月圓(農曆14號)容易讓小管看到假的誘餌,而白帶魚也會吃小管,因此影響垂釣,經他如此一說,大家也就釋懷。夜釣船停在港外,遠觀馬公本島觀音亭的拱橋,霓虹燈的亮光襯托出西瀛虹橋的美,格外吸引目光。船上一整排白色螢光燈相當明亮,工作人員煮小管麵線給客人食用,雖然我已用過晚餐,但還是小嚐。總之,兩小時的夜釣,雖然沒成果,但吹著海風,看者馬公夜色、體會討海人的心境,也就值得了。

將軍澳嶼及望安

能登上將軍澳嶼完全因林老師的幫忙,臨時安插此行程,一般觀光客多數過門而不入,而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將軍澳嶼。我們在本島遊客中心前搭船,船緩慢行駛,遠觀風櫃斗,沿岸種植許多龍舌蘭、銀河歡及仙人掌。一小時後抵將軍澳嶼,港口漁船林立,現代化的房舍,不太像是偏遠小島的港口,此島也是望安鄉中建設最好之村落。將軍澳嶼離望安島不遠,原先規劃以橋將兩島相連,但建橋會改變水流,最後只好放棄。騎著機車於濱海環島公路,林老師在潮間帶解釋火山後所形成的岩脈及火山繩岩,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景觀。

船帆嶼在將軍澳嶼的東方岸邊,退潮時與將軍澳嶼相連。漲潮時像一座海石柱,高約34公尺,由微輝長斑岩所構成。結理多呈片狀,海蝕平台上有多組節理相互截切,形成豆腐岩的特殊地質景觀。當日因退潮,我們有機會至潮間帶,觸摸岩石,多位好友撿拾岩石留做紀念。船繞行島嶼時,看到許多燕鷗在無人島上,船長企圖靠岸,但因接駁平台仍有其他遊艇在使用,只好作罷!

第一天抵望安潭明港已18:10,騎機車至中台山觀賞日落,停車場停滿遊覽車及機車,快步登頂,欣賞最後落日餘暉。晨昏的中台山顯然有所不同,第二天早晨我們再度前往,中台山高度雖只有53公尺,但登臨頂上有呂洞賓仙人所留下之足跡稱”仙跡岩”,遠眺澎湖島嶼歷歷在目。路經鴛鴦窟谷地尋腳,目前正在整修,據說日據時代此地屬於海軍魚雷快艇基地,海蝕平台上佈滿各種不同形態的融蝕盤。與蘭嶼曬飛魚的風俗一樣,望安村落的屋頂上,處處可見曬象魚(臭肚)的景觀。

當晚前往綠蠵龜保育中心聆聽解說,海洋大學的研究生講述綠蠵龜的生活史,由於他口才佳,應答自如,相信每一個人都學到了一些新知。但對我們而言,是希望參加說明會後,能有資格為午夜綠蠵龜上岸產卵時,至海邊實地觀察,可惜我們無此運氣。第二天,只能在保育中心館內看到明星級的綠蠵龜。從環境保育的觀點,我很高興看到,望安因綠蠵龜保育,整個島比七美嶼及將軍澳嶼相對比較沒有開發。

在林老師夫婦的帶領下,一群人分乘八部機車在望安環島一周。網垵口沙灘屬於細白的沙灘,由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及有孔蟲殘骸組成,此自然沙灘也是綠蠵龜上岸的產卵點。我們試圖找尋綠蠵龜上岸的痕跡,但無所獲。整個望安從天台山至網垵口沙灘有6個區(A1-A6)皆為綠蠵龜上岸的產卵點,這些區域每年五月至十月底,晚上八點至早上五點被列為管制區,任何人不得進入,以免干擾綠蠵龜上岸產卵。網垵口沙灘旁就是一處小村落,仙史宮為村民的信仰中心,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宮中有一古匾”奠安海國”,可惜當時沒入內欣賞。村落有多家小型民宿,主要是為生態愛好者而設,因此,只要有特殊物種就能吸引觀光客前來,帶動地方繁榮。我們這群人不是也為綠蠵龜而來嗎?

花宅古厝(又稱中社)位在望安的中部,從外海遠眺仿如花瓣環拱著花心,因此,先民稱之為”花宅”。社區聚落屬於傳統三合院閩南式的建築風格,目前尚保留有130棟傳統及日治時期建築,2008年行政院文建會通過,成為全國第一個重要聚落。咕咾石的屋舍,從外牆的裝飾,可以觀察早年殷商巨賈返鄉所蓋之豪華屋舍,但多處房舍並無整修。當天我們到時,只有少數老人走動,並無其它觀光客。天上聖母是花宅的信仰中心,大型的廟宇,與聚落的人口似乎不成比例。由於地處偏遠及人口外流之影響,聚落保留完整,未遭大量破壞,屬不幸中之大幸。未來,若經整理,相信可以比美西嶼的二嵌陳姓聚落。

七美嶼
由望安島至七美嶼搭海龍王號約30分鐘抵南滬港,雖然過去我常到澎湖,但這是我第三次到七美嶼,除七美人塚、七美燈塔及雙心石滬外,其餘印象並不深刻。七美常住人口2,000 人,戶籍有3,000人,鄉內有小學及國中。對大部分公務員而言,特別是警察及消防局人員,此地基本上可能無事可做,又有離島加級,真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如此的環境應該會吸引一群生態愛好者來此工作。全島只有一家全家超商(今年7月8日開幕),位在港口邊,貨品種類不多,我們也在此消費,特別是離開馬公本島後,久違的咖啡香更屬難得。而全家超商及中油加油站是全鄉唯一有使用統一發票的店家。吳府宮為全鄉最大的廟宇,主祀神吳必立將軍,旁為七美最大的潮間帶,為七美人退潮時撿螺貝的場所。

七美因物資缺乏,地廣人稀,畜牧相當普遍。島上牛、羊、雞及鴨都採自然放牧啃食野草。土雞蛋及羊肉為其特產,羊肉也外銷至岡山。15公里長的環島公路,草地上偶見小雲雀跳躍,沿途有相當多山羊,也巧遇羊群過馬路,此外,也發現八哥站立在羊背上的情景,因此這條環島公路又有”羊金公路”之稱。村落房舍的界線以咕咾石砌成圍牆,家家戶戶晒乾象魚(臭肚)儲存,與其他小島相同,村村有活動中心。我不知在西濱海岸處為何需有成排的消波塊環繞?當年此地曾設計一座快艇港口,但因沒考慮潮汐問題,建好不能使用,現今改為鄉內游泳池,實在相當諷刺。

銀合歡自日治時代引進後,成為七美嶼分布最廣的植物;瑪纓丹由候鳥帶進,成為本地常見植物,而南洋杉、薊、倒地鈴(燈籠草)、林投也到處可見。七美鄉的水產業由於水質良好,因此養殖業發達,特別是珍珠九孔及翡翠九孔最具代表性。但當日我們騎機車環島至九孔生態園區,整個園區幾乎沒在運作,據說九孔養殖得病所致。農產品以花生、地瓜及玉米為主,火龍果在村落附近有多人種植,且以鋁鐵架支撐。石花凍(像愛玉)及風茹草也是此地的產品,到處有販賣。

七美水庫是此地唯一的水庫,供應全島。當日路過,看見水庫有水,但全島仍靠深水井的水。水庫旁是許多水鳥的棲息地,也是一處賞鳥的好景點。濕盟過去專職文珍帶女兒及親戚一同前來七美,在她的帶領下,我們至望夫石旁的潮間帶做夜間觀察,馬糞海膽、陽隧足、盪海參、海兔、蝦虎及一些不知名的海洋生物到處可見,但文珍說此地的生態與過去她在此工作時,差異很大。杜繼玲小姐與其他夥伴有去浮潛,但她認為此地浮潛的視覺,沒想像的好,海底生物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多。

南嶼城(陳家古堡)位於七美鄉南港村,以澎湖特有的玄武岩及黑石堆砌而成,城門以拱門造型,有羅馬競技場的風格,在此地的建築中頗為特殊。城堡是二百多年前陳氏家族自望安遷居到此,由於風水問題在祖厝四周建起城牆,內有表演場,堡內花木扶疏,可遙想當年盛況。目前堡內整體零亂,若能稍加整理,將更具意義。當日親臨,巧遇陳家後代。未來澎管處將把此處整修為民宿,讓城堡恢復往日光采,值得期待。七美人塚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犯造成七位美人投井自殺,堅貞守節的情操令人動容。墓旁的樹木開著黃色小花,但沒有果實,甚為少見。

石滬在澎湖縣有幾百口,以吉貝島最多,形成石滬群。七美只有一口”雙心石滬”,其造型優美常為報章媒體做為推銷澎湖之廣告。澎湖的石滬是由玄武岩及咕咾石在潮間帶堆砌而成。漲潮時魚蝦隨水流方向進入石滬深處,退潮時魚蝦被困在石滬內,先民可輕易利用此智慧補魚。我們在不同的時辰來此,第一天下午滿潮,駐足在頂上,藍天白雲石滬的輪廓清晰可見;第二天早晨適逢退潮,順著路走進石滬旁,濕滑的玄武岩,寸步難行。小台灣位於雙心石滬附近,為一座天然海蝕平台,由觀景點往下看,輪廓與台灣島嶼的形態相似,因此又有”小台灣”之稱。七美嶼燈塔(南滬燈塔)剛好在環島公路旁,周遭沒有空曠腹地,因此感覺並沒有澎湖其它燈塔的雄偉及壯觀,燈塔建於1937年,高8.3公尺,1989整建後,塔光可達19海浬,對於船隻航行,扮演極重要角色。

雜聞
穿著 八月酷熱的天氣,我第一次戴著頭、頸及臉頰合為一體的帽子,只露出雙眼,類似採茶姑娘。此外,為了怕穿長袖太熱,也備妥防紫外線謢套,只露出手指。因此,五天的澎湖行,我沒因酷熱的天候而變黑。多數同仁的穿著與我類似,唯獨杜繼玲小姐,喜歡曬太陽,不怕黑。回來後,公司同仁認為她變了一個人似的。

住宿 望安:夜宿岩川度假中心,成排的小木屋,規模不小,房內有冷氣,但浴室簡陋隔音差,電視收訊不良,於是我們早早就寢。由於這裡是外島,居住品質早有心理準備,因此也沒聽到太多怨言。夜晚我們無法看清周遭環境,早晨發現民宿附近全是魚塭,而民宿主建築的樑柱也騰空建在濕地上。七美:夜宿德奇海景民宿,位在碼頭附近,房內乾淨但空間不大,302房面海,可遠眺貓嶼。民宿不提供早餐,只能享用”全家”早點。馬公: 夜宿中華電信招待所,位在市中心,房間大,且乾淨,有提供簡易早餐,價格合理。四月及八月我都在此住宿,未來再到澎湖時,也以此招待所為首選。

結語
能與一群好友共遊澎湖確實難得,五天四夜的澎湖行,扣除掉兩天的賞鷗活動,只能利用三天時間走訪眾多景點。雖然此行由我發起,過程中許許多多的協調,皆由吳麗英老師負責。也感謝林老師夫婦及旅行社劉先生的鼎力協助,讓我們有一次不一樣的澎湖之旅。很多好友是第一次到澎湖,若有來過,也僅止於本島,對望安及七美離島更難有深入之旅,我相信對這群人而言,將會是一次難忘的回憶。雖然我來澎湖多次,每次來也都能學到新鮮事,這些世界級的景觀生態及特有的風俗民情,都值得一遊再遊。林老師答應我,未來若有離島行及特殊風俗民情的活動時,會知會我,屆時將再來享受澎湖美景。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八月二十日

拜訪上海東灘濕地有感

當我從網路得知上海崇明島東灘濕地的信息後,利用至上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專程抽空拜訪。對大部分觀光客而言,到上海很少會去崇明島看生態,甚至連當地人也不清楚,計程車司機要一路問路,才能抵達目的地。廣大的濕地有蘆葦和原生水域,騎著單車在步道欣賞自然美景,雖然對設計者許多做法不敢苟同,但我對他們的政府能大手筆結合濕地公園、農業園區及生態造鎮的想法,符合當今綠色環保與綠色經濟的時代趨勢,倒值得我們政府官員學習。

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嶼,2001年4月由上海實業為東灘開發整座生態城市,包括濕地公園(24平方公里)、生態農業園區(27平方公里)及生態城鎮。生態城鎮據稱是以再生能源為主,交通、汙水、建築、土地、綠化設計都要符合當今生態要求,並成為以生態觀來造鎮的典範。當汽車進入崇明島後,見到的是寬闊的馬路、高級別墅豪宅及農業生態園區,此外也有雙語學校,讓我彷彿來到歐洲小城,與一小時前的上海街景截然不同。我相信居住在此地的市民,一定有著一股理想,希望居住環境能與大自然契合。

東灘濕地公園在2011年3月12日開園,遊客中心是一棟兩層的三角型鋼架結構建築,外觀氣派,以綠建築為主。整體風格簡潔,斜坡屋頂綠化、太陽能發電、汙水循環再利用。入口處兩旁有一大片荷花池,遠處有風力發電機環繞,相當壯觀。

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濃縮濕地景觀廣場”,廣場以濱海及陸生植物為主,搭配觀花、賞葉、觀果、誘鳥及淨水植物,展現人與濕地共生的景觀。濕地裡有大片的蘆葦、原生水域及草原,而木屋、庭廊及木椅,融合在這自然的美景中。保護區內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三個部分。其中,核心區是稀有瀕危動物的主要活動區;緩衝區以成群的蘆葦為主,具有隔離屏障的作用;實驗區主要功能是保護一般鳥類,同時也是生產性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餘原有自然成陸的濕地,相繼變為池塘、人工溝渠及部分荒地。

我騎著租借的單車,隨著規劃好的步道欣賞濕地。經營者以商業角度出發,步道旁種植著相當多的波斯菊、蛇目菊等外來種植物,缺少本地的原生物種。此外,梨子、梅、柑橘及其他果樹也成排種植,農民也在此工作,可以想像,這些果樹成長過程可能需施肥及噴灑農藥,若是的話,是否違背生態公園的理念? 此地到處可見銀河歡、白色狼尾草及溲疏,植物部分有解說牌,但破舊,有的連字體都無法看清楚。

東灘濕地公園內有水路相通,因此也可以藉由遊船或搭高爾夫球車在步道觀賞濕地,水塘中有許多布袋蓮。此時來此並無候鳥,只看到零星幾隻八哥、棕背伯勞及鶺鴒,據當地人說鳥況最好的月份為12-3月。雖然我沒有看到許多鳥種,但在”濕地生物萬象館”中,鳥類的標本收集相當完整。讓我感覺最不具特色的是禮品店,基本上沒有賣任何東西,想買一些相關的書都無,實在可惜。

司機胡先生,待人和氣,他可能想不通這位台灣人為何對濕地情有獨鐘? 進入東灘濕地後竟然要花好幾小時才出來。但他可能沒有想到這幾小時,根本無法讓我仔細查訪這濕地,而我倒好奇,在等我的這段時間,他做什麼去了?與他閒談中,了解上海還有其它濕地,如九段沙濕地,屬國家自然保護區,及吳淞口炮台灣濕地森林公園。這兩處就留到下次到上海再去造訪了。

總之,短短幾小時,我走馬看花似的逛濕地,雖然許多做法、視野及想像並不是我喜歡的,但對大陸能以大面積開發,將濕地公園、生態農業園區及生態城鎮三者合一規畫,讓我相當佩服。台灣不缺生態設計、管理及營建人才,所缺的是具有魄力的行政官員。希望新的一年,台灣也能有生態造鎮計畫,讓我們的家園變成綠色城鎮。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三十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濕地88期

參訪上海微生物實驗室有感

利用參加第一屆上海國際臨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療學術會議的機會,順道參觀上海兩家著名大學附設醫院(A及B)的微生物實驗室,讓我了解大陸實驗室的現況。A醫院微生物實驗室及B醫院感染科的負責人在大陸微生物界及感染界都相當有名氣,我相信他們醫院的實驗室也應具有一定的規模。百聞不如一見,看完這兩家醫院的實驗室後,雖然他們也有最先進的設備及通過認證,但整個軟硬體的搭配,我認為他們落後台灣同等級的實驗室至少10年以上。以下簡述我的所見所聞:

A醫院是一家三級甲等的醫學中心。微生物科設在門診大樓六樓,實驗室有清潔區與污染區之分,有專門的滅菌室,但室內置放雜物,整體凌亂。血液培養主要靠著BACT ALERT 3D 8個單位(抽屜)及BACTEC FX 2部在運作,顯然此醫院以BACT ALERT為主,BACTEC FX為輔。一天只使用一個抽屜,每個血瓶培養七天。儀器的選擇,依病房所採用的血瓶而定,也沒有使用特殊血液培養瓶(如:去抗生素的血瓶、厭氧瓶及黴菌血瓶等)。我好奇的想問:血液培養系統不一,沒有使用特殊血液培養瓶,如何提升整個實驗室的分離率及作業流程呢?為什麼同一項檢查要使用兩家不同廠商的儀器呢?

細菌的鑑定是使用Vitek 2及ATB (API),但詢問工作人員才知大部分的鑑定仍以試管法來鑑定,而培養基大多買現成的商業產品。A醫院並不做厭氧菌及微需氧菌的培養,因此許多深部傷口、組織及血液培養根本無法分離厭氧菌。黴菌以CHROM Agar做酵母菌的培養,再以API系統做鑑定,並沒有做mold 的培養。耐酸性染色若為陽性,所有陽性的片子都製作影像檔儲存。分枝桿菌做培養,但若為陽性,檢體立即送至肺結核中心做鑑定及藥敏。難以理解的是結核菌室的空間,只做一般性隔間,並無負壓及其他規範要求。

實驗室的角落有一部 Phoenix 100,並沒有在使用。也有一部最新PREVI Isola System及自動革蘭氏染色系統,但也未看到在運作。科內有一間院感室,室內擺放雜物,並沒儀器設備,似乎沒有運作跡象。目前實驗室包括主管共有6位工作人員,短缺的人力,需以學生來填補。這樣的人力,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上班,可想而知,能做的內容可能相當有限。

雖然A醫院的規模等同於台灣的醫學中心,但從現場觀察,他們有許多項目該做沒做,檢體量又少,我認為它比台灣的區域醫院,甚至有些地區醫院都還不如。雖然他們有著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不是擺著不用,就是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這絕對不是一間國家級微生物實驗室應有的作為。

B醫院也是一家三級甲等醫院,走進實驗室,書架上擺著許多不同顏色的文件檔及書籍,蔡文城教授舊版的臨床微生物學教科書也列在其中。整個實驗室包括主任共有五位工作人員,資深技師雖己退休,但經驗豐富,很務實、願意回來帶領年輕人學習,實在難能可貴。

B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設施擺設及動線與我所見過之實驗室有很大不同。常規檢體與TB檢體的接種一併在負壓房處理,檢體接種後,培養基送至負壓房外的培養箱。有趣的是,所有微生物實驗室的儀器都集中在一間獨立有空調的房間,包括BACT ALERT 3D 四個抽屜、BACTEC 9120 兩部、Vitek第一代、Vitek 2、ATB (API)及Phoenix 100等。由於培養及鑑定區域都在不同地方,如此的設計流程及路線,是否能達到工作效率,還是在做樣板呢?我不得而知。

B醫院的鑑定仍以傳統試管法為主,Vitek 2、ATB (API)及Phoenix 100擺設在其他房間,使用上極不方便,我相信可能也很少在使用。與A醫院一樣,所有染色片都有影像系統幫助存檔,血液培養也同時使用兩家廠商的儀器,但血液培養的量可能比A醫院還少。B醫院除血液培養基(Blood agar plate)外,其餘培養基都自行配置,因此也有一間單獨的培養基準備室,他們相信自己的質控比向外採購還好。B醫院比A醫院好,有操作厭氧菌,但無厭氧缸或厭氧箱,只以厭氧袋替代,因此推測此地的檢體量應該不多;沒有做微需氧細菌的培養,因此很多細菌在此醫院恐無法被分離及鑑定。有單獨放置Minipore純水系統的房間,而高壓滅菌在一密閉空間,但無抽風系統。

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兩家實驗室,雖然無法細看實驗室真正的數據,但從我的觀察中我有相當多的感觸。大陸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如此快速,但實驗室的進展與我想像仍有相當大的落差。若在上海,屬於三級甲等醫院只是如此水準,可以想像一般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水平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這兩家醫院雖擁有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但整個醫院的制度及人員素質無法搭配,因此無法提升整體臨床微生物的水準。

反觀,台灣微生物實驗室,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大多數實驗室不是經由TAF認證,就是有CAP的認證。此外,透過醫檢學會所做的能力測試,我有幸能參與其中,也深知目前台灣各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的狀況。雖然我們面臨到健保給付的不公,也面臨新科技的挑戰,但我對台灣臨床微生物的水準深具信心,而這也是我們所有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該可以自豪的。

吳俊忠
寫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二十六日
本篇發表於台灣醫檢會報26(4):1-2